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聂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jiǎ ]

读音:jiǎ

拼音:jia

简繁:甲

五笔:LHNH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LHNH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WL

结构:独体

郑码:KIB

四角:60500

区位:2855

统一码:7532

异体字:呷,鉀,𠇚,𡴌,胛

英汉互译:armor,shell,fingernails,1st heavenly stem

笔顺:竖、横折、横、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0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起源

甲姓主要源自:子姓。

甲姓甲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君王太甲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太甲,一称大甲,为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本名叫子至。太甲在其叔商仲壬病逝后继位商王朝君主位,是为商太宗,公元前1599~前1577年在位二十三年,病逝后葬於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太甲即位执政后,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为其连写了《伊训》、《肆命》(今佚)、《徂后》(今佚)、《咸有一德》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表现得还不错,但从第三年起就开始放纵,他肆意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了商汤制定的各项法规,伊尹虽对其百般规劝,但他都听不进去。于是,伊尹只好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将他强制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偃师)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汤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开始暗自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了,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恭迎接他回到亳都(今山东曹县),还政于太甲。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他严格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周边诸国皆臣服于商王朝。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还特地写了三篇《太甲》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甲氏,即为商太宗太甲之后,其后裔以祖名“太甲”为姓氏,称太甲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甲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太宗太甲为得姓始祖。

甲姓甲姓起源二

源于狄族,出自古赤狄族甲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春秋时期,在商朝末期形成的赤狄族,占据了今山西上党大部分地区,其中有一支叫“甲氏”的部族,主要活动在今武乡县西部,并不断侵扰晋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出兵灭亡了赤狄族中最强大的潞氏部族,次年,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氏、铎辰氏各部,基本平定了上党郡一带地区,清除了赤狄部族对晋国的侵扰。

灭族后的赤狄甲氏部族众,被晋国分散至各处,其族人不忘原部,遂以氏族名称为姓氏,即称甲氏,世代相传至今。

甲姓甲姓起源三

源于交趾,出自古交趾甲峒部落大聚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著名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古交趾,乃汉、唐两朝时期的交州故地,今越南。五代时期,中原政乱,交趾遂离,由吴文昌始据安南,稍侵交、广之地。其后吴文昌被部下丁琏所杀,复有其地。

南唐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丁琏归附南汤唐政权,被授静海军节度使;南唐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丁琏又被封为交趾郡王。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土人黎桓杀了丁琏自立;到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黎桓逝世,安南大乱,久无酋长。其后国人共立福建人李公蕴为君主。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李公蕴逝世,其子李德政立。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李德政逝世,其子李日尊立。自李公蕴占据安南后,联同交趾甲峒部,始为北宋王朝边患,并屡将兵入寇。至李日尊执政时期,乃称“法天应运崇仁至道庆成龙祥英武睿文尊德圣神皇帝”,尊李公蕴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大越。大越、安南,合称越南,越南国自此而有。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大越国改元“宝象”;次年(公元1069年)又改“神武”。李日尊逝世后,其子李乾德立,以其太监李尚吉与其母黎氏号燕鸾太妃同主国事。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李尚吉举兵侵占邕、钦、廉三州。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北宋王朝遣宣徽使郭促通、天章阁待制赵公才率大军征讨李尚吉,先拔广源州,擒酋领刘纪,再焚甲峒,破机郎、决里,直至富良江。大越国李尚吉唆使王子李洪真率众来拒,被宋军大败之,斩李洪真,余众皆歼于江上,尸满塞江,血染河水,乃称红河。李乾德乃降,是时,李乾德方十岁,政事皆制于李尚吉。其甲峒者,就是交趾土著大聚部落,酋长大聚承贵,娶福建人李公蕴之女,遂改汉姓甲氏。甲承贵之子甲绍泰,又娶李德政之女。甲绍泰使子甲景隆,再娶李日尊之女,两族世为婚姻,最为北宋边患。自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承贵袭破太平寨,杀寨主李绪。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甲绍泰又杀永平寨主李德用,屡侵边境。至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甲承贵被北宋大军讨平,部众溃散,北宋收拢其族人归隶于机郎县。

甲承贵的后裔,自北宋时期起即称甲氏,世居云南、广西一带,后逐渐内迁,分散于中华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甲姓甲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阿拉坦胡雅克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阿拉坦胡雅克氏,源出大蒙古汗国时期成吉思汗帐下的金甲武士,汉义“金甲”,皆为魁伟骁悍的蒙古武士担任。到了元朝时期,金甲武士为朝廷禁卫军主力,开始吸纳了不少西域阿拉伯族人、鄂温克族人,维吾尔族人等,逐渐形成一个教大的部族,皆称阿拉坦胡雅克氏。

明朝初期开始,阿拉坦胡雅克氏的后裔子孙遂以“金甲”为姓氏,汉化称甲氏、金氏、武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甲姓甲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满族勒第氏,满语为Ledi Hala,汉义“宽广”,世居黑龙江两岸,所冠汉姓多为甲氏、广氏等。

⑵.满族钮旺坚氏,亦称牛王吉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酿剜氏,金国时期称女真耨碗氏,以部为氏,满语为Niowanggiyan Hala,汉义“甲氏、绿色”,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甲氏、钮氏、绿氏等。

⑶.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国,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作王甲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甲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等。此外,蒙古氏、锡伯族也有完颜氏,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⑷.满族扎思瑚哩氏,亦称甲思胡里氏,满语为Jas’huuri Hala,世居卦勒察和伦(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甲氏、臧氏、扎氏、张氏、贾氏、托氏等。

⑸.满族珠佳氏,亦称朱佳氏,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术甲氏,以部为氏,满语为Jugiya Hala,世居崇果济巴布(今吉林境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朱氏、甲氏等。该支甲氏鼻祖为金国时期著名的延安知府、元帅左都监术甲·臣嘉,其后裔子孙在南宋时期即有以复姓省文简改为单姓甲氏者,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零六位,以咸阳为郡望。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北海市,山东省的济南市、阴平县、肥城市,台湾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与中部地区等地,均有甲氏族人分布。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代,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末,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三国魏时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庚寅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辛丑复置,1968年戊申改为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咸阳堂:以望立堂。

一、jiǎ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围场,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或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风俗通》‘太甲之后’。”(按:商人之道,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死亦无谥。自太甲至帝乙纣辛,几四十世,惟以十日命,生之与死皆以是。己之所称、人之所呼亦以是。逮周生有名,死有谥;望以义名,死以义谥;望曰昌、曰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此以名为氏。)(2)又注云:“郑大夫石甲之后。”“石甲”,《姓氏考略》引作“石甲父”。

3、或系出芈姓。《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甲氏。”望出荥阳。晋代有甲吉;明代有甲良;又有甲聪,鸿胪寺序班。

二、

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甲姓起源:

1、相传为商王太甲(一作大甲)之后,见《风俗通》。

2、炎帝之裔潞子之附属甲氏,后灭于晋荀林父,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潞,春秋时赤狄之国,故城在今山西潞城东北,甲氏,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河北鸡泽境。

3、春秋时郑大夫石甲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姓觿》把郑大夫石甲父误作甲石父和甲丕甫。

4、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甲氏。

5、春秋时晋公族有甲氏。

6、清四川明正土司辖木雅,藏族,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甲。

7、壮族姓。

甲姓名人:

甲叔,春秋时楚国大夫,见《淮南子》。甲聪,明时河北邢台人,宣德中序班。

郡望:荥阳。

历史名人

郡望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代,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末,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三国魏时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庚寅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辛丑复置,1968年戊申改为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咸阳堂:以望立堂。

一、jiǎ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围场,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或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风俗通》‘太甲之后’。”(按:商人之道,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死亦无谥。自太甲至帝乙纣辛,几四十世,惟以十日命,生之与死皆以是。己之所称、人之所呼亦以是。逮周生有名,死有谥;望以义名,死以义谥;望曰昌、曰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此以名为氏。)(2)又注云:“郑大夫石甲之后。”“石甲”,《姓氏考略》引作“石甲父”。

3、或系出芈姓。《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甲氏。”望出荥阳。晋代有甲吉;明代有甲良;又有甲聪,鸿胪寺序班。

二、

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甲姓起源:

1、相传为商王太甲(一作大甲)之后,见《风俗通》。

2、炎帝之裔潞子之附属甲氏,后灭于晋荀林父,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潞,春秋时赤狄之国,故城在今山西潞城东北,甲氏,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河北鸡泽境。

3、春秋时郑大夫石甲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姓觿》把郑大夫石甲父误作甲石父和甲丕甫。

4、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甲氏。

5、春秋时晋公族有甲氏。

6、清四川明正土司辖木雅,藏族,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甲。

7、壮族姓。

甲姓名人:

甲叔,春秋时楚国大夫,见《淮南子》。甲聪,明时河北邢台人,宣德中序班。

郡望:荥阳。

姓氏源流

一、jiǎ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围场,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或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风俗通》‘太甲之后’。”(按:商人之道,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死亦无谥。自太甲至帝乙纣辛,几四十世,惟以十日命,生之与死皆以是。己之所称、人之所呼亦以是。逮周生有名,死有谥;望以义名,死以义谥;望曰昌、曰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此以名为氏。)(2)又注云:“郑大夫石甲之后。”“石甲”,《姓氏考略》引作“石甲父”。

3、或系出芈姓。《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甲氏。”望出荥阳。晋代有甲吉;明代有甲良;又有甲聪,鸿胪寺序班。

二、

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甲姓起源:

1、相传为商王太甲(一作大甲)之后,见《风俗通》。

2、炎帝之裔潞子之附属甲氏,后灭于晋荀林父,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潞,春秋时赤狄之国,故城在今山西潞城东北,甲氏,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河北鸡泽境。

3、春秋时郑大夫石甲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姓觿》把郑大夫石甲父误作甲石父和甲丕甫。

4、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甲氏。

5、春秋时晋公族有甲氏。

6、清四川明正土司辖木雅,藏族,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甲。

7、壮族姓。

甲姓名人:

甲叔,春秋时楚国大夫,见《淮南子》。甲聪,明时河北邢台人,宣德中序班。

郡望:荥阳。

堂号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代,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末,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三国魏时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庚寅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辛丑复置,1968年戊申改为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咸阳堂:以望立堂。

一、jiǎ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围场,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或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风俗通》‘太甲之后’。”(按:商人之道,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死亦无谥。自太甲至帝乙纣辛,几四十世,惟以十日命,生之与死皆以是。己之所称、人之所呼亦以是。逮周生有名,死有谥;望以义名,死以义谥;望曰昌、曰发,死曰文、曰武。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此以名为氏。)(2)又注云:“郑大夫石甲之后。”“石甲”,《姓氏考略》引作“石甲父”。

3、或系出芈姓。《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甲氏。”望出荥阳。晋代有甲吉;明代有甲良;又有甲聪,鸿胪寺序班。

二、

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甲姓起源:

1、相传为商王太甲(一作大甲)之后,见《风俗通》。

2、炎帝之裔潞子之附属甲氏,后灭于晋荀林父,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潞,春秋时赤狄之国,故城在今山西潞城东北,甲氏,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河北鸡泽境。

3、春秋时郑大夫石甲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姓觿》把郑大夫石甲父误作甲石父和甲丕甫。

4、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甲氏。

5、春秋时晋公族有甲氏。

6、清四川明正土司辖木雅,藏族,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甲。

7、壮族姓。

甲姓名人:

甲叔,春秋时楚国大夫,见《淮南子》。甲聪,明时河北邢台人,宣德中序班。

郡望: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