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聂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shuāng ]

读音:shuāng

拼音:shuang

简繁:雙

五笔:CCY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CCY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XEE

结构:左右

郑码:XSXS

四角:77440

区位:4311

统一码:53CC

异体字:雙,㕠,䨥,䨇,𢅻,𩀝,𩀱

英汉互译:set of two,pair,couple,both

笔顺: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42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397
1995年4441987年3991982年43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88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起源

双姓起源一

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双姓起源二

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

①据《新唐书》所载,“夷姓有双氏,双舍是也。”

②据《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载,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满族双姓读音为去声(四声)。改汉姓为双的满洲老姓有:

[珠尔苏氏] Jursu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朱苏,满语“双层”,世居安楚拉库(吉林省安图西南)等地,后改汉字姓朱、双。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南岱。

珠尔苏氏是小姓,只有正红旗有。世居安褚库拉地方。最初来归者为南岱。

【南岱】国初来归,由闲散从征湖广,攻宝庆府,夺门而入,克其城,授云骑尉。两遇恩诏加至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其章古理袭职,任佐领。章古理之子扎拉芬袭职时削去恩诏所加之职,袭云骑尉。另,南岱之子讷勒原任八品官,孙章蔼原任笔帖式。

双姓起源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珠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库莫奚族术鲁氏(述律氏)部族,满语为Juru Hala,汉义“双”,世居赫舍里河(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双氏、惠氏等。

⑵.满族珠尔苏氏,亦称朱苏氏,满语为Jursu Hala,汉义“双层”,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双氏、朱氏。

⑶.满族额苏哩氏,亦称鄂苏哩氏、亦称阿苏氏、阿苏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阿速氏(安煦烈氏)部落,以姓为氏,满语为Esuri Hala,汉义“网”,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额苏里(今俄罗斯海兰泡北,额苏里河流域)、黑龙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双氏、苏氏等。

双姓起源四

源于量纲,出自古代田亩计量单位,属于指地为氏。

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双姓的起源。唐代时候,少数民族中有姓双的。唐代时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他们和汉人通婚,一方面他们带来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方面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华大地各民族的大交融,那时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兴盛的时期。双姓少数民族也是其中一支,他们也成为双姓历史上的一个发展。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一、(雙)shu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以国为氏,郑樵注云:“颛帝之后,封于双蒙城,其后因以命氏焉。”

2、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考略》据《新唐书》注云:“夷姓亦有双氏,唐时有双舍。”未道其详。

3、今傈僳之双姓,则出自“霓扒”。本氏族名,汉意为“霜氏族”,或以其汉意“霜”谐以“双”字而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汉代有双福;后魏有双士洛,凉州刺史,叠水公,生弥周,河东刺史;南朝宋有双泰贞,随郡人;宋代有双渐,无为人,庆历进士;明代有双凤鸣,隆庆进士;又有双瓒、双桂,宣德举人。

二、(雙)

综合: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桃园等地均有此姓。按,双为双之俗写,当系自双姓。今台湾有人分“双”、“双”为两姓。

三、(雙)

双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双姓起源:

1、颛顼之后封于双蒙城(故城在今山东蒙阴西南),其后因氏。

2、夷人姓。

3、乾隆年间,满洲正红旗人富察双林之后改姓双氏。

4、台湾土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双姓名人:

双福,汉时人。双子符,唐时瀛、昌二州刺史。

郡望:天水。

历史名人

双姓古代名人

双渐曾跟从朱熹(紫阳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林清朝,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清清朝,字止澄,江西省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1927年)年七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双泰贞南北朝,宋随郡(今湖北随州市)任,有能力,武功好。当时南北分治对立,天下不安,辅国公沈攸之坐镇荆州,召集才俊。泰贞为了侍奉母亲,受召不去。有一天,泰贞前往江陵经商,被攸之拘留,要他当队副。第二天,泰贞逃走,攸之派二十余人追捕,被泰贞杀死几个,其余人不敢接近,就绑架了他的母亲。他知道后,便去见攸之。攸之知道他是个孝子,非但没有定罪,而且赏他万贯钱,授以队主之职。后来他在战场上果然表现得智勇双全。

双士洛三国时期,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弥周三国时期,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

双子符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

双庆(公元?~1771年待考),满族,瓜尔佳氏,字咸中,号有亭,一号西峰;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诗才侍高宗。清乾隆年间历官安徽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坐事降职,终太仆寺少卿。工诗,著有《亲雅斋诗草》。

双全清朝(公元1840~1880年待考),达斡尔族,瑚尔拉特氏;满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以体健力大闻名,从军属僧格林沁部下,以佐领委为营总。后率兵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因有战功,优旨赏巴图鲁勇号,又赏黄马褂,记名副都统,云骑尉世职,后奉旨授西宁办事大臣,驰赴新任,病卒于途。

双福清朝(生卒年待考),满族,额苏哩氏;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宁古塔副都统。清咸丰、同治年间入关,在直隶、山东、安徽、潜山、怀桐、安庆、陕西等处,委为营总统领。赏戴花翎,赐“德楞额巴图鲁”,都统衔头品顶戴。历任双城堡总管、宁古塔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

双姓近代名人

双厚坪(?~1926),满族,艺名双文兴;北京人。著名评书艺人。

双厚坪清末民初,以此闻名书坛。师承张君义,献艺于北京,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著名书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熟谙世情,知识渊博,书路极宽,评讲《隋唐》、《水浒》、《济公传》、《施公案》、《精忠传》、《封神榜》等,都达到很高水平,当时有“双记书辅”的美称。

双厚坪结构严整,形象生动。他熟知北京的五行八作、市俗民风和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心态,善于用语音声态细腻真实地刻画人物,听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熟练地掌握评书“古事今说,佐以评论”的艺术特色,还往往搁下正文说“零碎儿”,用幽默隽永的“活口”敷衍书外书,冷嘲热讽,针砭时弊。有时散书后还应听众邀请说几段笑话,多为即兴创造,当场抓哏,令人捧腹。

双厚坪说《济公传》与《水浒》,直接继承了他的说书衣钵,曾在北京后门大街几处大书馆连说六个月,受到听众欢迎,人称“后门红”,也在书坛上享有盛名。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一、(雙)shu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以国为氏,郑樵注云:“颛帝之后,封于双蒙城,其后因以命氏焉。”

2、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考略》据《新唐书》注云:“夷姓亦有双氏,唐时有双舍。”未道其详。

3、今傈僳之双姓,则出自“霓扒”。本氏族名,汉意为“霜氏族”,或以其汉意“霜”谐以“双”字而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汉代有双福;后魏有双士洛,凉州刺史,叠水公,生弥周,河东刺史;南朝宋有双泰贞,随郡人;宋代有双渐,无为人,庆历进士;明代有双凤鸣,隆庆进士;又有双瓒、双桂,宣德举人。

二、(雙)

综合: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桃园等地均有此姓。按,双为双之俗写,当系自双姓。今台湾有人分“双”、“双”为两姓。

三、(雙)

双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双姓起源:

1、颛顼之后封于双蒙城(故城在今山东蒙阴西南),其后因氏。

2、夷人姓。

3、乾隆年间,满洲正红旗人富察双林之后改姓双氏。

4、台湾土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双姓名人:

双福,汉时人。双子符,唐时瀛、昌二州刺史。

郡望:天水。

姓氏源流

一、(雙)shu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以国为氏,郑樵注云:“颛帝之后,封于双蒙城,其后因以命氏焉。”

2、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考略》据《新唐书》注云:“夷姓亦有双氏,唐时有双舍。”未道其详。

3、今傈僳之双姓,则出自“霓扒”。本氏族名,汉意为“霜氏族”,或以其汉意“霜”谐以“双”字而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汉代有双福;后魏有双士洛,凉州刺史,叠水公,生弥周,河东刺史;南朝宋有双泰贞,随郡人;宋代有双渐,无为人,庆历进士;明代有双凤鸣,隆庆进士;又有双瓒、双桂,宣德举人。

二、(雙)

综合: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桃园等地均有此姓。按,双为双之俗写,当系自双姓。今台湾有人分“双”、“双”为两姓。

三、(雙)

双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双姓起源:

1、颛顼之后封于双蒙城(故城在今山东蒙阴西南),其后因氏。

2、夷人姓。

3、乾隆年间,满洲正红旗人富察双林之后改姓双氏。

4、台湾土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双姓名人:

双福,汉时人。双子符,唐时瀛、昌二州刺史。

郡望:天水。

堂号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和易堂:源出宋朝时,双渐为汉阳知事,为官和气,易于接近,有古时循吏的风度。

一、(雙)shuā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或以国为氏,郑樵注云:“颛帝之后,封于双蒙城,其后因以命氏焉。”

2、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考略》据《新唐书》注云:“夷姓亦有双氏,唐时有双舍。”未道其详。

3、今傈僳之双姓,则出自“霓扒”。本氏族名,汉意为“霜氏族”,或以其汉意“霜”谐以“双”字而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汉代有双福;后魏有双士洛,凉州刺史,叠水公,生弥周,河东刺史;南朝宋有双泰贞,随郡人;宋代有双渐,无为人,庆历进士;明代有双凤鸣,隆庆进士;又有双瓒、双桂,宣德举人。

二、(雙)

综合: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桃园等地均有此姓。按,双为双之俗写,当系自双姓。今台湾有人分“双”、“双”为两姓。

三、(雙)

双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双姓起源:

1、颛顼之后封于双蒙城(故城在今山东蒙阴西南),其后因氏。

2、夷人姓。

3、乾隆年间,满洲正红旗人富察双林之后改姓双氏。

4、台湾土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双姓名人:

双福,汉时人。双子符,唐时瀛、昌二州刺史。

郡望: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