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论语中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0、(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1、(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8、(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9、(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0、(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34、(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7、(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8、(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9、(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2、(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3、(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48、(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4、(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5、(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见义勇为:语本《论语·卫灵公》“见义勇为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厥后泛用“见义勇为”暗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2、大逆不道:犯上:触犯长上;反叛: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反叛者,未之有也。”
3、发愤忘食:用功进修,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纰缪。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劳。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经常使用以暗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水平,也暗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5、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6、触类旁通:比方从懂患上的一点儿,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长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为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思量那方面的工作,语出《论语·泰伯》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起主要使东西精巧,语出《论语·卫灵公》。
9、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本身差的或者官位比本身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不患上其死:指人不患上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患上其死然。”
11、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须用宰牛的刀。比方做壮工作不必费大力气或者大材不能不消。《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2、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工作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3、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4、理屈辞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辞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5、诲人不倦:诲:辅导。教人时不嫌委顿。形容辅导特别耐烦。《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成群聚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7、少年老成: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搭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她们是值患上尊敬畏的。《论语·子罕》:“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比今也。”后多用此奖饰有志气有为的年轻人。
18、从心所欲:随本身的情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泯灭。施惠于人,本身又无所泯灭。《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厥后经常使用以形容有实利而未几费财帛。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
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做到在诸侯统治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统治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这个成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吗?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段话的原文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欲速则不达
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忌,凡事要有长远眼光、长远打算,该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该放弃的小利不要贪图,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这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见贤思齐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