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é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20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竭姓主要源自:芈姓。
竭姓起源一
源于改姓,出唐朝末期兵部尚书葛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今福建省的龙岩市所辖的漳平市有一支竭氏家族。【后有分支至:漳州南靖县,属于同宗亲】
据该支竭氏的家谱自述:此支竭家族的祖先本为葛氏,原籍濮州鄄城(今山东菏泽鄄城),在晚唐任
兵部尚书,庞勋之乱、黄巢起义时,葛氏惹恼国舅,遭到诬陷,结果被皇帝下令斩首,其族家姓也被贬
去“草”头,罚站不休,即“去草之曷立着”,由此改称竭氏,世代相传至今。
有关该支竭氏的源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书按:
黄巢(公元820~884年)发动农民大起义时的李唐王朝,唐皇为僖宗李儇(公元873~888年在位),国
舅为殿中省殿中监兼邕州经略使段文楚(公元?~878年待考,后被沙陀部副兵马使李克用擒杀),兵部
尚书为葛遇贤。葛遇贤因在桂林戍卒起义军领袖庞勋发动的兵乱(公元868~869年)中处置不利,被唐僖
宗处死。
葛遇贤的儿子,即著名的唐末勇将葛从周,公元?~915年待考,字美通,他曾试图法场救父,失
败后先入黄巢起义军为一名军校,以作战凶猛著称,后归顺当时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公元852
~912年,灭唐建后梁政权者,称帝后改名朱晃),一生为朱温征战沙场,全胜无败绩,时河北地区有谚
语说葛从周:“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
到了后梁时期,葛从周得授右卫上将军、检校太师兼侍中、进封陈留郡王,兼领潞州节度使,逝世
后追赠太尉。葛从周因官任之故,举家迁至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县落居,其后代皆称葛氏,未闻有改
称竭氏者。
宋代姓氏学家邓名世、邓椿哀父子所撰《古今姓氏书辩证》称:今江西省临川县有此姓氏,不知其所自
出。清朝张澍姓氏五书注: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误,子孙自以为氏焉。(此结论尚需竭氏人自已考
证
目前我们所知的东北一支竭姓先祖从山东登州府迁锦州府绥中县(今辽宁省绥中县)葛家屯。
其中于清嘉庆拾七年(1812年)迁居辽宁省朝阳县一支,现居住朝阳县黑牛营子乡田丈子村。
另外从绥中、朝阳老家迁居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
区。
另外据查,福建龙岩有竭姓人居住,河北省抚宁竭家沟有竭姓人居住。辽宁沈阳、本溪、辽阳、锦
州。云南,吉林延边、松原、农安、长春。黑龙江巴彦、林甸
辽宁朝阳、绥中一支竭姓人情况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先祖竭成章(于山东迁至辽宁绥中)
长房竭达 二房竭舜(184年前迁至辽宁朝阳)
三房竭廷 四房竭玉(200多年前定居绥中葛家屯)
我们那辈份是这么排的:舜、升、万、仲、廷、海、永相、继、荣
浽中 辈份“ 万、仲、廷”这三代都与朝阳竭姓能排上。
说明浽中和朝阳一支竭氏人同属一族,至今仅传十代。
【注:南北方竭姓是否同源,不排除少数民族汉化竭姓可能,需要竭家人或专家权威论证。】
竭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制之司揭,属于以官制称谓为氏。司揭,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官职,主要执掌和管理君王的旌旗依仗队,自己则亲举华盖(王伞)。司揭在楚国是君王的贴身小官,属于内廷侍从类,不列官籍,但负责历代君王的威仪以显示国祚,职责重大。元至元~至正年间,元朝学者范椁在《赠揭景哲茂才别》中说:“司揭本楚官,子孙以官氏,揭阳汉建侯,揭氏突出于史,回源而异流……驱与燕山市,路遇子揭子,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氏,及乎盱徒洪,着与揭阳通。以兹究其源,濒海而南东,南东烟涛恶,将身犯蛟鳄。远拜故侯坟,遗踪尚如早……”明确指出司揭为楚国官职称谓,子孙以官名为氏。
“揭”,在这里是担、负、举的意思;而“司”,是掌管、负责之意。在历代司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先人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揭氏,后省文简化为揭氏、司氏等,或自改为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竭姓起源三
源于官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上大夫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谒者,春秋战国时期设置此官,为国君掌管礼宾、消息传达的职责。秦、汉时期沿袭,负责宫中宾客及拜谒皇帝者传达通禀。到汉朝初期以后,郎中令系数的官员中就有谒者,在少府下属官中有中书谒者令,后改称中谒者令。郎中令的属员谒者,负责宾赞受事,员额多达七十人。这七十人的首领就叫谒者仆射,俗称大谒者。到东汉时期,称作中宫谒者,隶属大长秋管辖。到了晋朝、南北朝时期,朝廷设置了谒者台,属员叫通事仆射,负责引见臣下,传达使命。到后魏、北齐时期,称作中谒者仆射。隋朝时期设通事谒者,唐朝时期原称内谒者,后改为通事舍人,由宦官担任。以后到宋朝时期废黜,统称使者。
谒者,其后裔子孙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谒氏。而竭氏,为谒氏所改,或字误所致,其后代子孙自以为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竭姓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古邑揭阳县县令史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岭南地区的揭氏族人坚持认为,揭氏源于揭阳,是原来以官为姓的史氏,因官于揭阳,遂以揭阳为姓氏,后省改为单姓揭氏。这在中华姓氏史上是遗世独美,潮汕之光。据史籍《万姓统谱》中“揭”姓条:“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文中有安道侯揭阳定”。在史籍《揭阳文史·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广东大埔名贤温廷敬在《潮州福佬民族考》中记载:“潮州自秦朝史禄将率戍揭阳岭,后皆家焉。南粤为揭阳令降汉之史定,当即禄后,以官为姓者”。在文献《揭阳县志·宦迹》中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在文献《辞海·文学分册》中注明揭斯为著名的元朝文学家(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著名的《豫章丛书》就是其诗文集,揭斯亦称其祖先因官揭阳,遂以揭为姓。在文献《辞源》中“揭”词条注解:“姓,安道侯揭阳定之后,改为单氏,江西建昌府多此姓。”二千多年前的古揭阳县首任县令史定,是豫章郡郡令史焕之长子,秦末汉初时已任揭阳县令。汉武帝刘彻在征服南越时,“史定闻汉兵至,遂降汉。”因史定智勇超群,而被留用,“封为安道侯,仍任揭阳令。”后因史定自嫌“史”和“屎”谐音,而特别奏请汉武帝为其赐姓改名,刘彻遂以其原任官职所处为姓氏,赐其为复姓揭阳氏。上述资料,说明揭氏源出于古揭阳县,原为复姓揭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揭氏,世代相传至今,代出名贤。
竭氏,为揭氏所改,或字误所致,其后代子孙自以为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竭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蒙古族济喇敏鄂玛特氏,原居锡喇塔拉地区(古凉州,今甘肃武威)。元朝时期随驻广西地区,元末明初,所部为明军大帅沐国公沐英击溃,分散逃逸于岭南各地,后有以部落名称首二音谐音汉字“揭”为汉姓者,称揭氏,后在明朝“改土归流”过程中逐渐融入壮族,今为广西壮族揭氏。
竭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女真族济喇敏鄂玛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满族济喇敏鄂玛特氏,袭用蒙古族姓氏,满语为Gilaminemate Hala,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武威)、上都河(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带地区。清朝中叶以后,济喇敏鄂玛特氏族人中有取原姓氏谐音汉字为单姓揭氏、竭氏、济氏、吉氏、敏氏、鄂氏、玛氏者。
竭氏有可能为揭氏所讹改,【尚需竭家人或专家权威论证】也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实际上与揭氏族人同源,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二百九十四位,与揭氏族人一样,以襄城、广昌、揭阳为郡望。
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氏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朝年间《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135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封为安道候,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六十万之众,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
揭猛后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台湾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国家。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揭氏民众从揭阳旧地播迁各地,但揭氏子孙从不忘其根。后世所有揭氏乡亲的族谱均称其始祖为猛公,并载明揭阳就是揭氏发源地。
揭阳县:揭阳县是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从建制沿革上看,揭阳建制早于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领四县:龙川、番禺、揭阳、博罗。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龙溪、漳浦一带隶属揭阳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复置南海郡,辖揭阳、龙川、番禺、博罗、中宿、四会等六县,史定任揭阳县令。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又复置揭阳县。至1991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广昌县:广昌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系由南丰县析出南部的三个乡而成,迄今已800余年历史。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得名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莲乡”。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2月,改建昌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至整个清朝,广昌均隶属建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广昌隶属江西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浔阳、卢陵、赣南四道,广昌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县由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广昌南丰两县合并为南广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4月复原建县,同年8月,广昌析出南部置赤水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9月,广昌与赤水两县合并为广赤县,10月,复名广昌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昌隶属宁都专区,1952年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改属抚州专区,1954年7月改属赣南行政区。1983年8月,广昌划入抚州地区。
襄城堂:以望立堂。
广昌堂:以望立堂。
揭阳堂:以望立堂。
一、竭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吉林之盘石,山西之阳泉、临汾,安徽之霍山,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古今姓氏书)辨证》:‘今抚州临川细民有竭氏,不知所出。’张树云:‘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望出襄城。”
二、竭
竭姓分布:宋时抚州临川细民有此姓。今河北卢龙、台湾台中、吉林大安、辽宁沈阳、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竭姓起源: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见张澍《姓氏五书法》。
郡望:襄城。
揭阳县:揭阳县是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从建制沿革上看,揭阳建制早于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领四县:龙川、番禺、揭阳、博罗。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龙溪、漳浦一带隶属揭阳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复置南海郡,辖揭阳、龙川、番禺、博罗、中宿、四会等六县,史定任揭阳县令。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又复置揭阳县。至1991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广昌县:广昌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系由南丰县析出南部的三个乡而成,迄今已800余年历史。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得名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莲乡”。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2月,改建昌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至整个清朝,广昌均隶属建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广昌隶属江西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浔阳、卢陵、赣南四道,广昌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县由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广昌南丰两县合并为南广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4月复原建县,同年8月,广昌析出南部置赤水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9月,广昌与赤水两县合并为广赤县,10月,复名广昌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昌隶属宁都专区,1952年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改属抚州专区,1954年7月改属赣南行政区。1983年8月,广昌划入抚州地区。
襄城堂:以望立堂。
广昌堂:以望立堂。
揭阳堂:以望立堂。
一、竭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吉林之盘石,山西之阳泉、临汾,安徽之霍山,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古今姓氏书)辨证》:‘今抚州临川细民有竭氏,不知所出。’张树云:‘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望出襄城。”
二、竭
竭姓分布:宋时抚州临川细民有此姓。今河北卢龙、台湾台中、吉林大安、辽宁沈阳、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竭姓起源: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见张澍《姓氏五书法》。
郡望:襄城。
一、竭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吉林之盘石,山西之阳泉、临汾,安徽之霍山,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古今姓氏书)辨证》:‘今抚州临川细民有竭氏,不知所出。’张树云:‘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望出襄城。”
二、竭
竭姓分布:宋时抚州临川细民有此姓。今河北卢龙、台湾台中、吉林大安、辽宁沈阳、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竭姓起源: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见张澍《姓氏五书法》。
郡望:襄城。
揭阳县:揭阳县是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从建制沿革上看,揭阳建制早于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领四县:龙川、番禺、揭阳、博罗。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龙溪、漳浦一带隶属揭阳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平南越,复置南海郡,辖揭阳、龙川、番禺、博罗、中宿、四会等六县,史定任揭阳县令。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又复置揭阳县。至1991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广昌县:广昌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系由南丰县析出南部的三个乡而成,迄今已800余年历史。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得名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莲乡”。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2月,改建昌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至整个清朝,广昌均隶属建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广昌隶属江西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浔阳、卢陵、赣南四道,广昌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县由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广昌南丰两县合并为南广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4月复原建县,同年8月,广昌析出南部置赤水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9月,广昌与赤水两县合并为广赤县,10月,复名广昌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昌隶属宁都专区,1952年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改属抚州专区,1954年7月改属赣南行政区。1983年8月,广昌划入抚州地区。
襄城堂:以望立堂。
广昌堂:以望立堂。
揭阳堂:以望立堂。
一、竭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吉林之盘石,山西之阳泉、临汾,安徽之霍山,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古今姓氏书)辨证》:‘今抚州临川细民有竭氏,不知所出。’张树云:‘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望出襄城。”
二、竭
竭姓分布:宋时抚州临川细民有此姓。今河北卢龙、台湾台中、吉林大安、辽宁沈阳、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竭姓起源:当即揭氏所改,或传写之讹,子孙不知,遂以竭为姓耳,见张澍《姓氏五书法》。
郡望:襄城。
其他姓氏
[ 竭 ]字的同音字 - [ jie ]
[ 竭 ]的同部首字 - [ 立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