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仕遗规

学仕遗规

作者雍乾名臣陈宏谋将“先儒格论编采成书”,以“警醒俗学浮靡之弊习,有裨经世利济之实学”。《学仕遗规》在清末民初被列为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

在官法戒录

在官法戒录

四卷。清陈宏谋著。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 (今桂林)人。雍正进士,乾隆间官至两广总督、署湖广总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本书是他任地方督抚大吏时所作。书前有自序,其中说,地方胥吏舞文弄墨,作奸犯科,干出了种种罪恶勾当,其原因在于不知礼义的可贵,丧失了廉耻之心。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教育。于是,陈宏谋在理政之余,采集史籍中所载的吏胥之事,并加论语,结集成书,名为《在官法戒录》。目的在于,使天下之人、包括男女老少及贵贱贤愚者,均引为教训,以戢息恶念,发扬善心。书分四卷:卷一为总论,卷二、卷三为法录上下,卷四为戒录,备列了善吏招致吉祥、恶吏招致祸殃的事迹。可以看出,作者在教导胥吏弃恶从善方面,确实是煞费苦心,但是书中的因果报应在实际上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有乾隆刊本。陈宏谋著有 《培远堂全集》。

训俗遗规

训俗遗规

五卷。清陈宏谋撰。陈宏谋辑有五部论道德和教育的著作,合称《五种遗规》。即有关社会生活的《训俗遗规》五卷,有关教育少年的《养正遗规》四卷,有关教育子女的《教女遗规》三卷和《从政遗规》两卷以及有关官箴的《在官法戒录》四卷。著有《陈榕门先生遗书》、《女训约言》一卷、《湖南通志》、《手札节要》三卷、《课士直解》七卷等。《训俗遗规》即《五种遗规》中一种,集古今名言,人人易晓者,辑成四卷。后无锡华希闵重刻,又以邵宝手帖,顾宪成示儿帖,高攀龙《家训》及清张英的《聪训斋语》,及其先人所著《家劝》,共为一编,而成五卷。《训俗遗规》收入《五种遗规》,《五种遗规》有清乾隆八年(1743)南昌李安民刊本、同治七年(1868)金陵书局刊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洋布公所振华堂刊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浙江书局刊本、《四部备要》本。

从政遗规

从政遗规

《从政遗规》中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从政遗规》是中国古代重要官箴著作,清代陈宏谋编辑的著作《五种遗规》之一。清代乾隆年间,陈宏谋对宋代至清初二十二位封建官吏的官箴著作加以辑录而成,是供清代官吏修齐治平的重要参考书。《从政遗规》是研究宋代至清代初期官德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篡录前贤嘉言,阐明修治至理”。目的是为“有司牧之责者”一官吏提供“临民治事”的原则和方法。

教女遗规

教女遗规

有关女子教育的文献。清代陈宏谋编。是《五种遗规》之一,分上、中、下三卷。它采集历代女子教育的书籍有关所谓“女德”的内容,合辑编成。收班昭著的《女诫》、蔡中郎的《女训》、宋若莘的《女论语》、吕近溪的《女小儿语》、吕新吾的《闫范》、王孟算的《家训御下编》、《温氏母训》...

养正遗规

养正遗规

《养正遗规》的指导思想《养正遗规》主要是有关养性、修身、儿童及青少年启蒙教育、读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养正,源于《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称,义为蒙昧,代表幼儿的童蒙。童蒙应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此书一行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成为清代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科书,获得了清代曾国藩、台湾学人南怀瑾、佛教净空法师等人的推荐,民间也甚流行。

手札节要

手札节要

陈宏谋手札是陈宏谋与私交好友或同僚的私人书信集,它并没有官场文书的呆滞板重和程序化,也没有应制而作的虚伪作态,其言语浅近淳朴,感情真挚,用语简练精粹,往往是随人随地随事而发,娓娓谈来,亲切近人,说服力极强,真实地表达了陈宏谋个人的思想和心声,也反映了时代的思想。手札是陈宏谋思想原生形态比较真实地展现,他在私人书信中显得更为随意,信手写来,闪烁着大儒智慧光芒的观点,于人生、官场、学识诸方面无不涉及,对清代中期以降士大夫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

北曲音韵专著。元周德清撰。本书前一部分为韵谱,以北方实际语音(一说为大都音、一说为洛阳音)用韵为标准,分列19部,各部下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此即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它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后世北曲甚至南曲曲韵著作,以及演员唱曲,正音咬字,都以此为根据。后 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者强调声律至关重要,并对元曲的辨音、用字、格律、务头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原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周氏自序。元末已有刻本,今不传。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正统六年(1441)讷庵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存本甚多,通行者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近人任二北有《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收入《散曲丛刊》。

穷鬼传

穷鬼传

戴名世著。见《南山集》,收于《清代散文选注》。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时作者以教书餬口,生活困顿,遂写此文以抒不平之气。唐代韩愈曾作杂文《送穷文》以抒愤。此文进一步发挥为穷鬼作传。开头写曾依附于韩愈的穷鬼,九百年后来附于被褐先生(即作者),于是使他“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游”,动辄得咎,“蒙尘垢”,“忧众口”,一生潦倒。然而穷鬼向他指出,“穷”于先生亦有功:“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说明“穷”能锻炼自己愤世嫉俗的倔傲的性格。最后,写穷鬼的功效已成,隐身而去。全篇借为穷鬼立传,揭露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磊落孤愤之慨,表现了对现实的抗争态度。文中采用寓言手法,寓庄于谐,笔墨淋漓酣畅,曲尽激愤之情。

花底拾遗

花底拾遗

《花底拾遗》为明末清初的南明朝廷将领黎美周所著散文。本书主要讲述了造物者欲生百花,以泄其华英之秘,不知费几许经营,而始各臻其妙,美之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