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聂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yuán ]

读音:yuán

拼音:yuan

简繁:袁

五笔:FKEU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FKEU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GRHV

结构:上中下

郑码:BJRH

四角:40732

区位:5212

统一码:8881

异体字:爰,𡊮,𡋡

英汉互译:robe,surname

笔顺:横、竖、横、竖、横折、横、撇、竖提、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72018年372014年37
2013年382007年362006年37
1995年381987年331982年33
明朝36元朝46宋朝64
北宋59

内容来源于:www.zeinie.com

起源

袁姓主要源自:妫姓。

印章体“袁”字

对于袁氏来源的记述,许多古籍内容差不多一致:袁氏是舜的后裔,出自妫姓。周武王灭商朝以后,追封前代圣王舜的后人胡公满于陈。

胡公之十三世孙轅涛涂(或作袁濤塗)封在阳夏(今河南太康),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袁氏自立姓之后,一直为陈国的大夫。春秋末年,袁侨、袁克都是轅涛涂的后裔。古时「袁」、「爰」、「辕」、「榬」、「溒」、「援」等字相通。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到秦末时,辕涛涂的裔孙辕告避难与黄河、洛河之间。辕告之少子政,以袁为氏,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

袁姓的第二个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东汉末,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阳。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汉族,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还有些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历史名人

袁姓古代名人

袁盎汉朝,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汉文帝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安东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东汉名臣。少承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京师肃然,名重朝廷,为时人称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绍汉末(?-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袁术汉末(?-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袁绍兄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入洛阳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怕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阳。之后被刘表推荐为南阳太守。之后袁术召集各路诸侯,190年攻入洛阳;在南阳时由于骄奢不修法度,成为当地百姓之患。后袁术与袁绍起冲突,而与幽州公孙瓒结盟,遭袁绍、曹操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其部众前往九江,自领扬州刺史。后来袁术获得东汉的传国玉玺之后,便决意称帝,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术称帝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各路诸侯的支持与响应,袁术不久后便受到曹操击败,199年吐血而死。

袁山松西晋,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着《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宏东晋,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汉纪》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

袁天罡唐朝,唐初益州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在洛阳曾给杜淹、王圭、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圭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圭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

袁郊唐朝,字之乾一作之仪,袁滋之子,陈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又曾为虢州刺史。与温庭筠友善。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其中《红线》一篇最为著名。

袁枢南宋,字机仲建安人,南宋史学家。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着《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

袁义明初,“可谓潜川伟人矣”。明太祖洪武开国功臣官至左军都督,追封威远侯。其兄张德胜“捐溅血,竭忠于采石一战”。本人“会与常、徐诸护国,并驱中原而威加海内”,“后征云南,卒于楚雄”,“赐葬于庐江县北乡忠吴桥”。 河南省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代三公”。

袁宗道明朝(1560-1600),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至右庶子。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万历十七年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着《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袁宏道明朝(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六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袁中道明朝(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20卷。

袁了凡明朝(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明代慈善家,是历史记录的第一位以慈善为事业的人。袁了凡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劝导世人行善,改变命运的学问。

袁可立明朝(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军籍,明睢州城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历苏州府推官、山西道监察御史、尚宝司司氶、本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侍经筵、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加正治上卿,南都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袁枢明末,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袁可立子。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善骑射,有边才,工诗赋,为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夏山图》、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秋山图》、王维《山阴图》、宋《松桂堂帖》等,藏品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张庚《国朝画征录》卷首列传。子袁赋诚,清初知名守令,详载《碑传集》。袁赋谌,蕴藉善收藏。

袁崇焕明末清初,字元素号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处以极刑,北京百姓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张岱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到了夜里,袁崇焕的头颅在刑场,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盗取了头颅,就埋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这里陪伴。60多岁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但其说法没有任何历史文献作凭,令人质疑,连袁粉阎崇年都表示子虚乌有。 有人附会说:(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拚原官。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后金编《明史·袁崇焕传》)

袁于令明末清初,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袁江清朝,清代著名画家。字文涛。江苏江都人。善界画。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他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

袁耀清朝,字昭道江都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袁枚清朝,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赏汉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安之子。汉和帝从竇氏手中夺回权力后追思袁安守正,任命他為郎。

袁京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安之子。官至侍中、蜀郡太守。

袁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安之子。官至司空。

袁彭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京之子,官至光禄勋。

袁汤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京之子,桓帝时先后担任司空、司徒和太尉。

袁盱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袁敞之子,官至光禄勋。

袁滂陈郡扶乐人(今河南太康),袁璋之子,袁涣之父,官至东汉司徒。

袁涣东汉末年,陈郡阳夏人。名门之后,东汉末人物,曾效力於袁术、吕布及曹操势力之下。

袁崧东晋,是袁涣的六世孙,袁宏的堂侄。东晋史学家。

袁姓近代名人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称帝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努力恢复中断三百年的汉族文化。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氏记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富国强兵,仓促称帝,因尿毒症夭折。葬于河南袁林,现有袁氏故居。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袁良(1882年-1953年),中华民国政治家,中国政界的日本通。

袁文才(1898年-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郡望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姓氏源流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

堂号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一、yu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彝、傣、壮、白、回、水、苗、瑶、锡伯、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伯出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按:或“第九世孙”)又,《中文大字典》注引《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后或改为衡氏。汉代有袁盎(亦作“爰盎”)、袁安;东汉有袁绍;唐代有袁天纲;明代有袁宏道、袁宗道弟兄,文学家;清代有袁枚,钱塘人。

二、

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

袁姓起源:

1、系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王父字为氏。爰、袁、辕相通,。一说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2、清满洲人有此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蒙古、土家、回、彝、瑶、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袁姓名人:

袁侨,春秋时陈国大夫。

郡望:汝南、陈郡、彭城、陈留、新城。

变化:与爰、辕、溒、榬、援均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