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08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383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夷姓主要源自:云姓、姜姓、姬姓。
1)以国为氏。出自云姓,东夷有夷国。
2)以采邑为氏。出自姜姓,齐僖公的同母弟叫夷仲年。即夷地排行仲名年。其后有夷姜。
3)以采邑为氏。出自姬姓,周王室有夷地,后来被晋国夺走,有夷诡诸。
夷氏望城阳,今山东莒县一带。
一、夷y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长治及榆次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
2、郑樵注云:“䢵(按:或作‘妘’)姓,春秋夷,诡诸之裔,子孙以国为氏。”诡诸之夷,古国名,杜预注云:“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即今山东即墨庄武故城。
3、又注:“逸民夷逸。”夷逸,周代隐士。
4、又注:“齐大夫夷仲年之后。”此当系出姜氏。
5、又注:“邾大夫夷射姑(之后)。”且称:“夷氏有四:夷诡诸之后为夷氏;又: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姓氏词典》称:“以采邑为姓氏(据《姓苑》)。夷,周畿内邑,即城父,为周大夫诡诸采邑,后被晋国侵占,夷诡诸后代有夷逸。”与郑樵所注不同,且有乖於史。不从。《中国姓氏大全》称:“夷,周代诡诸的采邑,在今安徽亳(音bó)县东南。”误。战国时有夷之,治墨家之学;汉代有夷长公;明代有夷福,福州卫指挥。
二、夷
夷姓分布:上海、嘉定、江苏武进、湖北黄梅、四川、台湾彰化等地均有此姓。
夷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
2、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
3、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纪人伐夷,即此夷也。
4、春秋时周大夫诡诸食采于夷(为周时畿内邑),即城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40里),其后以邑为氏。
5、春秋时邾娄之后,见《路史》。
6、湘西苗族龙姓中包涵有夷等小姓。
夷姓名人:
夷射姑,春秋时邾国大夫。夷福,明时甘肃静宁人,正德中任福州卫指挥。
郡望:城阳。
夷姓古代名人
夷射姑春秋,邾国
夷之战国,为墨家弟子。
夷逸齐国有夷逸,见《尸子》。
一、夷y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长治及榆次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
2、郑樵注云:“䢵(按:或作‘妘’)姓,春秋夷,诡诸之裔,子孙以国为氏。”诡诸之夷,古国名,杜预注云:“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即今山东即墨庄武故城。
3、又注:“逸民夷逸。”夷逸,周代隐士。
4、又注:“齐大夫夷仲年之后。”此当系出姜氏。
5、又注:“邾大夫夷射姑(之后)。”且称:“夷氏有四:夷诡诸之后为夷氏;又: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姓氏词典》称:“以采邑为姓氏(据《姓苑》)。夷,周畿内邑,即城父,为周大夫诡诸采邑,后被晋国侵占,夷诡诸后代有夷逸。”与郑樵所注不同,且有乖於史。不从。《中国姓氏大全》称:“夷,周代诡诸的采邑,在今安徽亳(音bó)县东南。”误。战国时有夷之,治墨家之学;汉代有夷长公;明代有夷福,福州卫指挥。
二、夷
夷姓分布:上海、嘉定、江苏武进、湖北黄梅、四川、台湾彰化等地均有此姓。
夷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
2、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
3、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纪人伐夷,即此夷也。
4、春秋时周大夫诡诸食采于夷(为周时畿内邑),即城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40里),其后以邑为氏。
5、春秋时邾娄之后,见《路史》。
6、湘西苗族龙姓中包涵有夷等小姓。
夷姓名人:
夷射姑,春秋时邾国大夫。夷福,明时甘肃静宁人,正德中任福州卫指挥。
郡望:城阳。
其他姓氏
[ 夷 ]字的同音字 - [ yi ]
[ 夷 ]的同部首字 - [ 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