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ADADADADAD
组织结构,模型,理论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快乐小鱼”为你分享5篇“基于NK模型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篇1:基于NK模型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基于NK模型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引入一般复杂系统的分析工具NK模型对组织模块性结构...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快乐小鱼”为你分享5篇“基于NK模型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基于NK模型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基于NK模型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
引入一般复杂系统的分析工具NK模型对组织模块性结构进行了创新性定义和分析,可实现管理组织动态能力在适应度地形图上的.程序仿真模拟,为组织结构模块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作 者:张钢 薄秋实 ZHANG Gang BO Qiu-sh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58刊 名: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FT SCIENCE年,卷(期):23(6)分类号:C936关键词:NK模型 适应度地形图 近似可分解性 模块性结构 模块化 篇2:基于熵理论的装备训练管理组织结构优化模型基于熵理论的装备训练管理组织结构优化模型
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应用时效和准确度的.概念描述系统组织结构,通过建立基于熵理论的评价模型分析装备训练管理系统的有序度,实现对不同备选方案的优选,结果可为装备训练机构体制编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 者:程力 韩国柱 宋国合 CHENG Li HAN Guo-zhu SONG Guo-he 作者单位:程力,宋国合,CHENG Li,SONG Guo-he(73909部队,训练处,江苏,徐州,221004)韩国柱,HAN Guo-zhu(军械工程学院1系,河北,石家庄,050003)
刊 名:兵工自动化 ISTIC英文刊名: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年,卷(期):27(8)分类号:O224关键词:装备训练管理 熵理论 组织结构 篇3:组织智商层级模型“组织智商等级”(初始级-反应级-规律级-专家级-系统级)是企业向更高组织智商迈进途中的阶梯,每个等级都为过程的不断改进奠定了循序渐进的基础;进而他们共同定义了一个有序的尺度,用以测量组织智商和评价企业综合能力。同时,这些等级还能帮助组织对其工作的改进排出优先次序。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五个OWTG等级的特性,来突出说明在每个等级上过程的主要变化。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历程相类比,一个刚起步的企业对组织智商的懵懂无知发展到能够运用、发展、创新组织智商,正像到从一个完全不会说话的婴孩长大成为语言学专家,所经过的历程一样。
一、初始级
初始级的组织智商特点与水平,完全是由决策领导者形成的,并构成之后的基本发展模型。
在此等级中,组织智商的特点是无秩序发展,偶尔甚至是混乱的。因为处于企业的初层次阶段,企业在不停的“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特点如同婴孩偶尔听到了一些单词、发音,咿呀学语的阶段,他可以无意的明白这些单词的意思,简单的表达出自我的需求、感受。
在企业中,表现为不断前进,从错误中学习经验,但是这只是零碎化的行为,还不能对获得的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经验如同海滩的贝壳,零碎地散落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和部门,无法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地知识和经验共享。
能够对企业组织智商形成有效影响的,只是其中关键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知识,因此不同企业不同的组织智商发展特点,完全是因为拥有不同类型的决策领导人而决定的。在此之下企业的管理实践,逐步提高了组织智商,并在实践中建立从错误中学习的机制来有意识地改善、发展,
因此,这一阶段,组织智商的提高,只能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靠组织共同能力去完成。
二、反应级
反应级的企业组织智商是对以往经验和结果的总结和制度化,是实效性和操作性层面的能力
这一时候,那个学话的婴孩已经可以准确理解父母话语的意思,并试着表达一个句子、,一段话了。他能够依据基本的规律来遣词造句,准确的传达出自己深层次的感受。就像初级的小学生一样,但是,要他写一篇整体性很强的文章,似乎还是无法做到。
同样,在反应级上,企业能够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观察结果、总结,建立起管理经验和知识的相关制度、决策和模型,并有专人对企业的知识成果跟踪管理。而且基于在类似活动上的经验,也能够应用于新的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
这一等级中的企业组织智商的特点可概括为有规律的,因为在此等级中对具体知识成果的管理和使用是稳定的,并能重复以前的成功。一个有效的管理过程可以描述为实用的、已文档化的、已实施的、已培训的、已测量的和能改进的。
遵循这种“观察——总结——应用”的模式,达到反应级的企业,能使知识和经验的有效管理过程制度化,这使得组织能重复在以前项目上所开发的成功实践,尽管不同项目所实施的具体过程可能不同。
当然,由于主要遵循基于以前知识和经验积累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此时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组织智商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缺少前瞻性和未来指导性。
三、规律级
规律级上的智商库的建立、完善和标准化过程,伴随着企业运营的有效开展,也是该阶段企业组织智商的提升阶段。
一个小学生升到中学以后,他便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门语言,他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并理解了总体性的规律和方法。此外,他还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这就足以保证,他完全能够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自由的驾驭和运用了。
篇4:几种智力模型理论智力模型理论
智力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心理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但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这些智力理论基本上分为智力的因素理论和智力的认知理论两大派别。在这两大派别中,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斯腾伯格的智力成功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戴斯德PASS理论都较具代表性。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些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是因素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智力因素理论又称智力的测量理论,是以因素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的,即分析出组成智力的因素,关注各个因素的发展,从而使智力的测量和找出个别差异成为可能,为个性化实施教育提供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67年提出智力是由120个独立的因素组成。吉尔福特按三个维度组织这些因素,以这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不同的人的智力能力。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不仅为我们今天的智力训练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国内外现有很多根据这一理论开展的各种思维训练教材和课程;而且,它对创造力的阐述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测量和训练的基础。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这几种能力在他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智力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教育训练,则可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人们对智力的研究出现了另一条研究途径,即信息加工途径。智力认知理论主要受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及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的影响,它们对智力的因素组成不再斤斤计较,而是关注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种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速度等。
斯腾伯格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十几年后,他再次发展了智力理论,提出智力的新概念——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认识并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能力,是认识并弥补或改正个人弱点的能力,是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它包含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是个体进行分析、评价、比较或对比时所需要的能力。创造能力是人进行创造、发明或发现时所需的能力。而实践能力是人进行实践、运用或使用他所学习的知识时所需的能力。在人生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这三种能力,更需要在这三种能力间取得平衡。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为分数而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创造,培养会学、会用、会创造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是: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2)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作曲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上述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正如我们无法指出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迈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谁最成功,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因为我们不能说上述七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它们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面不一样而已。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及他人于1990年提出PASS智力模型。他们把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研究的新方法与智力研究的因素分析方法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智力活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以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大脑三级功能区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人类智能活动的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的智力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继时加工模型,即PASS模型。
戴斯认为,智力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1、注意-唤醒系统,该系统在智力活动中起激活和唤醒的作用。2、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该系统负责对外界刺激信息的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储,是智力活动中主要的信息操作系统。3、计划系统,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性工作,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策略,对操作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对注意—唤醒系统和编码系统起监控和调节作用。计划系统是整个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
戴斯等人从PASS模型的理论出发,编制了标准化的测验,称为戴斯-纳格利尔里:认知评估系统(简称DN:CAS)。此测验目前已出版。量表分别对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进行测量。戴斯等人运用这一量表对三类特殊(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评估研究,研究表明:计划过程是智力落后的最严重的缺陷。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个体在几个过程上会有缺陷,最显著的是注意缺陷,而学习困难个体的缺陷可能在计划、同时性或继时性加工的环节上。
PASS模型不仅具有坚实的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研究的基础,能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评估和鉴别各种类型的特殊群体,而且它提供了一个能够对特殊群体的缺陷进行补救的框架和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说,特殊儿童的异质性要远远大于正常的儿童。正确评估是实现“因材施教”思想的前提。基于目前对智力落后、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障碍个体的评估中存在的问题、PASS评估系统的有效性以及PASS补救计划实施的成果,可以尝试在我们中国引进PASS理论。
从20世纪初,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智力的争论,各种理论有其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理论背景,我们很难去评估那个理论的好与坏。作为家长,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基于某种理论之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使得我们的孩子们学有所成,幸福成长。
智力的含义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PASS模型简介智力PASS模型发展沿革
到90年代初,纳格利尔里和戴斯才撰文明确指出它也是智力的模型。PASS模型是沿着“认知革命”开辟的研究智力的新途径,认为是为编制不同于IQ 测验的新的智力测量提供一个“健全的理论基础”。
智力PASS模型系统组成
戴斯及其助手们(1990)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这三级认知功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的缩写。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注意系统又称为注意——唤醒系统。三个功能系统是分层级的。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三个机能单元彼此之间有一种动态联系,在这种动态联系中,他们对个体的经验作出反应,服从于发展的变化,并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所有的这些过程都受知识基础的影响,因此,戴斯认为有效的加工是按照特定任务的需求通过整合知识与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过程来完成的。
篇5:产品价值理论模型初探论文产品价值理论模型初探论文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期刊界开始强化学术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在经济学领域,论文的篇幅开始加大,技术含量开始提高,数量模型在论文中的运用也开始越来越普遍。进入新世纪后,许多经济学期刊,特别是权威经济学期刊,带有数量模型的学术论文每期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数量模型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随之也遭致不少诟病。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经济学论文是否一定要有数量模型?经济学论文是应重思想还是应重模型?在现今学术期刊注重论文学术水平、学术规范的大背景下,该怎样认识经济学论文大量应用模型的现象?
经济学论文模型泛化的表现及成因
为学术界所质疑的经济学论文模型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模型泛化,其表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牵强应用和设计模型,以模型点缀论文,造成模型具有普适性的假象;二是错误使用模型,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脱节;三是模型成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结论过于简单;四是理想化地设计模型,纸上谈兵,明知不能为之而强为之。
经济学论文模型泛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是海归学者的影响、国内主流学术期刊的导向以及作者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大批海归学者回国从教,带回了海外的学术研究理念和学术论文范式。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大量地使用经济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数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海归派特色的学术论文范式。
而此前,国外一些顶级经济学期刊,如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Journal of Econmetrics(计量经济学杂志)、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经济统计评论)、Econometric Theory(计量经济学理论)、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应用计量经济学杂志)等,长期以来刊文篇幅都很长,且大量文章都集中于数量模型的实际应用或数量模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受其影响,国内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也陆续刊出带有经济计量模型的经济学论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带有数量模型的论文明显地、大幅度地增加。与之相伴随的是,计量经济课程被确定为国内高校理论经济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数量经济学专业。之后,带有数量模型的经济学论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经济学和管理学期刊上。
一个能为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是:学术期刊与报刊不同。学术期刊强调论文的学术水平、理论价值,它更关注论文的技术含量、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相对而言,论文的政策建议、决策咨询功能被明显弱化。带有数量模型的论文恰恰能较为充分地体现这一要求。而且,一篇论文如果没有严谨的数理推演、严密的逻辑思辨、充分的实证分析,仅靠单纯的主观认识和个人判断,除非名家、大家,其学术观点是很难为公众接受、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的。
但需要分清的是,国内带有数量模型的经济学论文与国外顶级经济学期刊带模型的论文有着显著的不同。国内经济学论文的模型多为模型的应用,有关这些模型理论方法方面的拓展、完善或全新模型的设计方面的论文却很少。相反地,国外顶级经济学期刊的论文,则更多聚焦在数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上。因此,圈内学者更推崇认可的还是国外顶级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那些关于理论方法探索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通常被认为是奠基性的、创新性的,代表着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水平。
数量模型的'泛化现象,本质上是中国计量经济学研究水平落后于世界前沿水平的集中反映。建模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的研究过程源于实践,它是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建模就是要通过对大量偶然的、独立的、个别事件的观测,归纳演绎出必然的、一般的、全体性的规律,并根据一般性的规律预测未来的现象和事件。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可以依据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大量经济事件的观测,归纳、提炼、设计出描述经济现象的变量,据此构造数量模型,并依据模型进行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分析,进行预测,推断经济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时,人们也可以依据经济学和数学理论,对经济现象提出假说,而后构造模型,通过观测数据和观测事件进行假说的检验,以此发现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证明事实的客观存在或不存在,这就是数量模型的“证实”或“证伪”功能。因此,经济计量学模型的设计、应用过程,既有演绎的成分,也有归纳的成分。正因如此,数量模型运用得当,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繁杂问题清晰化,在众多表象中发现现象的本质。可见,一个数量模型的设计和应用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正确设计和运用数量模型,是一个人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过硬的数学和统计学理论素养的综合反映。没受过长时间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没有扎实的经济学、逻辑学知识,没有深厚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是很难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树的。
期刊界有责任把好模型关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在诺贝尔经济学奖40余年的颁奖史上,70多位得主中,有13位得主的成就和贡献是经济计量学理论方法,或者是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这说明了数量模型的科学性和其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其在经济学知识体系中有着无可争辩的地位和作用。
相比计量经济学在国外的发展,经济计量学引入我国才不过30多年,其标志性事件是“颐和园讲习班”。1980年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茵教授受邀率领7位美国教授来中国举办经济计量学讲习班,地点在北京颐和园,故称“颐和园经济计量学讲习班”。100多位中青年学者接受了此次培训,这一拓荒性事件标志着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
随后,林少宫教授、李楚霖教授在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开始了经济计量学、数理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计量经济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开始起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才开始大规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到1997年,全国90%以上的经济类专业开设了经济计量学课程,绝大多数为必修课;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
较之计量经济学在国外的发展,我国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整体水平至少落后几十年。目前尽管有不少作者在从事模型的设计和实证应用研究,但他们并未在国外或国内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我国经济学界真正出身于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学者并不多。另外,相比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其他专业的博士点,我国高校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也很不足,且其教学研究水平与国外同类高校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就不难理解我国当前经济学论文中数量模型泛化这一现象了。
正确的模型是科学的、有价值的,错误的模型是伪科学,是无用的、有害的。经济学论文中出现了不少错误的模型和伪模型,这是现实。对于经济学论文中的模型泛化现象没必要惊惧,没必要沮丧,也没必要过于担心,但是需要关注、需要担当。从中国经济学期刊界的角度来讲,要努力提高审稿人和用稿人的学术水平,把好用稿关、守好入刊门,让科学、有效的数量模型见诸于世,并促其发扬光大,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不让错误的模型、伪模型见诸于刊,防止模型研究和应用的泛滥和混乱。
11-13
11-14
11-14
11-14
11-09
11-14
11-14
11-14
11-19
11-14
11-13
11-13
11-13
01-21
11-13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