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意图,初中历史,范文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精选37篇[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1 22:13:40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一篇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一篇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二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钟)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四篇

    【三维目标】

    1.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3.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2.建构知识──合作探究;

    3.深化主题──反思总结。

    【课时数】

    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吗?

    提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的魅力。

    设计意图:介结合熟知的谚语引出所学内容,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为之后学习罗马帝国的发展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罗马城邦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8世纪——罗马文明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五篇

    收复新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

    掌握x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设置,证明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根据新学案第11页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x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xxx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x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x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x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x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x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x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x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x疆行省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练一练”:在x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导学生完成第11——12页的[自我测评•选择题]: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A(x疆战略地位重要)。

    3、指导学生完成“单项选择”9、10题,“人物春秋”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对于较弱的浩罕国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赞颂。但是,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六篇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七篇

    人类的形成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重难点 重 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 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从古猿到人的演变历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并使用工具对人产生的作用,同时掌握氏族社会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用辩论的方式探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1、现代人类是从哪一洲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什么人?人类距今约多少万年形成?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哪一阶段?人种的差异在哪一阶段出现?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影响的?

    4、母系、父系社会各有什么特征?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二)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的发展。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1课)。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2课: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种的差异

    二 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八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xxx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xxx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xxx和xxx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xxx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xxx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xxx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xxx。)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九篇

    xxx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xxx,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xxx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xxx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xxx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xxx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xxx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xxx到xxx”,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xxx?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xxx。)

    2.英国走私xxx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xxx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xxx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xxx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xxx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xxx,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xxx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xxx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xxx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xxx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xxx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xxx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xxx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xxx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篇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_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xxx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_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xxx节xxx。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xxx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xxx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xxx丝绸之路xxx?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xxx丝绸之路xxx,简称xxx丝路xxx。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xxx汉倭奴国王xxx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xxx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xxx,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xxx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xxx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xxx和xxx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xxx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xxx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xxx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xxx。)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三篇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xxx春秋无义战xxx,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

    关于xxx春秋五霸xxx。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从而导入新课。

    关于xxx齐桓公称霸xxx。建议教师首先从诸侯争霸的背景讲起,出示有关西、东周的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对比图。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此时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xxx天下共主xxx的资格,这成为诸侯争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纷起,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称?quot;春秋五霸xxx。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活动时,建议教师提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成为霸主,你会如何做呢?然后在学生答案中,找到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雄厚的实力、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进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会盟是称霸的标志。

    关于xxx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xxx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战争的后果为基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总结的方式。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现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四篇

    教学重点:

    第二次xxx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xxx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第一次xxx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xxx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xxx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五篇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xxx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xxx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xxx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_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六篇

    【课程标准】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2.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一副照片,一张票证,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出示一套邮票,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 第十七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
    初中历史设计意图范文精选3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