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聂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hé ]

读音:hé

拼音:he

简繁:河

五笔:ISKG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ISKG

笔画:8画

吉凶:吉

仓颉:EMNR

结构:左右

郑码:VAJ

四角:31120

区位:2651

统一码:6CB3

异体字:𢀎,𤿄,𤿁

英汉互译:river,stream,yellow river

笔顺:点、点、提、横、竖、横折、横、竖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2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起源

河姓主要源自:风姓。

一,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裔孙的分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二,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的古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朝鲜半岛土著姓氏中有河氏。

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裔孙的分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伏羲氏为汤古氏的后裔,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汤谷的主人。《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装组合为“早”,亦称“暘”。后因临水而居改称“汤”,所以十日族后来皆以汤为姓氏,称汤姓,比姜、姬之姓古老很多。

在民族分衍的过程中,汤姓又分衍出汤河氏,分居于古淮河流域(今江苏淮安楚州废黄河古道),其子孙后裔以所居之地为姓氏,称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河姓河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的古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河州,在秦、汉时期称陇西,到了唐朝时期称“河州”,故址在今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地区。在史籍《广舆记》中记载为:“河州,古西羌地,秦汉属陇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卫。”

汉、唐时期,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发展,有河州的羌、氐、突厥、匈奴等少数民族以居地名称为汉化姓氏,即称河氏,世代相传至今。

河姓河姓起源三

朝鲜半岛土著姓氏中有河氏,始祖河拱辰、河珍、河成,分为侍郎公派、司直公派、丹溪公派,本贯统一为晋州。

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十八位,以襄阳、陇西、晋州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平凉市泾川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阳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河氏族人分布。

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西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西汉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南宋朝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戊辰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晋州:亦称晋州牧,是韩国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晋州是韩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发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艺术和忠贞之乡”的美誉。在伽倻时代,晋州是高灵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国时代后期属于百济国,称居列城。进入统一新罗时代以后,改称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丽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称为晋州而至今。在高丽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晋州成为全国十二牧之一,即晋州牧。到了朝鲜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国再分为十三道,晋州属于庆尚南道,成为道政府所在地,观察使常驻于晋州,从而成为庆南的行政中心。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庆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实施了地方自治制度,从而晋州府升为晋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关‘城乡结合型城市设直’之规定,对原有的晋阳郡和晋州市进行合并重组,设置了“统合晋州市”。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晋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号。

江华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华郡河氏族人的堂号。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卢氏、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自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郭璞《山海经·注》云:‘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是河为姓也。”

2、其引《姓氏寻源》注云:“甘肃泾州有河姓。明河源之后,古籍襄阳。”河源,知襄阳府,以治行称。

二、

河姓分布:江苏武进、台湾、广东新兴、云南泸水、北京、湖南桂阳、辽宁延吉、甘肃积石山等地均有此姓。

河姓起源:

1、相传为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

2、白、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河姓名人:

河浈,宋时余干人,授余干邑令。河源,明时陕西泾州人,官襄阳府知府。

历史名人

郡望

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西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西汉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南宋朝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戊辰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晋州:亦称晋州牧,是韩国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晋州是韩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发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艺术和忠贞之乡”的美誉。在伽倻时代,晋州是高灵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国时代后期属于百济国,称居列城。进入统一新罗时代以后,改称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丽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称为晋州而至今。在高丽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晋州成为全国十二牧之一,即晋州牧。到了朝鲜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国再分为十三道,晋州属于庆尚南道,成为道政府所在地,观察使常驻于晋州,从而成为庆南的行政中心。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庆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实施了地方自治制度,从而晋州府升为晋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关‘城乡结合型城市设直’之规定,对原有的晋阳郡和晋州市进行合并重组,设置了“统合晋州市”。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晋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号。

江华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华郡河氏族人的堂号。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卢氏、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自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郭璞《山海经·注》云:‘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是河为姓也。”

2、其引《姓氏寻源》注云:“甘肃泾州有河姓。明河源之后,古籍襄阳。”河源,知襄阳府,以治行称。

二、

河姓分布:江苏武进、台湾、广东新兴、云南泸水、北京、湖南桂阳、辽宁延吉、甘肃积石山等地均有此姓。

河姓起源:

1、相传为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

2、白、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河姓名人:

河浈,宋时余干人,授余干邑令。河源,明时陕西泾州人,官襄阳府知府。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卢氏、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自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郭璞《山海经·注》云:‘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是河为姓也。”

2、其引《姓氏寻源》注云:“甘肃泾州有河姓。明河源之后,古籍襄阳。”河源,知襄阳府,以治行称。

二、

河姓分布:江苏武进、台湾、广东新兴、云南泸水、北京、湖南桂阳、辽宁延吉、甘肃积石山等地均有此姓。

河姓起源:

1、相传为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

2、白、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河姓名人:

河浈,宋时余干人,授余干邑令。河源,明时陕西泾州人,官襄阳府知府。

堂号

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西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西汉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南宋朝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戊辰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晋州:亦称晋州牧,是韩国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晋州是韩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发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艺术和忠贞之乡”的美誉。在伽倻时代,晋州是高灵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国时代后期属于百济国,称居列城。进入统一新罗时代以后,改称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丽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称为晋州而至今。在高丽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晋州成为全国十二牧之一,即晋州牧。到了朝鲜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国再分为十三道,晋州属于庆尚南道,成为道政府所在地,观察使常驻于晋州,从而成为庆南的行政中心。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庆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实施了地方自治制度,从而晋州府升为晋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关‘城乡结合型城市设直’之规定,对原有的晋阳郡和晋州市进行合并重组,设置了“统合晋州市”。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晋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号。

江华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华郡河氏族人的堂号。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卢氏、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自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郭璞《山海经·注》云:‘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是河为姓也。”

2、其引《姓氏寻源》注云:“甘肃泾州有河姓。明河源之后,古籍襄阳。”河源,知襄阳府,以治行称。

二、

河姓分布:江苏武进、台湾、广东新兴、云南泸水、北京、湖南桂阳、辽宁延吉、甘肃积石山等地均有此姓。

河姓起源:

1、相传为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

2、白、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河姓名人:

河浈,宋时余干人,授余干邑令。河源,明时陕西泾州人,官襄阳府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