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

玉篇

南朝梁陈之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一部字书。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经史,擅于文字音义。《玉篇》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收字16917个,是继《说文》之后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编排的重要字典。顾野王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群书,网罗诸家学说,从而澄清是非,纠正错误。他在叙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训以备。”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解说颇详。对字形,注重篆隶的变迁。释字以音义为主,词义不明时,还有顾野王按语。异体字附在后面,注明另见。因原本已佚,留世只有若干残卷。此书在唐宋间曾经多次修订、增补。流传至今的是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孙强增字减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邱雍等又据孙强本重修,改名《大广益会玉篇》。

急就篇

急就篇

一名《急就章》,中国古代字书。史游著,唐颜师古注。史游,汉元帝时任黄门令。《急就篇》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7字句,以教学童识字。取首句“急就”二字为名。共2016字,起首5句说明编书宗旨:“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急就”,速成意思。“觚”是识字用的木板。二三句说明本书的体例编排,四五句说明是速成识字课本,努力学习“必有喜”。书中所收多为当时常见常用的字,另外兼收人名、地名、杂物、词语,以类相从。文皆三、七字句,整齐押韵,便于诵读和记忆。唐代颜师古曾作注,宋代王应麟作补注,分为四卷。有津逮本、学津本,《至海》附刻本等。

重修广韵

重修广韵

该书共有5卷,系宋代陈彭年、丘雍等奉敕所编。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广《切韵》,收字26194个,分为206韵。 书中所收入的字,都是先释其义,后用反切注音,并将许多同音字排列在一字的头下,或注明异读。本字下附有异体字。引证内容不仅出自经史子集,还兼采小说、杂记等。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重要资料。对了解宋以前州郡沿革,姓氏源流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沈兼士按部首笔划编成《广韵声系》,为查检、辨韵之指南。《右逸丛书》收入《重修广韵》详略注本两种。

转注古音略

转注古音略

音韵学著作。明杨慎撰。5卷。杨慎以为《毛诗》、《楚辞》等先秦古籍反映的古韵,有一定标准,称之为“一字数音必展转注释”的“转注”,也说是“叶韵”。于是仿宋吴棫《韵补》之例,补缺刊谬,以今韵分部,以古音相协的字注于其下。取例详于经典略于文集,详于周秦两汉而略于晋以下。 本书列字不甚精密, 所谓 “一字数音”不脱叶韵旧说的谬误, 故本书科学价值不大。

御制同文韵统

御制同文韵统

简称《同文韵统》。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允禄(康熙十六子)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由章嘉呼图克图(名贝白多杰,为章嘉三世,1717~?) 纂修,刘统勋 (1720~1804) 等汇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书共6卷。卷首附乾隆《御制同文韵统序》和允禄等人的奏本,主要内容包括梵文字母谱、梵文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西番字母配合字谱、梵藏文阴阳字谱、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华梵字母合璧谱。各卷前后均有说明和诠释。其中卷1、卷6为全书主要部分。卷1中所增10余个满文新字母,以解决满文字母之不足,卷6用梵文字母、藏文字母及满文十二字头同“三十六字母”等韵“四呼”作比较对照,说明字音的原理。在反切的改良、字母的等呼的论述方面,对研究音韵学有较高价值。

骈雅

骈雅

专释双音词的训诂书。七卷。明朱谋玮撰。刊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朱谋玮,字明父,一字郁仪。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宁献王朱权曾孙,袭封镇国中尉。藏书丰富,博学多闻,著有《周易象通》、《诗故》、《春秋戴记》、《鲁论笺》、《水经注笺》及《骈雅》等。在《骈雅》自序中,朱谋认为许多词语都是“联二为一,骈异而同”,他广搜古书中生僻古奥的词语加以解释,被训释的词和训释词都是双音词。该书从古籍中采辑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制,分为释诂、释训、释天、释器、释名称、释宫、释服食、释草、释地、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13类,逐类诠释,故称《骈雅》。引征广博,足资参考。有《借月山房汇钞》本、《丛书集成》本等。

韵补正

韵补正

清初顾炎武撰。成于康熙五年(1666)。不分卷。顾氏在撰写《唐韵正》之后,遂作此书以正宋吴棫《韵补》之得失。 《韵补》内容可分为二:1是收录古人用韵而今韵不收的韵字;一是论206韵的古音关系。此书对二者均予是正。首先,逐字考辨吴书所收之字。依内容异同分别若干门类:一,所收与古音相合的;二,不合古音的;三,虽不合古音而又见于《诗》、《易》方音用韵的(此为存疑条);四,四声递转,吴氏本不必收录的;五,“入声转用”的(此见于去声阴声韵中)。进而逐韵考订吴氏所论206韵古音相通关系。其与吴书意见相同的,则列而不论;意见不同的,则列而正之。其中有吴氏认为与此通而顾氏认为当与彼通的,如江韵;有一韵当析其半而吴氏未析的,如庚韵;有古韵部当立与否的,如尤侯幽。但真以下14韵,吴氏分真、先二部,顾氏虽不分,却无异议。此书对吴书的功过是非,都能尽其所知给予指出订正,态度公允,条理清晰,考订详谨。此书有连筠簃丛书本。《音韵学丛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有此书。

韵补

韵补

研究上古音著作。宋吴棫撰。5卷。首创协韵之说。音韵学专著。成书于南宋初年。吴棫,字才老。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曾任太常丞,泉州通判。南宋音韵训诂学家。著《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现仅存《韵补》。《韵补》卷一为上平声,卷二为下平声,卷三为上声,卷四为去声,卷五为入声。此书据古人用韵推206韵之古音相通关系。取《书》、《易》、《诗》等先秦经典、诸子文章、《楚辞》、汉魏诗赋、唐宋至欧苏文集凡50种,录其韵字,依206韵次序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为一卷。收录的字有两类:一是用韵不见于《集韵》诸书的;二是虽见于韵书而训义不同,“或诸书当作此读而注释未收者”。吴氏就206韵论其古音之相通,收录的字也就列于所相通数韵的第一韵中。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五卷。作者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以监本增注而释之。”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官注”,后附“互注”,中间用一“释”字隔开,如:“鳜,鱼名。〔释〕云:大口,细鳞,有斑文。”此书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曹寅刻本,即《楝亭五种》本。后姚觐元重刻,为《姚刻三韵》本。是本冠以余文焴为欧阳德隆《押韵释疑》所作的序文及郭守正的重修序、重修条例十则、淳熙文书式一道。另一种为常熟钱孙保家影钞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即据此影印。此本书前无曹本所附之序文条例,正文五卷同。卷末附《贡举条式》 一卷,凡五十三页,所载上起元祐五年 (1090年),下至绍熙五年 (1194年),凡一切增删韵字、庙讳、祧讳、书写试卷格式,以及考校章程,无不具载,多史志之所未备,犹可考见一代典制也。

钦定音韵述微

钦定音韵述微

清乾隆年间奉敕编撰。共三十卷。其反切注音,都以《音韵阐微》为依据,但《阐微》注重字音,训诂不求详备;《述微》注重字义,考据务求核实。在排列上,《阐微》以三十六字母的次第为序,《述微》则以领韵的字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之字,以次相从,使归于划一。《述微》收字增多,且增收后起义,故较为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