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聂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pān ]

读音:pān

拼音:pan

简繁:潘

五笔:ITOL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ITOL

笔画:15画

吉凶:吉

仓颉:EHDW

结构:左右

郑码:VPKI

四角:32169

区位:3743

统一码:6F58

异体字:䆺,番,𤄜

英汉互译:surname,water in which rice has been rinsed,a river that flows into the Han

笔顺:点、点、提、撇、点、撇、横、竖、撇、捺、竖、横折、横、竖、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62018年362014年36
2013年352007年372006年36
1995年281987年521982年51
明朝31元朝42宋朝45
北宋43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起源

潘姓主要源自:姬姓、姚姓。

(一)始于芈姓

源于“芈”(mǐ )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

(二)以国为姓

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奉季孙为潘姓始祖。又,番,邾国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还音烦,音盘者即潘氏。

(三)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边的人以水地名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为氏者。

(五)鲜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汉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迁徙传播分布

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韩国潘氏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过去的。由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

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

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有后代10万余人。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区为多,这九省潘氏族人约占全国潘氏人口的69%以上。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荥阳堂”等。

一、pā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辛集、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水、瑶、彝、鲜、京、侗、高山、仫佬、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2、《广韵》载:“潘,又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出广宗、河南二望。”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改破多罗氏为潘氏。”

4、或为赵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云:“元潘绍,本姓赵,系廷美之后,因避难改姓为潘氏。”

5、又,《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注引《小琉俅漫志》云:“初,熟番(按:指高山族之平埔人。)有名无姓,既准与试(按:指参加科举),其时巡台掌学政,就‘番’旁加水三点为潘字,故诸童多潘姓……”此乃高山族姓之所由始。春秋时楚有潘党,大夫,喜射;西汉有潘瑾;东汉有潘勋;三国时吴有潘璋,右将军;晋代有潘岳;明代有潘士达;清代有潘奕隽。

二、

潘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8省区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69%。

潘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芈姓。楚公族有潘姓,见《姓氏寻源》。

3、系自姬姓。潘氏水名,在河南荥阳,以水名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故城或在今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子孙因以为氏,见《广韵》。

4、广宁石门潘氏,出自北魏时三字姓破多罗氏。

5、西夏人姓。

6、清满洲人姓,世居铁岭。今满族姓。

7、清台湾土著姓氏,取义蕃族为潘姓。又,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之赛夏族加模拉来氏,意曰蝉,改姓为潘。又,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之一有潘氏。

8、赵姓有改为潘氏者。

9、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民系今毛南、水等民族之先民。

10、苗族姓。又,贵州黄平县苗族喀嘎杷氏,汉姓为潘。

11、水、京、土家、蒙古、彝、瑶、仫佬、回、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潘姓名人:

潘父,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广宗、河南、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潘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米田,即以其原姓分析而成。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仍恢复潘氏。

历史名人

潘姓古代名人

季孙中华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

潘岳西晋,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

潘综晋朝,晋代乌程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

潘尼西晋,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朝,唐代驸马,尚懿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国公,历事四朝。

潘美北宋,大名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仝宋朝,字会道,汉族,祖籍河南荥阳。宋朝广州观察推官升秘书阁学士。

潘任宋朝,字肩宏,汉族,潘仝之孙。宋景炎元年从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驾征讨大将军;宋祥兴元年赵昺帝晋升其为兵部尚书。宋亡后绝食而终,明太祖朱元璋颁谥“忠节”。

潘良贵(1094—1150),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婺州金华人。宋代官吏、学者。

潘宗亮宋朝,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进士。迁居杭州。

潘阆宋朝,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宋朝,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明朝,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潘耒清初,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宋朝,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宋朝,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明朝,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恒明朝,歙县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振承十八世纪,福建龙海市白礁村人,广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柽章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明末清初,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清初,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清朝,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泽清朝,字惠昔,清代山东省东昌府冠县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迁来至此。

潘清清朝,雍正四年间与翁岩、钱坚创立清帮,史称青帮,为青帮三祖之一。

潘世恩(1769-1854),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清朝大臣。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

潘宗耀清朝,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閬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潘阜南宋,官翰林学士、南宋灭亡后亡命高丽贵和、在朝鲜半岛潘姓始祖。

潘清简福建出身越南贵和人、越南阮朝时期的政治家、学者。

潘和清未,岭南画家。

潘文杰清末,是一位在清朝末年至日治初期统领恆春、臺东东南海岸各族群诸社的地方领袖。

潘姓近代名人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88年7月被党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

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潘寿德(1900-1931),河南省新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农民土地革命运动的影响,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参加弦南革命红学会。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黄安县人。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最后因伤势过重,被战友们抬出城门后壮烈殉职,时年21岁。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黄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积极参与组建七里区防务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荣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县人。出生豪门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黄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当过学徒。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以做裁缝为掩护,宣传革命主张,发动农民革命,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

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荥阳堂”等。

一、pā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辛集、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水、瑶、彝、鲜、京、侗、高山、仫佬、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2、《广韵》载:“潘,又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出广宗、河南二望。”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改破多罗氏为潘氏。”

4、或为赵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云:“元潘绍,本姓赵,系廷美之后,因避难改姓为潘氏。”

5、又,《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注引《小琉俅漫志》云:“初,熟番(按:指高山族之平埔人。)有名无姓,既准与试(按:指参加科举),其时巡台掌学政,就‘番’旁加水三点为潘字,故诸童多潘姓……”此乃高山族姓之所由始。春秋时楚有潘党,大夫,喜射;西汉有潘瑾;东汉有潘勋;三国时吴有潘璋,右将军;晋代有潘岳;明代有潘士达;清代有潘奕隽。

二、

潘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8省区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69%。

潘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芈姓。楚公族有潘姓,见《姓氏寻源》。

3、系自姬姓。潘氏水名,在河南荥阳,以水名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故城或在今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子孙因以为氏,见《广韵》。

4、广宁石门潘氏,出自北魏时三字姓破多罗氏。

5、西夏人姓。

6、清满洲人姓,世居铁岭。今满族姓。

7、清台湾土著姓氏,取义蕃族为潘姓。又,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之赛夏族加模拉来氏,意曰蝉,改姓为潘。又,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之一有潘氏。

8、赵姓有改为潘氏者。

9、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民系今毛南、水等民族之先民。

10、苗族姓。又,贵州黄平县苗族喀嘎杷氏,汉姓为潘。

11、水、京、土家、蒙古、彝、瑶、仫佬、回、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潘姓名人:

潘父,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广宗、河南、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潘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米田,即以其原姓分析而成。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仍恢复潘氏。

姓氏源流

一、pā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辛集、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水、瑶、彝、鲜、京、侗、高山、仫佬、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2、《广韵》载:“潘,又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出广宗、河南二望。”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改破多罗氏为潘氏。”

4、或为赵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云:“元潘绍,本姓赵,系廷美之后,因避难改姓为潘氏。”

5、又,《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注引《小琉俅漫志》云:“初,熟番(按:指高山族之平埔人。)有名无姓,既准与试(按:指参加科举),其时巡台掌学政,就‘番’旁加水三点为潘字,故诸童多潘姓……”此乃高山族姓之所由始。春秋时楚有潘党,大夫,喜射;西汉有潘瑾;东汉有潘勋;三国时吴有潘璋,右将军;晋代有潘岳;明代有潘士达;清代有潘奕隽。

二、

潘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8省区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69%。

潘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芈姓。楚公族有潘姓,见《姓氏寻源》。

3、系自姬姓。潘氏水名,在河南荥阳,以水名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故城或在今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子孙因以为氏,见《广韵》。

4、广宁石门潘氏,出自北魏时三字姓破多罗氏。

5、西夏人姓。

6、清满洲人姓,世居铁岭。今满族姓。

7、清台湾土著姓氏,取义蕃族为潘姓。又,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之赛夏族加模拉来氏,意曰蝉,改姓为潘。又,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之一有潘氏。

8、赵姓有改为潘氏者。

9、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民系今毛南、水等民族之先民。

10、苗族姓。又,贵州黄平县苗族喀嘎杷氏,汉姓为潘。

11、水、京、土家、蒙古、彝、瑶、仫佬、回、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潘姓名人:

潘父,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广宗、河南、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潘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米田,即以其原姓分析而成。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仍恢复潘氏。

堂号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荥阳堂”等。

一、pā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辛集、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水、瑶、彝、鲜、京、侗、高山、仫佬、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

2、《广韵》载:“潘,又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出广宗、河南二望。”则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改破多罗氏为潘氏。”

4、或为赵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元·有故改氏》云:“元潘绍,本姓赵,系廷美之后,因避难改姓为潘氏。”

5、又,《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注引《小琉俅漫志》云:“初,熟番(按:指高山族之平埔人。)有名无姓,既准与试(按:指参加科举),其时巡台掌学政,就‘番’旁加水三点为潘字,故诸童多潘姓……”此乃高山族姓之所由始。春秋时楚有潘党,大夫,喜射;西汉有潘瑾;东汉有潘勋;三国时吴有潘璋,右将军;晋代有潘岳;明代有潘士达;清代有潘奕隽。

二、

潘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8省区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69%。

潘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芈姓。楚公族有潘姓,见《姓氏寻源》。

3、系自姬姓。潘氏水名,在河南荥阳,以水名邑。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故城或在今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子孙因以为氏,见《广韵》。

4、广宁石门潘氏,出自北魏时三字姓破多罗氏。

5、西夏人姓。

6、清满洲人姓,世居铁岭。今满族姓。

7、清台湾土著姓氏,取义蕃族为潘姓。又,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之赛夏族加模拉来氏,意曰蝉,改姓为潘。又,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之一有潘氏。

8、赵姓有改为潘氏者。

9、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民系今毛南、水等民族之先民。

10、苗族姓。又,贵州黄平县苗族喀嘎杷氏,汉姓为潘。

11、水、京、土家、蒙古、彝、瑶、仫佬、回、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潘姓名人:

潘父,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广宗、河南、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潘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米田,即以其原姓分析而成。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仍恢复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