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东汉张衡撰。原书已经散失,仅在《后汉书·天文志》中保存了一些内容,共一千七百余字。据学者研究,该书是一部与《史记·天官书》相类似的作品,描述周天星官的位置、星数、占星意义等。《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 志》皆作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王谟 《重订汉魏地理书钞》皆辑为一卷,《说郛》弓六 十亦有辑本。内容为阐述古代的宇宙和天体理 论。发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推 测宇宙是由寂冥无象的“汉倖(一作茎)”、萌而 未兆的“太素”、阴阳动静的“元气”和有形有象 的万物所构成。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它没有起点与终点,强调人们对宇宙的认 识是从“未知”向“知”逐渐转化的过程,并非定 论。以“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 景”为喻,科学地解释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月食是由于地影遮蔽了月亮所致。探讨了紫 宫、太微、明堂、大角、天市诸星位置,提出行星 运行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但也 包含“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 福”等迷信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