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7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41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59 |
1995年 | 313 | 1987年 | 287 | 1982年 | 282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07 |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桑姓主要源自:己姓、嬴姓、姒姓。
桑姓起源一
源于神农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姓。”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听訞)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为姓氏,称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桑姓起源二
源于己姓,出自穷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等记载:“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穷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是远古时期东夷族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为了有别于太昊氏,故称其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穷桑登上了帝位并都于穷桑,故又称穷桑氏。
在少昊的后裔子孙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称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穷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为得姓始祖。
桑姓起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根据《姓苑》记载:“秦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在秦穆公执政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向秦穆公荐举了原虞国的大夫虞奚。在公孙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桑氏正宗。
桑姓起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古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有个古桑国,亦称桑干国(今山东陵县),是依附于鲁国的一个小诸侯国,国君为大禹的后裔子孙,史书甚少记载。
在战国后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国统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国,桑君被诛。在桑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桑氏,世代相传至今。
桑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桑果尔氏,亦称索罗噶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long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桑果尔氏多冠汉姓为桑氏、索氏、罗氏、尔氏等。
桑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桑氏、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等。
⑵.满族夸尔达氏,亦称夸尔那氏、夸哈那氏,满语为Kuward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⑶.满族萨玛尔吉氏,亦称萨马尔基氏,满语为Samargi Hala,世居虎尔哈布尔哈村(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桑氏。
⑷.满族塞楞吉氏,亦称萨基氏,满语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⑸.满族商佳氏,亦称尚佳氏,满语为S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额尔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桑氏、商氏等。
桑姓起源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经·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蜮”,就是传说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蛮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览·南蛮六》中注释为“食桑”,实际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统称食桑氏,早年分布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该部落头人流改为汉姓桑氏,其后裔子孙及其部分族人随称桑氏,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上桑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桑姓大约有4万5干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等地。陕西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明朝时,桑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1万4干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这六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93%。江苏为桑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桑姓总人口的43%。
当代桑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桑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1%,排在第二百五十九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黑龙江、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河北,这八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64%。河南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南、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陕大部、重庆北部、四川中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北、辽吉大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云南西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达到0.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4.9%,居住了大约62%的桑姓人群。在苏皖赣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云南中部、贵州西南和北端、甘肃东南和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陕晋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东北端、辽宁东北、吉林东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居住了大约22%的桑姓人群。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乡桑寨,始于南宋末年。有桑姓300多人,被奉为山东东部、南部及江苏东部、北部桑姓的发源地。据郯城县志记载,南宋末,桑姓来此立村,得名桑寨。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十乡一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枢密堂:同淮翼堂。
永顺堂:道光进士桑春荣一支。
铁砚堂:铁砚堂、穿砚堂、磨砚堂均属于一支,都是奉桑维翰为先祖,取桑维翰“铁砚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桑维翰〉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释义:五代时期,桑维翰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结果还没录取。朋友劝他想别的法子做官,他定制一块铁砚,说只有磨穿它后才会想别的办法去做官。最终还是考取了进士。后遂以“铁砚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四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桑s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满族、傈僳、纳西、景颇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赢姓。秦大夫子桑之后也。公孙枝,字子桑,以字为氏。”(按:“以王父字为氏”者,公子之为王父者也。今公孙枝之后亦用公孙字为氏。公孙枝,穆公时人。此以字为氏,系出嬴姓。)(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
3、又注:“神农取承桑氏,(亦作桑水氏),桑姓所出也。”汉代有桑弘羊,武帝时为侍中;晋代有桑冲,黄门郎;清代有桑春荣,道光刑部尚书。
二、桑
桑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黑龙江等省多此姓,5省桑姓约占全国汉族桑姓72%。
桑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2、系自嬴姓。春秋秦穆公之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或单为桑氏。
3、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氏。
4、古有桑国。秦昭襄二年,桑君作乱,伏诛,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考》。
5、彝、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桑姓名人:
桑弘羊,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黎阳。
变化:一作〔桒〕。
桑姓古代名人
桑维翰五代(898-947),五代后晋臣。字国侨。洛阳人。随石敬瑭历数镇。后唐末帝李从珂疑敬瑭,敬瑭遂反,命维翰作书致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请结为父子,割地称臣。维翰又赴契丹见德光,德光乃决意出兵助敬瑭。清泰三年十一月,契丹立敬瑭为大晋皇帝,敬瑭即以维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天福四年,维翰出为相州节度使,移镇兖州。镇州节度使安重荣建议联合吐谷浑抗契丹,维翰力言不可。七年,石敬瑭死,侄重贵立,是为少帝,召维翰为侍中。维翰使人对少帝说
桑怿北宋(?-1041),北宋将领。开封雍丘人。勇力过人,善于剑及铁简,有谋略。举进士不中,补耆长。捕盗有功,擢右班殿值。复有功,枢密吏求银方予请功,怿说
桑世昌宋朝,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
桑容明朝,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桑弘羊汉朝,(前152-前80)
桑钦汉朝,学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君长,尝从平陵涂恽受《毛诗》,今世传之《水经》三卷,旧题桑钦撰。
桑虞十六国,后赵将领。字子深,魏郡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桑冲子。少以至孝见称。后出仕后赵石氏,历武城令、祝阿太守,累迁宁朔将军、青州刺史。
桑哥元朝,元臣。通各族语言,曾为西蕃译使。至元中为总制院使。二十四年(1287)任尚书平章政事,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六部为尚书六部。变更钞法,颁行“至元宝钞”。二十五年置征理司,清查仓库诸司,又遣人理算江淮、江西等六省钱谷。升尚书右丞相,兼宣政使,领功德使司事。二十六年又增盐、茶、酒醋等课。他任意铨调内外官,授官的大小,均以贿赂多少行事。二十八年受其他官吏弹劾,下狱被杀。
桑调元清朝,臣、学者。字弢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桑天显之子。从学于劳史,研习性理之学。雍正十一年(1733),钦赐进士,授工部主事。先后主持九江濂溪书院及滦源书院,辟余山书屋,宣扬劳史学说。
桑春荣清朝(?-1882),清臣。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字柏侪。道光进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掌四川道监察御史。继任云南临安知府,调任云南府知府。曾镇压属境回民反清起义,擢迤南道咸丰元年(1851)兼署盐法道,督办官钱局,简化章程,禁止苛征,商民称便。三年授贵州按察使,次年授云南布政使。五年升任巡抚,兼署云贵总督。因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屡遭失败,被劾,九年任内阁学士。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奉命督办直隶、顺天团防事宜后任刑部户部右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授刑部尚书日夕研读历代律例和清代刑律,亲自审理积案。后病死。
桑馥三国,魏音乐家
桑冲西晋,大臣
桑道茂唐朝,大臣
桑汉颙五代,后晋将领
桑乔明朝,大臣
桑世杰明朝,将领
桑敬明朝,将领
桑绍良明朝,剧作家
桑贞白明朝,诗人
桑赛清朝,将领
桑额清朝,将领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十乡一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枢密堂:同淮翼堂。
永顺堂:道光进士桑春荣一支。
铁砚堂:铁砚堂、穿砚堂、磨砚堂均属于一支,都是奉桑维翰为先祖,取桑维翰“铁砚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桑维翰〉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释义:五代时期,桑维翰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结果还没录取。朋友劝他想别的法子做官,他定制一块铁砚,说只有磨穿它后才会想别的办法去做官。最终还是考取了进士。后遂以“铁砚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四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桑s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满族、傈僳、纳西、景颇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赢姓。秦大夫子桑之后也。公孙枝,字子桑,以字为氏。”(按:“以王父字为氏”者,公子之为王父者也。今公孙枝之后亦用公孙字为氏。公孙枝,穆公时人。此以字为氏,系出嬴姓。)(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
3、又注:“神农取承桑氏,(亦作桑水氏),桑姓所出也。”汉代有桑弘羊,武帝时为侍中;晋代有桑冲,黄门郎;清代有桑春荣,道光刑部尚书。
二、桑
桑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黑龙江等省多此姓,5省桑姓约占全国汉族桑姓72%。
桑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2、系自嬴姓。春秋秦穆公之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或单为桑氏。
3、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氏。
4、古有桑国。秦昭襄二年,桑君作乱,伏诛,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考》。
5、彝、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桑姓名人:
桑弘羊,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黎阳。
变化:一作〔桒〕。
一、桑s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满族、傈僳、纳西、景颇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赢姓。秦大夫子桑之后也。公孙枝,字子桑,以字为氏。”(按:“以王父字为氏”者,公子之为王父者也。今公孙枝之后亦用公孙字为氏。公孙枝,穆公时人。此以字为氏,系出嬴姓。)(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
3、又注:“神农取承桑氏,(亦作桑水氏),桑姓所出也。”汉代有桑弘羊,武帝时为侍中;晋代有桑冲,黄门郎;清代有桑春荣,道光刑部尚书。
二、桑
桑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黑龙江等省多此姓,5省桑姓约占全国汉族桑姓72%。
桑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2、系自嬴姓。春秋秦穆公之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或单为桑氏。
3、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氏。
4、古有桑国。秦昭襄二年,桑君作乱,伏诛,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考》。
5、彝、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桑姓名人:
桑弘羊,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黎阳。
变化:一作〔桒〕。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十乡一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
枢密堂:同淮翼堂。
永顺堂:道光进士桑春荣一支。
铁砚堂:铁砚堂、穿砚堂、磨砚堂均属于一支,都是奉桑维翰为先祖,取桑维翰“铁砚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桑维翰〉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释义:五代时期,桑维翰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结果还没录取。朋友劝他想别的法子做官,他定制一块铁砚,说只有磨穿它后才会想别的办法去做官。最终还是考取了进士。后遂以“铁砚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四知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桑s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满族、傈僳、纳西、景颇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赢姓。秦大夫子桑之后也。公孙枝,字子桑,以字为氏。”(按:“以王父字为氏”者,公子之为王父者也。今公孙枝之后亦用公孙字为氏。公孙枝,穆公时人。此以字为氏,系出嬴姓。)(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
3、又注:“神农取承桑氏,(亦作桑水氏),桑姓所出也。”汉代有桑弘羊,武帝时为侍中;晋代有桑冲,黄门郎;清代有桑春荣,道光刑部尚书。
二、桑
桑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黑龙江等省多此姓,5省桑姓约占全国汉族桑姓72%。
桑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2、系自嬴姓。春秋秦穆公之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或单为桑氏。
3、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氏。
4、古有桑国。秦昭襄二年,桑君作乱,伏诛,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考》。
5、彝、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桑姓名人:
桑弘羊,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黎阳。
变化:一作〔桒〕。
其他姓氏
[ 桑 ]的同部首字 - [ 又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