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uī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21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炊姓主要源自:姬姓。
炊姓炊姓起源一
炊母神,是古代氏族社会人们敬祀的神祉,为女神,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文化。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封禅书》中这样描述:“炊母神,先炊之属。”在典籍《正义通·注》中更详细地解释:“先炊古炊母之神也。作族人炊之属。”
实际上,炊母神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大锅饭的女性,是她使外出劳作的族人和孩子们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后有人以炊母神为姓氏,称炊氏、或爨氏,读音作chuī(ㄔㄨ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炊姓炊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在典籍《周礼·天官·亨人》中记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煑。”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时期,强盛于晋朝时期,直至唐朝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前后大约辉煌了有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
在爨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爨氏。在古文中,“爨”即“炊”,因此亦有简笔为炊氏者,读音仍作cuàn(ㄘㄨㄢ)。
炊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洛阳、牂牁、文山为郡望。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鳖人就生活在贵州高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在后世人文学者的记忆里。他们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鱼凫部落的重要支系。鳖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师,贵州境内乃至中国境内众多伟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统都留下了鳖人的身影。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舜命令鳖人鲧治水,未获成功。稍晚,鲧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禅让以获天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公元前十五世纪,鱼凫人建立古蜀国鱼凫王朝。公元前七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立蜀国开明王朝。鳖灵后裔治理蜀国十三世,并缔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鳖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牂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水域。远古牂牁人属于濮越民系,大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立国。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人、闽越人、南越人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春秋时代牂牁人的势力影响达到乌江南岸。汉朝以后在贵州南境长期设有牂牁郡。牂牁国于战国时代被夜郎所灭。牂牁历史是贵州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夜郎国是继春秋鳖国、牂牁国之后于贵州高原崛起的又一个部落国。本文主张夜郎人为鳖灵入主蜀国之后的鳖人余部。夜郎国极盛时控制范围包括今天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庚辰,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划为三十六郡。贵州北部、西北部,分属巴郡、蜀郡管辖。贵州南部、东部,分属黔中郡和象郡管辖。秦汉初年,中央政府于夜郎境内置郡县,而夜郎部落并未完全瓦解,实为共治时期。郎县、夜郎县、郎郡治所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附近。西汉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汉朝击溃夜郎余部。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记:“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置,时治镠(今贵州遵义),其后县十二,户十万。镠,故犍为地也。”西汉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广县,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再迁治觉道城(今四川宜宾)。牂牁郡治兰且(今贵州贵定、或凯里附近、或安顺附近)。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牂牁郡领十四县:兰且、鄨县、平夷、毋敛、夜郎(驻都尉)、谈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句町、宛温、都梦、进桑(驻都尉)。这基本上已经是今天贵州全省格局。东汉基本延续西汉区划。三国时蜀国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领七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西晋初年牂牁郡治万寿(今贵州瓮安),领八县:万寿、且兰、鄨县、平夷、广谈、毋敛、夜郎、谈指。两晋的大部分时期,贵州境内有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南北朝时属宋国荆、益二州。隋朝时期,贵州大体属于梁州刺史部和荆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境内有明阳郡治明阳(今贵州凤冈),领四县:明阳、宁夷、高富、绥阳。羊牁郡治羊牁(今贵州瓮安),领二县:羊牁、宾化。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推行羁縻州制度,在当时的边疆地区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务,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在今贵州省境,仅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区一度设有正州,其它地区主要是羁縻州。唐朝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唐朝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杨氏开始世袭统治播州。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朝廷面临来自北方辽国、西夏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而无暇南顾,乌江以北的正州也逐步改为羁縻州。对贵州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安、宋、田、杨四大土司政权。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等。唐宋时代,随着大理国的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宋朝末期,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罗施鬼国),依附于宋朝;南部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元朝至元十九年(壬午,公元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分播州地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治播二十九世,七百余年。播州杨氏土司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元末天下大乱,西南土司纷纷立国称王。明朝洪武初年(戊申,公元1368年),水西土司霭翠和他的妻子奢香率部拥护朱元璋并协助了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朱元璋特赐霭翠汉姓安,将顺元路改为贵州宣慰司(今贵阳、黔西大方、水城一带,治所在今贵阳),封霭翠为贵州宣慰使,并赐给他许多金银和绢帛。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颁诏书,宣布霭翠的地位在其它宣慰使之上。霭翠去世后,奢香继任贵州宣慰使,并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朝永乐十一年(癸巳,公元1413年3月3日),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贵州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文山州:云南文山州境地古代属古巴国,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开拓,盘龙河沿岸发现的石磨工具,青铜器时代的斧、锄、矛、叉、凿等与滇文化、夜郎文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边疆,令驰义侯率兵征讨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辖十七县,其中十一县在今云南东南部,今文山、砚山、马关县属进桑县地,西畴、麻栗坡属都梦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东汉时期文山州仍隶牂牁郡,其中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属进乘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三国蜀汉建兴三年(乙巳,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四郡后,将四郡改建为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七郡,隶降都督。今文山州八县分别隶兴古郡的进乘县地(今云南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今云南丘北),句町县地(今云南广南、富宁)。西晋泰始六年(庚寅,公元270年),设宁州领南中七郡。西晋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西晋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复置宁州,全国设十九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地(今云南文山、砚山、马关),都篖县地(今云南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句町县地。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士气郡,今文山州各县分属兴古郡的句町县地(广南、富宁),西安县地(西畴、麻栗坡),梁水郡的镡封县地,新丰、建安县地。自东晋永和三年(丁未,公元347年)到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经常改变。隋王朝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辖。隋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取消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设昆州、恭州、协州,废兴古郡。今文山州属昆州地。唐朝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朝后期(古南诏)今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为通海都督管辖,广南、富宁属岭南西道(今云南邕州)安南都护府管辖。宋朝士气,除今广南、富宁隶属广南西路广源州(今广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广源州的左江道(今广西南宁)外,其余六县均属大理国政权范围内的最宁镇部地(今云南丘北)、王弄山部地(今云南文山)、教合三部地(今云南马关八寨、文山古木)、矣尼迦部地(今云南马关、西畴、麻栗坡)。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四年(丁酉,公元1277年),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广南县。元至元十五年(戊戌,公元1278年)农历5月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辖今广南、富宁。今文山县属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属矣尼迦部地,隶宁远州。元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今丘北县隶属广西路(今广西泸西)维摩州。广南、富宁仍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文山为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为矣尼迦部,隶宁远州。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辖今广南、富宁两县。临安路改为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今云南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今云南马关、麻栗坡)。丘北县属广西府维摩州。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江那、乐龙八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裁广西府之维摩州,将其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农历7月,开化府增设马白同知及文山县附郭。开化府辖逢春里(今云南文山古木乡、抑井乡)、东安里(今云南西畴及麻栗坡)、永平里(今云南马关八寨镇及河口);文山县附郭管辖开化里(今四川开化镇、攀枝花乡、追栗街乡、平坝乡及喜古乡一部)、王弄里(今云南文山老龙乡、小街乡、新街乡及屏边、金平部分地区),乐龙里(今云南文山德厚乡、红甸乡、秉烈乡、马塘乡及喜古乡、坝心乡一部)、安南里(今云南文山乐诗冲乡及蒙自老寨一带)、江那里(今云南砚山)。清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广南府添设宝宁县附郭,治所设今广南县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开化府设安平厅(今云南马关),辖逢春、东安、永平三里。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文山县增设江那(今云南砚山)县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丘北县丞升正县,隶属广西州。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三府。同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将今马关县都龙、麻栗坡县南温河等南山地区归中国,设归仁里隶安平厅。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划归中国,属开化府安平厅归仁里辖。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设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署及河口(安平厅)交涉副督办署。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丘北县增设一员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改称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恢复文山县名,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直属云南省都督府。安平县改称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隶马关县。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广南县在维摩设县佐。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西洒、畴阳由马关析置设正县名西畴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砚山设治局,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设正县名砚山县。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富州县改称富宁县。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八县隶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设于文山县城,称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未变。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国民政府濒临灭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2月,广南、西畴、马关三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权;3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权;4月,文山、砚山、丘北三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宁县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县城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3月,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195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称西畴县,治所西畴兴街;砚山县并入文山县称文山县,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辖六个县。1961年9月文山、砚山两县分设;西畴、麻栗坡县两县分设,全州仍辖八个县。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军事管制,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州人民委员会;8月先后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规定,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辖各县也先后恢复县人民政府称谓至今。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亦称播州堂、遵义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胖舸堂、越嶲堂、广南堂。
一、炊ch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称:“即吹氏”,可参考。
二、炊cuà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见《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今河南郑州市有此姓。”又,音chuī,亦现行姓氏。
三、炊
综合:一说即吹氏。见《新编千家姓》。北京、河南宜阳等地均有此姓。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鳖人就生活在贵州高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在后世人文学者的记忆里。他们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鱼凫部落的重要支系。鳖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师,贵州境内乃至中国境内众多伟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统都留下了鳖人的身影。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舜命令鳖人鲧治水,未获成功。稍晚,鲧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禅让以获天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公元前十五世纪,鱼凫人建立古蜀国鱼凫王朝。公元前七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立蜀国开明王朝。鳖灵后裔治理蜀国十三世,并缔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鳖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牂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水域。远古牂牁人属于濮越民系,大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立国。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人、闽越人、南越人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春秋时代牂牁人的势力影响达到乌江南岸。汉朝以后在贵州南境长期设有牂牁郡。牂牁国于战国时代被夜郎所灭。牂牁历史是贵州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夜郎国是继春秋鳖国、牂牁国之后于贵州高原崛起的又一个部落国。本文主张夜郎人为鳖灵入主蜀国之后的鳖人余部。夜郎国极盛时控制范围包括今天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庚辰,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划为三十六郡。贵州北部、西北部,分属巴郡、蜀郡管辖。贵州南部、东部,分属黔中郡和象郡管辖。秦汉初年,中央政府于夜郎境内置郡县,而夜郎部落并未完全瓦解,实为共治时期。郎县、夜郎县、郎郡治所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附近。西汉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汉朝击溃夜郎余部。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记:“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置,时治镠(今贵州遵义),其后县十二,户十万。镠,故犍为地也。”西汉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广县,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再迁治觉道城(今四川宜宾)。牂牁郡治兰且(今贵州贵定、或凯里附近、或安顺附近)。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牂牁郡领十四县:兰且、鄨县、平夷、毋敛、夜郎(驻都尉)、谈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句町、宛温、都梦、进桑(驻都尉)。这基本上已经是今天贵州全省格局。东汉基本延续西汉区划。三国时蜀国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领七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西晋初年牂牁郡治万寿(今贵州瓮安),领八县:万寿、且兰、鄨县、平夷、广谈、毋敛、夜郎、谈指。两晋的大部分时期,贵州境内有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南北朝时属宋国荆、益二州。隋朝时期,贵州大体属于梁州刺史部和荆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境内有明阳郡治明阳(今贵州凤冈),领四县:明阳、宁夷、高富、绥阳。羊牁郡治羊牁(今贵州瓮安),领二县:羊牁、宾化。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推行羁縻州制度,在当时的边疆地区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务,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在今贵州省境,仅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区一度设有正州,其它地区主要是羁縻州。唐朝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唐朝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杨氏开始世袭统治播州。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朝廷面临来自北方辽国、西夏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而无暇南顾,乌江以北的正州也逐步改为羁縻州。对贵州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安、宋、田、杨四大土司政权。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等。唐宋时代,随着大理国的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宋朝末期,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罗施鬼国),依附于宋朝;南部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元朝至元十九年(壬午,公元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分播州地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治播二十九世,七百余年。播州杨氏土司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元末天下大乱,西南土司纷纷立国称王。明朝洪武初年(戊申,公元1368年),水西土司霭翠和他的妻子奢香率部拥护朱元璋并协助了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朱元璋特赐霭翠汉姓安,将顺元路改为贵州宣慰司(今贵阳、黔西大方、水城一带,治所在今贵阳),封霭翠为贵州宣慰使,并赐给他许多金银和绢帛。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颁诏书,宣布霭翠的地位在其它宣慰使之上。霭翠去世后,奢香继任贵州宣慰使,并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朝永乐十一年(癸巳,公元1413年3月3日),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贵州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文山州:云南文山州境地古代属古巴国,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开拓,盘龙河沿岸发现的石磨工具,青铜器时代的斧、锄、矛、叉、凿等与滇文化、夜郎文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边疆,令驰义侯率兵征讨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辖十七县,其中十一县在今云南东南部,今文山、砚山、马关县属进桑县地,西畴、麻栗坡属都梦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东汉时期文山州仍隶牂牁郡,其中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属进乘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三国蜀汉建兴三年(乙巳,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四郡后,将四郡改建为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七郡,隶降都督。今文山州八县分别隶兴古郡的进乘县地(今云南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今云南丘北),句町县地(今云南广南、富宁)。西晋泰始六年(庚寅,公元270年),设宁州领南中七郡。西晋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西晋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复置宁州,全国设十九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地(今云南文山、砚山、马关),都篖县地(今云南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句町县地。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士气郡,今文山州各县分属兴古郡的句町县地(广南、富宁),西安县地(西畴、麻栗坡),梁水郡的镡封县地,新丰、建安县地。自东晋永和三年(丁未,公元347年)到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经常改变。隋王朝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辖。隋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取消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设昆州、恭州、协州,废兴古郡。今文山州属昆州地。唐朝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朝后期(古南诏)今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为通海都督管辖,广南、富宁属岭南西道(今云南邕州)安南都护府管辖。宋朝士气,除今广南、富宁隶属广南西路广源州(今广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广源州的左江道(今广西南宁)外,其余六县均属大理国政权范围内的最宁镇部地(今云南丘北)、王弄山部地(今云南文山)、教合三部地(今云南马关八寨、文山古木)、矣尼迦部地(今云南马关、西畴、麻栗坡)。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四年(丁酉,公元1277年),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广南县。元至元十五年(戊戌,公元1278年)农历5月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辖今广南、富宁。今文山县属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属矣尼迦部地,隶宁远州。元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今丘北县隶属广西路(今广西泸西)维摩州。广南、富宁仍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文山为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为矣尼迦部,隶宁远州。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辖今广南、富宁两县。临安路改为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今云南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今云南马关、麻栗坡)。丘北县属广西府维摩州。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江那、乐龙八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裁广西府之维摩州,将其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农历7月,开化府增设马白同知及文山县附郭。开化府辖逢春里(今云南文山古木乡、抑井乡)、东安里(今云南西畴及麻栗坡)、永平里(今云南马关八寨镇及河口);文山县附郭管辖开化里(今四川开化镇、攀枝花乡、追栗街乡、平坝乡及喜古乡一部)、王弄里(今云南文山老龙乡、小街乡、新街乡及屏边、金平部分地区),乐龙里(今云南文山德厚乡、红甸乡、秉烈乡、马塘乡及喜古乡、坝心乡一部)、安南里(今云南文山乐诗冲乡及蒙自老寨一带)、江那里(今云南砚山)。清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广南府添设宝宁县附郭,治所设今广南县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开化府设安平厅(今云南马关),辖逢春、东安、永平三里。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文山县增设江那(今云南砚山)县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丘北县丞升正县,隶属广西州。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三府。同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将今马关县都龙、麻栗坡县南温河等南山地区归中国,设归仁里隶安平厅。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划归中国,属开化府安平厅归仁里辖。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设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署及河口(安平厅)交涉副督办署。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丘北县增设一员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改称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恢复文山县名,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直属云南省都督府。安平县改称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隶马关县。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广南县在维摩设县佐。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西洒、畴阳由马关析置设正县名西畴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砚山设治局,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设正县名砚山县。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富州县改称富宁县。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八县隶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设于文山县城,称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未变。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国民政府濒临灭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2月,广南、西畴、马关三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权;3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权;4月,文山、砚山、丘北三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宁县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县城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3月,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195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称西畴县,治所西畴兴街;砚山县并入文山县称文山县,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辖六个县。1961年9月文山、砚山两县分设;西畴、麻栗坡县两县分设,全州仍辖八个县。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军事管制,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州人民委员会;8月先后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规定,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辖各县也先后恢复县人民政府称谓至今。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亦称播州堂、遵义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胖舸堂、越嶲堂、广南堂。
一、炊ch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称:“即吹氏”,可参考。
二、炊cuà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见《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今河南郑州市有此姓。”又,音chuī,亦现行姓氏。
三、炊
综合:一说即吹氏。见《新编千家姓》。北京、河南宜阳等地均有此姓。
一、炊ch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称:“即吹氏”,可参考。
二、炊cuà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见《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今河南郑州市有此姓。”又,音chuī,亦现行姓氏。
三、炊
综合:一说即吹氏。见《新编千家姓》。北京、河南宜阳等地均有此姓。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鳖人就生活在贵州高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在后世人文学者的记忆里。他们有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鱼凫部落的重要支系。鳖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师,贵州境内乃至中国境内众多伟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统都留下了鳖人的身影。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舜命令鳖人鲧治水,未获成功。稍晚,鲧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禅让以获天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公元前十五世纪,鱼凫人建立古蜀国鱼凫王朝。公元前七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立蜀国开明王朝。鳖灵后裔治理蜀国十三世,并缔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鳖国的统治中心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牂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水域。远古牂牁人属于濮越民系,大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立国。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人、闽越人、南越人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春秋时代牂牁人的势力影响达到乌江南岸。汉朝以后在贵州南境长期设有牂牁郡。牂牁国于战国时代被夜郎所灭。牂牁历史是贵州早期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夜郎国是继春秋鳖国、牂牁国之后于贵州高原崛起的又一个部落国。本文主张夜郎人为鳖灵入主蜀国之后的鳖人余部。夜郎国极盛时控制范围包括今天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庚辰,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划为三十六郡。贵州北部、西北部,分属巴郡、蜀郡管辖。贵州南部、东部,分属黔中郡和象郡管辖。秦汉初年,中央政府于夜郎境内置郡县,而夜郎部落并未完全瓦解,实为共治时期。郎县、夜郎县、郎郡治所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城附近。西汉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汉朝击溃夜郎余部。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记:“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置,时治镠(今贵州遵义),其后县十二,户十万。镠,故犍为地也。”西汉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广县,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再迁治觉道城(今四川宜宾)。牂牁郡治兰且(今贵州贵定、或凯里附近、或安顺附近)。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牂牁郡领十四县:兰且、鄨县、平夷、毋敛、夜郎(驻都尉)、谈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句町、宛温、都梦、进桑(驻都尉)。这基本上已经是今天贵州全省格局。东汉基本延续西汉区划。三国时蜀国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领七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西晋初年牂牁郡治万寿(今贵州瓮安),领八县:万寿、且兰、鄨县、平夷、广谈、毋敛、夜郎、谈指。两晋的大部分时期,贵州境内有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南北朝时属宋国荆、益二州。隋朝时期,贵州大体属于梁州刺史部和荆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境内有明阳郡治明阳(今贵州凤冈),领四县:明阳、宁夷、高富、绥阳。羊牁郡治羊牁(今贵州瓮安),领二县:羊牁、宾化。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推行羁縻州制度,在当时的边疆地区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务,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在今贵州省境,仅在乌江以北及黔东北地区一度设有正州,其它地区主要是羁縻州。唐朝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唐朝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七姓,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杨氏开始世袭统治播州。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朝廷面临来自北方辽国、西夏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而无暇南顾,乌江以北的正州也逐步改为羁縻州。对贵州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安、宋、田、杨四大土司政权。彝族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等。唐宋时代,随着大理国的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宋朝末期,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罗施鬼国),依附于宋朝;南部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元朝至元十九年(壬午,公元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分播州地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治播二十九世,七百余年。播州杨氏土司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贵州省遵义地区、黔东南州黄平凯里一带、及瓮安、金沙、綦江等地。元末天下大乱,西南土司纷纷立国称王。明朝洪武初年(戊申,公元1368年),水西土司霭翠和他的妻子奢香率部拥护朱元璋并协助了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朱元璋特赐霭翠汉姓安,将顺元路改为贵州宣慰司(今贵阳、黔西大方、水城一带,治所在今贵阳),封霭翠为贵州宣慰使,并赐给他许多金银和绢帛。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颁诏书,宣布霭翠的地位在其它宣慰使之上。霭翠去世后,奢香继任贵州宣慰使,并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朝永乐十一年(癸巳,公元1413年3月3日),设置贵州布政使司。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贵州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文山州:云南文山州境地古代属古巴国,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开拓,盘龙河沿岸发现的石磨工具,青铜器时代的斧、锄、矛、叉、凿等与滇文化、夜郎文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秦王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边疆,令驰义侯率兵征讨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辖十七县,其中十一县在今云南东南部,今文山、砚山、马关县属进桑县地,西畴、麻栗坡属都梦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东汉时期文山州仍隶牂牁郡,其中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属进乘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三国蜀汉建兴三年(乙巳,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四郡后,将四郡改建为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七郡,隶降都督。今文山州八县分别隶兴古郡的进乘县地(今云南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今云南丘北),句町县地(今云南广南、富宁)。西晋泰始六年(庚寅,公元270年),设宁州领南中七郡。西晋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西晋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复置宁州,全国设十九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地(今云南文山、砚山、马关),都篖县地(今云南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句町县地。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士气郡,今文山州各县分属兴古郡的句町县地(广南、富宁),西安县地(西畴、麻栗坡),梁水郡的镡封县地,新丰、建安县地。自东晋永和三年(丁未,公元347年)到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经常改变。隋王朝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辖。隋开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取消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设昆州、恭州、协州,废兴古郡。今文山州属昆州地。唐朝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朝后期(古南诏)今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为通海都督管辖,广南、富宁属岭南西道(今云南邕州)安南都护府管辖。宋朝士气,除今广南、富宁隶属广南西路广源州(今广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广源州的左江道(今广西南宁)外,其余六县均属大理国政权范围内的最宁镇部地(今云南丘北)、王弄山部地(今云南文山)、教合三部地(今云南马关八寨、文山古木)、矣尼迦部地(今云南马关、西畴、麻栗坡)。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四年(丁酉,公元1277年),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广南县。元至元十五年(戊戌,公元1278年)农历5月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辖今广南、富宁。今文山县属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属矣尼迦部地,隶宁远州。元大德四年(庚子,公元1300年),今丘北县隶属广西路(今广西泸西)维摩州。广南、富宁仍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文山为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为矣尼迦部,隶宁远州。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辖今广南、富宁两县。临安路改为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今云南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今云南马关、麻栗坡)。丘北县属广西府维摩州。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江那、乐龙八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裁广西府之维摩州,将其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农历7月,开化府增设马白同知及文山县附郭。开化府辖逢春里(今云南文山古木乡、抑井乡)、东安里(今云南西畴及麻栗坡)、永平里(今云南马关八寨镇及河口);文山县附郭管辖开化里(今四川开化镇、攀枝花乡、追栗街乡、平坝乡及喜古乡一部)、王弄里(今云南文山老龙乡、小街乡、新街乡及屏边、金平部分地区),乐龙里(今云南文山德厚乡、红甸乡、秉烈乡、马塘乡及喜古乡、坝心乡一部)、安南里(今云南文山乐诗冲乡及蒙自老寨一带)、江那里(今云南砚山)。清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广南府添设宝宁县附郭,治所设今广南县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开化府设安平厅(今云南马关),辖逢春、东安、永平三里。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文山县增设江那(今云南砚山)县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丘北县丞升正县,隶属广西州。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三府。同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将今马关县都龙、麻栗坡县南温河等南山地区归中国,设归仁里隶安平厅。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划归中国,属开化府安平厅归仁里辖。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设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署及河口(安平厅)交涉副督办署。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丘北县增设一员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改称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恢复文山县名,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直属云南省都督府。安平县改称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隶马关县。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广南县在维摩设县佐。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西洒、畴阳由马关析置设正县名西畴县。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砚山设治局,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设正县名砚山县。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富州县改称富宁县。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八县隶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设于文山县城,称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未变。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国民政府濒临灭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2月,广南、西畴、马关三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权;3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权;4月,文山、砚山、丘北三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宁县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县城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3月,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195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称西畴县,治所西畴兴街;砚山县并入文山县称文山县,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辖六个县。1961年9月文山、砚山两县分设;西畴、麻栗坡县两县分设,全州仍辖八个县。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军事管制,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州人民委员会;8月先后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规定,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辖各县也先后恢复县人民政府称谓至今。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亦称播州堂、遵义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胖舸堂、越嶲堂、广南堂。
一、炊ch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称:“即吹氏”,可参考。
二、炊cuàn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见《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今河南郑州市有此姓。”又,音chuī,亦现行姓氏。
三、炊
综合:一说即吹氏。见《新编千家姓》。北京、河南宜阳等地均有此姓。
其他姓氏
[ 炊 ]的同部首字 - [ 火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