[美]欧·亨利
在街角上开了一家面包店的玛莎小姐40岁,银行存折上显示有两千元存款。她有两颗假牙和一颗富有同情的心。很多机遇不如她的人都结婚了。(1)
有一个顾客,一周要来两三次,玛莎小姐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他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蓄着精心修剪过的褐色胡子。他说的英语,德国口音很重。他的衣服很旧,上面不是打了补钉,就是皱巴巴、松垮垮的,但显得很整洁,人也很有风度。他到店什么也不买,只买陈面包。(2)
有一次,玛莎小姐看到他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污渍,于是便肯定这人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阁楼上,一面画着画儿,一面吃着陈面包,玛莎小姐的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她从房间里搬来了大减价时买来的一幅画,并把画靠在面包柜台后面的货架上。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上面画着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位贵妇人坐在冈多拉上,悠闲地用手划着水玩儿。一个艺术家不会不注意到这幅画。(3)
两天后,这位顾客来了,看到了这幅画。“你这幅画真漂亮,小姐,”她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他说。“真的?”玛莎小姐说,对自己耍的小花头很得意。“我确实崇拜艺术和绘画,”她用“艺术”代替了“艺术家”。“你认为这幅画画得很好吗?”(4)
“那个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好。透视效果不真实。再见。”他拿了面包,欠了欠身子,匆匆走了。(5)
不错,他肯定是个艺术家。玛莎小姐把这幅画搬回自己的房间。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眸子多温存,多慈爱!他的眉毛多宽!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的问题———却靠陈面包为生!可是天才在得到承认之前总是要苦苦挣扎的。要是天才有两千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富有同情的心来支撑,这对艺术该多好呀!但是,这不过是白日梦,玛莎。(6)
现在他上店里来,常常会隔着橱柜聊一会儿,似乎渴望玛莎愉快的谈话。他一直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不买馅饼,不买可口的莎莉伦饼。她觉得他开始显得更消瘦、更灰心了。她很想在他购买的寒酸物品中,加点什么好东西,但没有勇气这样做。她不敢冒犯他。艺术家有极强的自尊心,她是明白的。(7)
站柜台时,玛莎小姐开始穿蓝点丝绸背心;在后房时,她用榅桲籽和月石熬制成神秘的合剂,很多人都是用这来改善皮肤的。(8)
一天,这位顾客照例进了店,把硬币放在橱柜上,要买陈面包。玛莎小姐去拿面包的时候,喇叭声和铃声大作,一辆救火车呼啸驰过。那顾客急忙跑到门边去看个究竟,谁都会这样做。玛莎小姐灵机一动,抓住了机会。柜台后面的货架底层,有一磅新鲜黄油,十分钟之前乳品店的人刚送到。玛莎小姐用面包刀在每筒面包上深深划了一刀,嵌进大量黄油,再把面包压紧。那位顾客返回时,她正用纸把面包包好。(9)
她跟那人小聊了一会,异乎寻常的愉快。他走后,玛莎小姐顾自笑了起来,但心里不无慌乱。她是不是太放肆了些?他会生气吗?当然不会。食品不会说话。黄油并不表明她直率得有失女人体统。(10)
那天,这件事久久徘徊在她脑际。她想象着他发现了这小手腕后的情景……玛莎小姐涨红了脸。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放了黄油的手呢?他会——(11)
前门的门铃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有人进来了,声音很响。玛莎小姐匆匆赶到前门。那儿有两个人,一个很年轻,吸着烟斗———这人她从来没见过。另一位是她的艺术家。(12)
他满脸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狂乱。他捏紧双拳,对着玛莎小姐,气势汹汹地挥舞着。竟对着玛莎小姐!(13)
“笨蛋!”他大声叫道。“我要同她说个明白。”他愤怒地说,眼镜后面的蓝色眸子直冒火星。“告诉你吧,你是只多管闲事的老猫。”(14)
玛莎小姐无力地靠在货架上,一只手搭着蓝点丝绸背心。(15)
年轻人抓住艺术家的衣领。“走吧,”他说,“该说的话你也都说了。”他把那个发怒的人拉到门外人行道上,然后又返回来。“我想还是得告诉你,小姐,”他说,“他叫布卢姆伯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同他在同一个事务所工作。他为新市政厅绘制平面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那张图刚上了墨。你知道,绘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草稿,完成后,再用几把陈面包屑把铅笔线擦掉。布卢姆伯格一直在你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你知道,小姐,那黄油——布卢姆伯格画的图,全毁了。”(16)
玛莎小姐走进后房,脱去蓝点丝绸背心,换上过去常穿的那件旧棕色斜纹毕叽。然后把榅桲籽和月石汁合剂扔进了窗外的垃圾桶。(17)(本文有改动)
1.指出两处画线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1)但显得很整洁,人也很有风度
(2)她用“艺术”代替了“艺术家”
2.文中第11段省略的内容是玛莎想象的情景,请你写出。(70字内)(4分)
3.关于这篇小说的标题,另一译本译为“多情女的面包”,你认为哪一个更恰当,谈谈你的看法。(4分)
4.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特点往往是戛然而止,余味不尽,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你赞成这一看法吗?(4分)
5.小说中玛莎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回答。(30字内)(4分)
参考答案:
1.(1)写画家的良好形象,这是玛莎对画家感兴趣的原因,是下文玛莎进一步争取画家好感的基础。(2)说明玛莎在争取爱情时很有心计,计划逐步赢得画家的好感。(第一点“原因”前后各1分,第二点重点是“很有心计”“逐步赢得好感”。)
2.他会放下画笔和调色板。那里竖着他的画架,画架上是他正在作的画,画的透视无可指责。他会准备中饭,干面包和水。他会切开面包———啊!(作画的情景2分,吃中饭切开面包2分。要求符合玛莎的心态)
3.“陈面包”更恰当。理由:(1)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2)具体形象,耐人寻味。(答对“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2分,答对“具体形象,耐人寻味”1分)◎“多情女的面包”更恰当。(1)用“多情”突出玛莎这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2)点明主人公与“面包”的关系,突出故事情节。(答对“用‘多情’突出玛莎这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2分,答对“点明主人公与“面包”的关系,突出故事情节”1分)
4.可以删去。因为小说倒数第二段已经交代了结局,玛莎的反应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不只局限于最后一段玛莎的行为。◎不可以删去。因为最后一段对玛莎的行为描写与前文的描写照应,前后行为的反差,突出玛莎的失望心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5.要点(1)渴望爱情,富有同情心 (2)自作多情,工于心计 (3)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答对两点4分,答对3点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陈面包
[美]欧·亨利
在街角上开了一家面包店的玛莎小姐40岁,银行存折上显示有两千元存款。她有两颗假牙和一颗富有同情的心。很多机遇不如她的人都结婚了。(1)
有一个顾客,一周要来两三次,玛莎小姐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他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蓄着精心修剪过的褐色胡子。他说的英语,德国口音很重。他的衣服很旧,上面不是打了补钉,就是皱巴巴、松垮垮的,但显得很整洁,人也很有风度。他到店什么也不买,只买陈面包。(2)
有一次,玛莎小姐看到他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污渍,于是便肯定这人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阁楼上,一面画着画儿,一面吃着陈面包,玛莎小姐的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她从房间里搬来了大减价时买来的一幅画,并把画靠在面包柜台后面的货架上。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上面画着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位贵妇人坐在冈多拉上,悠闲地用手划着水玩儿。一个艺术家不会不注意到这幅画。(3)
两天后,这位顾客来了,看到了这幅画。“你这幅画真漂亮,小姐,”她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他说。“真的?”玛莎小姐说,对自己耍的小花头很得意。“我确实崇拜艺术和绘画,”她用“艺术”代替了“艺术家”。“你认为这幅画画得很好吗?”(4)
“那个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好。透视效果不真实。再见。”他拿了面包,欠了欠身子,匆匆走了。(5)
不错,他肯定是个艺术家。玛莎小姐把这幅画搬回自己的房间。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眸子多温存,多慈爱!他的眉毛多宽!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的问题———却靠陈面包为生!可是天才在得到承认之前总是要苦苦挣扎的。要是天才有两千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富有同情的心来支撑,这对艺术该多好呀!但是,这不过是白日梦,玛莎。(6)
现在他上店里来,常常会隔着橱柜聊一会儿,似乎渴望玛莎愉快的谈话。他一直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不买馅饼,不买可口的莎莉伦饼。她觉得他开始显得更消瘦、更灰心了。她很想在他购买的寒酸物品中,加点什么好东西,但没有勇气这样做。她不敢冒犯他。艺术家有极强的自尊心,她是明白的。(7)
站柜台时,玛莎小姐开始穿蓝点丝绸背心;在后房时,她用榅桲籽和月石熬制成神秘的合剂,很多人都是用这来改善皮肤的。(8)
一天,这位顾客照例进了店,把硬币放在橱柜上,要买陈面包。玛莎小姐去拿面包的时候,喇叭声和铃声大作,一辆救火车呼啸驰过。那顾客急忙跑到门边去看个究竟,谁都会这样做。玛莎小姐灵机一动,抓住了机会。柜台后面的货架底层,有一磅新鲜黄油,十分钟之前乳品店的人刚送到。玛莎小姐用面包刀在每筒面包上深深划了一刀,嵌进大量黄油,再把面包压紧。那位顾客返回时,她正用纸把面包包好。(9)
她跟那人小聊了一会,异乎寻常的愉快。他走后,玛莎小姐顾自笑了起来,但心里不无慌乱。她是不是太放肆了些?他会生气吗?当然不会。食品不会说话。黄油并不表明她直率得有失女人体统。(10)
那天,这件事久久徘徊在她脑际。她想象着他发现了这小手腕后的情景……玛莎小姐涨红了脸。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放了黄油的手呢?他会——(11)
前门的.门铃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有人进来了,声音很响。玛莎小姐匆匆赶到前门。那儿有两个人,一个很年轻,吸着烟斗———这人她从来没见过。另一位是她的艺术家。(12)
他满脸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狂乱。他捏紧双拳,对着玛莎小姐,气势汹汹地挥舞着。竟对着玛莎小姐!(13)
“笨蛋!”他大声叫道。“我要同她说个明白。”他愤怒地说,眼镜后面的蓝色眸子直冒火星。“告诉你吧,你是只多管闲事的老猫。”(14)
玛莎小姐无力地靠在货架上,一只手搭着蓝点丝绸背心。(15)
年轻人抓住艺术家的衣领。“走吧,”他说,“该说的话你也都说了。”他把那个发怒的人拉到门外人行道上,然后又返回来。“我想还是得告诉你,小姐,”他说,“他叫布卢姆伯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同他在同一个事务所工作。他为新市政厅绘制平面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那张图刚上了墨。你知道,绘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草稿,完成后,再用几把陈面包屑把铅笔线擦掉。布卢姆伯格一直在你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你知道,小姐,那黄油——布卢姆伯格画的图,全毁了。”(16)
玛莎小姐走进后房,脱去蓝点丝绸背心,换上过去常穿的那件旧棕色斜纹毕叽。然后把榅桲籽和月石汁合剂扔进了窗外的垃圾桶。(17)
(本文有改动)
11.指出两处画线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1)但显得很整洁,人也很有风度
(2)她用“艺术”代替了“艺术家”
12.文中第11段省略的内容是玛莎想象的情景,请你写出。(70字内)(4分)
13.关于这篇小说的标题,另一译本译为“多情女的面包”,你认为哪一个更恰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14.欧·亨利短篇小说结 尾的特点往往是戛然而止,余味不尽,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你赞成这一看法吗?(4分)
15.小说中玛莎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回答。(30字内)(5分)
参考答案:
11.(1)写画家的良好形象,这是玛莎对画家感兴趣的原因,是下文玛莎进一步争取画家好感的基础。(2)说明玛莎在争取爱情时很有心计,计划逐步赢得画家的好感。(第一点“原因”前后各1分,第二点重点是“很有心计”“逐步赢得好感”。)
12.他会放下画笔和调色板。那里竖着他的画架,画架上是他正在作的画,画的透视无可指责。他会准备中饭,干面包和水。他会切开面包———啊!(作画的情景2分,吃中饭切开面包2分。要求符合玛莎的心态)
13.◎“陈面包”更恰当。理由:(1)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2)具体形象,耐人寻味。(答对“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2分,答对“具体形象,耐人寻味”1分)◎“多情女的面包”更恰当。(1)用“多情”突出玛莎这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2)点明主人公与“面包”的关系,突出故事情节。(答对“用‘多情’突出玛莎这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2分,答对“点明主人公与“面包”的关系,突出故事情节”1分)
14.◎可以删去。因为小说倒数第二段已经交代了结局,玛莎的反应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不只局限于最后一段玛莎的行为。◎不可以删去。因为最后一段对玛莎的行为描写与前文的描写照应,前后行为的反差,突出玛莎的失望心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5.要点(1)渴望爱情,富有同情心 (2)自作多情,工于心计(3)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答对两点4分,答对3点5分)
多数时候在我们有限的认知里,“文艺”与“青年”两个词之间似乎总有种特殊的魔力,丝绦万缕般紧密粘结在一起。文艺于我而言,窃以为其实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缥缈而又带着种近乎暧昧的气味,很难介以形而上抑或形而下的义理去描摹甚至抽离出神髓来。
江南多雨,苏州则尤甚。三月春深薄暮下的柳浪莺歌,清明前后漫天雨丝袅娜生出的烟霭,还有那点染了斑驳青苔悠长的小巷,及至那微风披拂下聘婷走来、高跟鞋叩击青石板清脆的回响......
诗人笔下暧昧的意象早已堆叠成了浓稠的篇章,多情的雨丝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那些徘徊于城墙内外的苏州文艺青年们,区区今夜旦且描白,以博诸君(尤以姑娘们)阅之一笑!
1、陈君逸农
陈逸农的微信签名经年不变地挂着凯鲁亚克那句“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正如多数炙热的乐迷一样,陈逸农也疯狂迷恋着泡吧和赶场,口中总是念叨着诸如鲍勃迪伦、马尔克斯、披头士。同人喋喋不休地辩证着黑色摇滚存在的意义,荒诞派和美国本土式的颓废派本质上的区别,朋克与哥特之间引申出来的形式主义,甚至可归咎到的存在主义。
我本儒雅,根由上来说很难融入到他们那个层面中去。可陈逸农毕竟是我的同学,也是唯一一个毕业多年后还愿意同我打乒乓球的人。生活的水面波澜不惊,象牙塔外的我们像两尾干涸搁浅于浅滩的小鱼,各自蚕食着固有一方污垢中的泥水汲取赖以存活的养分,而后又因着种种机缘再次依循原路游曳入水。
陈逸农是东山人士,每年梅雨初临前后,他总会邀我赶赴喝上几杯,返程时再捎上几篮杨梅。沿途听着他刻录的DTS无损音乐,车窗外一望无垠的太湖烟波浩渺,悠长曲绕的环湖公路剪影般衔接在水天深处,如若恰再衬以轻舟点点,俨然像极了一副浓淡兼宜的水墨。
沿着林场一路前行,盘旋经过翠微掩映的村落,将车停在粉墙黛瓦的祠堂边角,然后拾级而上。这时不远处稀疏的几株修竹迎风摇曳,一堵透着岁月沧桑更迭的风火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这便是生养了他近三十年的家。山间清幽也略显寂寞,晚间蚊虫奇多,即使有车,出行仍旧不便。山上的年轻人多数在不远处的镇上或者其他区域买房安顿了下来。很多次我欲言又止地想提出我所认为的建设性意见,比如站在投资这一角度去劝说他。可我心底深处却又清晰的明白:哪怕他跑得再远,他始终属于这里。心结的治愈远非朝夕,无论寄情于山水还是托怀于音乐,这些都只是他暂忘烦恼的某种方式。
近年来陈逸农抛却欧美范儿,大大方方地一股脑儿扎进中式民谣的大军中。他索性辞了园区外企的技术员工作,戴着哈龙墨镜拎着把Martin混迹于夜色中的平江路、各地城市烈日滚滚尘灰漫舞的楼盘舞台......朋友圈小视频中的他染了一头诡异至极的奶奶灰,一曲solo终了,每每极尽装逼地点上一根红塔山。他开始迷上了李志,每年的南京跨年已成了他必上的日程。豆瓣上那篇真假莫辨是否李志所写的《一升jing液》,他多次阅读,多次推荐与我,每首歌词在他眼中都是一个个极富创造力的故事。
演出归来的陈逸农,常常陪着腿有略微残疾的父亲蹲在山头果林,父子俩望着天边倏忽来去的攒云,吞吐着青烟相顾无言。28棵枇杷树,3亩橘林,后山垄上稀疏的几片杨梅树,这便是他俩一年赖以生存且能颇有闲余的.资产。陈父话语寥寥,每次见到他总是趿拉着脚步窝在地头忙活,据说这辈子都没出过小镇。每年果林丰收之际,逸农便向乐队告假,开着他那辆像得了哮喘的五菱面包穿梭于周遭,将家中以及村里果林合作社收来的水果送往客人手中。很多次不禁感慨,人真是善变的动物,犹记得初出社会的我们,当时逸农志向远大,希望凭借着电商平台以及资源整合,将东山的节令水果、农副产品以及各种水产品贴上“逸农牌”标签销往各省。公司名字都几乎拍板定论了,叫作“苏州逸农商贸有限公司”,由他出任CEO,我则副总,兼以文案及运营。在往后无数个清幽淡渺的深夜,我总是看到穿着皇马球衣的新生逸农,留着37开长发,微笑着邀我周末一起去东山采橘子......
2、“伊尹”吴又
吴又出生在苏州临近太湖的一个小村庄,祖辈皆是温州瑞安人士,战乱年间逃难迁徙过来的。我外婆家和他同村,幼时的我每年暑假都会被父母送去小住一阵。我们年龄相仿,都长得羸弱不堪,较之同龄人相比难免显得相形见绌,常常受到他人欺侮。也许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被排斥孤立的我们很快形成了统一战线,没多久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经历过90年代童年的诸君朋友想必都心有戚戚焉: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虽然苏州家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可大人们忙于生计,孩子仍旧大多处于放养阶段。每个水乡长大的孩子都是游泳的好手,他们在每个夏天的傍晚,成群扎堆泡腾在太湖粼粼的波光水影里。所以从小吴又也习得了一身好水性,夕阳晼晚下他穿着小短裤奔跑在坑洼的泥地里,忽然又像条滑不溜秋的黑鱼猛地潜入水里。天生黝黑、前额激凸的吴又其实很难与往后“文艺”这个词儿相互联系在一起。当然,那会我们彼此都不知道文艺是为何物。
赶上了国家政策的大好时机,受改革开放尚存的余荫庇护,吴父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村办搪瓷厂会计,一手打造了往后红火了苏州乃至周边省市十余年的名牌企业。小学生吴又开始变得愈发沉默,我每次总是能在太湖边公园的六角小亭中找到他,不是红肿着双眼便是脸阴得跟个茄子似的。腥风袭人的小亭中,他总是呆呆地望着不远处的水面,或者抬头看看偶尔略过的鸥鸟。湖中黑压压的脑袋,入耳爽朗的语声,那些似乎离他愈发遥远,唯有手中不时摩挲的诗歌能使他愉悦片许。
2010年末我表哥结婚,婚宴设在乡下老家操办。熙熙囔囔的宾客中,于游离的人群中我再次见到了他。如若不是他那依旧凸起的额头和深邃的眼神,此时的吴又我几乎已认不出来。记得小时候他个子和我一样很矮,身材瘦小,此时已长的约有一米八的样子。厨师服上凝结着一块乌黑的油渍,紧紧贴合他那隆起的肚腩。看着他尴尬的神情,我想他也是在第一时间便认出了我(那时的我略微发福,远没有现在夸张)。阴冷干燥的空气此时似乎已被氤氲着的热气驱散,他沉默了数秒后掏出支烟问我抽不抽......数天后,他约我到木渎见面,当面递给了我一本他的文章合集,名曰《空斋记略》。告诉我他将要远行,他很喜欢‘在路上’的这种感觉。我问他下一站要去哪里,他说还没想好,也许是广州,也许是常州。临别前我口占了一首诗给他:文章琐事两相扶,别有幽怀气自舒。漫向吴钩寻旧业,书生岂作困龙哭。
这一别后,他换了号码,QQ头像一直呈灰暗状态。就这样又过了几年,我已娶妻生子,2015年夏天我终于又见到了他,同样还是在乡间操办的婚宴,相见的情致同几年前也别无两样。他仍旧穿着脏兮兮的厨师服,眼神迷离地抽着烟望着渐散的宾客。那夜雨声淅沥,灯影折射在水面泛起晕散的波光,我眼前的老友吴又满是二十多年前的模样,那黝黑瘦弱穿着湿漉短裤的乡间少年。
如今的吴又,停驻在苏州乡间的某个小镇做起了夜市生意,穿着厨师服在露天涂抹酱料的烤串摊前,吴老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依旧寡言鲜语,在夜色掩映、不远处厂房发出的机器轰鸣声响,在年轻女工蓝色厂服白色高跟鞋袅娜略过的身影下,在黄毛耳钉粗俗的段子爽朗的笑声中,满地的啤酒瓶和堆积一桌的竹签塑料袋,正隐隐勾染着城市一隅夜晚的写真。
也许正如吴又所说:左手执刀杀猪羊,右手杯酒在握,想吟诗歌,却偏找不到只言片语,放下屠刀连酒都没得喝。放下酒杯还能边杀猪羊边谈风月,只是少了点诗情画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