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唐代。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
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
想:一作“望”。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深疑:深深的怀疑。
侵:进入。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原来宫庭中的池塘上面编扎竹条,用绳结成网状,使池中的水禽不能飞出,外面的野鸟也不能飞入,这叫池籞。
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鸦。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
地下强魂:指崔胤。
掩鼻: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故事。终不觉:不知不觉的意思,指国家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落入朱温的手里。
冯驩(Huān):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忠于孟尝君,为孟尝君出过力。学鸡鸣:孟尝君入秦被困,逃回齐国,半夜驰至函谷关。关门紧锁,须鸡鸣时才能开。孟尝君门客中有人学鸡鸣,关门大开,孟尝君得以脱身。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5-216
2、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7-241
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参考资料:
1、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7-241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4-1325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这首诗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偓的感时诗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切,这是不错的。但韩偓尤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的一斑。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为王百谷悼亡。明代。徐熥。 不顾房帷十载恩,窃将灵药月中奔。楚台有枕难通梦,汉殿无香可返魂。夜静鸳鸯虚锦帐,昼长鹦鹉唤璚轩。小星三五沉何处,垂老青衫湿泪痕。
答杨银台实夫。明代。周伦。 华省得高彦,道谊端可即。暌违苦炎热,书记每相忆。因拟翠微寺,侵晨计登陟。适我绊公事,跻马复停勒。薄午始入山,石磴恒喘息。诸老巳偕至,樽俎罗酒食。解衣各就坐,虚礼厌繁饰。候吏戒远去,各令息足力。掀帘觌遐景,迢递讵堪测。三山接江渚,连江亘如翊。云深忽复断,万象筵几逼。须臾出画图,一似曾剪拭。漠漠水田白,隐隐露沟洫。谁当擘泰华,高下平崄仄。斜日坠林杪,飞鸟敛归翼。兹游涤烦暑,凉思满胸臆。
游碧玉洞。。区必傅。 杖策恣邀游,相从在浚谷。洞口白云生,天际岩如屋。瀑布挂崖间,飞空作碧玉。长侣江流声,还如烟雾簇。幽人获其趣,仰卧观不足。采彼涧中蒲,泛觞石泉曲。吹笙应空山,幽响恒相逐。往笑任所之,沿流揽秋菊。共唱紫芝歌,遥慕绮与角。
屿南宿别贡士林执中。明代。王恭。 红烛离堂酒半醒,骊歌今夕若为听。故人好是身随桂,浮客空嗟迹类萍。花屿晚钟湖上别,凤台春树梦中青。应知昼绣长林下,白首还来到玉瓶。
送李志宁归省。明代。程通。 孝子别成均,南归楚水滨。檐头缃帙旧,庭下綵衣新。去路江梅馥,来时禁柳青。都门频送客,我亦倍思亲。
用伯初韵再和一篇请子温户曹同赋。宋代。张扩。 孤山山下苔痕滑,翠竹扶疏水方折。靓妆无数招不应,曾与先生护名节。即今湖上荆棘满,谁见穿林度飞雪。道傍数本忽照眼,所喜风流未中绝。不嫌青女暂试粉,却要风师小回辙。君看万点已可怜,半杂春泥封地裂。版曹平生诗作史,坐陋故人探禹穴。惜花未忍任零落,借酒生春面如缬。酒醒定作返魂章,笔底有丹工点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