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ái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5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431 |
1995年 | 465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才姓起源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才氏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重黎是颛顼之子,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司马氏由于犯了错误(今已不可考是何错),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为了保住家族的血脉,忠心的管家就偷偷的把主人的七个儿子用箩筐挑着逃至河南濮阳安家落户,为躲避朝廷的追杀改姓为才氏,所以才氏共分为七门。而那个管家就被认定为这一族的祖先了。
该支才氏人口不众,因此该族有个铁族规:同姓不婚。
才姓起源二
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与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因方孝儒忠贞于建文帝,大怒而诛戮方孝儒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在当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写成“房”字缺一点(上尸下方,笔者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该字,读音为shī),意为方氏的尸体,这是出于明成祖对方孝儒等人不屈从自己的仇恨,因而对方氏族人大加贬嫌。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为免方宽被误杀,特改赐方宽姓“才”,方宽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在方宽的后代中,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又出了个骁勇的武将才宽,官至西安总兵,后在与鞑靼作战时,在花马池(今甘肃张掖)被大太监刘谨的爪牙曹雄出卖,陷入重围战死。由于有刘谨的庇护,曹雄不仅没被处分,反升了官。为了推卸罪责,刘谨还要反诬论治已经牺牲了的才宽之罪,于是才宽的族人分散逃避,一支逃至辽东半岛,还有一支流落到江南,后改姓为“施”。
据《澎湖县志》记载,才宽的施氏后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个收复台湾的施琅。施琅后去北京为官,留在台湾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郑氏族人报复,又改回姓氏为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才姓起源三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
直到北宋王朝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因家有丹书铁券而订招天下客,后柴进造反入梁山,为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的首领,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满门抄斩,柴进家族人仅逃出三人,其中俩人跑逃到东北,一人逃至山东,为了避祸,其后裔子孙皆改柴氏为谐音的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才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官吏额尔德木图,实际上不是朝廷官制中的官品,而是蒙古民族对知识渊博的学者、长者等的称呼,后成为老师、萨满教巫师、大喇嘛等的专有称谓,汉义“才子、有才学、智者”,其后裔子孙有引以为姓氏者,称额尔德木图氏。明、清时期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demutu Hala,世居鄂尔格村(今黑龙江流域北岸俄罗斯境内)。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额尔德木图氏多冠汉姓为才氏、鄂氏、乔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才姓起源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保安族、僳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才姓起源六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明朝时期,方希贤更名为“才隐士”时起。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最后字“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才氏始祖。
方孝孺于元朝末期为文武进士,因朝廷昏聩,文武参商,为避祸自慎回河南商丘方家庄原籍(后迁浙江宁海为籍)不久方国珍倡起各路农民义军扶风而起。方孝孺从朱元璋兴义兵剿灭群雄,明朝建国由参将晋“户部尚书”,又晋升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建文时为侍讲学士,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诏檄多出其手。1402年燕兵入南京,朱棣登基,命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抗旨并数指棣罪,声言“誓讨国贼”!棣下命抄斩满门夷十族,宗族亲友连做死者八百七十六人。遗孤方希贤在忠仆方良护侍下逃亡。遁形隐逸更名为才隐士,于湖北茉花村渔港岗台第三宅娶湖妇为妻生五子,长子才久财,次子才久成,三子才久义,四子才久华,五子才久盛。公元1423年(永乐21年)五月十四日明兵突围家宅,生捕才久成兄弟四人,家庭主妇及义仆方良,赴刑证罪。幼子才久盛年方八岁痛遭夷刑,哀哀之情,沉痛千载,不堪再忆!才隐士孤穹泣血,泪领幸存长子才久财浪迹江湖,四海为家,潜身于永平府昌黎县城东沙泥庄,为子娶张姓之女为妻斯传忠臣之后代,留有誓言:“才家难中之人,得天庇佑无以为报,愿吃斋记难,以传后辈,年三十下午不动五荤,一味素食至初三开荤,斯记其悲望我子孙累代相传,勿以笑意哂祖也”
敬查才隐士(1403年)至康熙二年(1663年)移民时止,这260年间历代先(移)人名讳及活动史料已无寻处。现依《才玺遗书》(以下简称《遗书》)尊才久财为始祖当可值信!《遗书》最后日期为“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0年)冬二十日,估计成书如非其时,后亦不久。
自移民到乾隆57年即1663年1792年迁居蔡屯。129年中祖先各讳完全可以敬知“水源木本”。
才姓第六个渊源出自才氏家谱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26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江苏、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的。自三国曹魏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置辽东属国,后改为昌黎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设有昌黎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一带。隋、唐两朝在卢龙县境内。大辽国时期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大金国时期为昌黎县。
昌黎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才cá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围场、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藏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高阳氏之后。”高阳氏,即古帝颛顼。
二、才
才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才姓起源:相传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保安族姓。
才姓名人:
才宽,明时河北迁安人,成化进士,正德中任兵部左侍郎,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才姓古代名人
才宽明朝(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迁安人(今河北迁安)。著名兵部尚书。才宽,明成化中期进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时惠民礼下,其治坦阔。遇事裁决如响,不较小过,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闳阔,遇事裁答无滞。后以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后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才宽好野战,不拘阵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鞑靼亦思马之子小王子犯延绥,值火筛在套,才宽率师由兴武营击之,斩首数十级,乘胜深入时忽中流失,遂战死于花马池。明武宗朱厚燳闻知后,赐其子为百户,锦衣卫世袭。
才俊(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邮判官。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的。自三国曹魏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置辽东属国,后改为昌黎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设有昌黎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一带。隋、唐两朝在卢龙县境内。大辽国时期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大金国时期为昌黎县。
昌黎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才cá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围场、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藏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高阳氏之后。”高阳氏,即古帝颛顼。
二、才
才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才姓起源:相传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保安族姓。
才姓名人:
才宽,明时河北迁安人,成化进士,正德中任兵部左侍郎,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一、才cá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围场、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藏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高阳氏之后。”高阳氏,即古帝颛顼。
二、才
才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才姓起源:相传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保安族姓。
才姓名人:
才宽,明时河北迁安人,成化进士,正德中任兵部左侍郎,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的。自三国曹魏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置辽东属国,后改为昌黎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设有昌黎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一带。隋、唐两朝在卢龙县境内。大辽国时期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大金国时期为昌黎县。
昌黎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才cá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围场、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藏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云:“高阳氏之后。”高阳氏,即古帝颛顼。
二、才
才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才姓起源:相传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保安族姓。
才姓名人:
才宽,明时河北迁安人,成化进士,正德中任兵部左侍郎,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其他姓氏
[ 才 ]的同部首字 - [ 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