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变色龙》精炼生动的语言论文
契诃夫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通过隽永、犀利的文笔在黑色幽默和讽刺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扎根于当时俄国现实的经典形象。其中,《变色龙》里与墙头草如出一辙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便是契诃夫高超艺术手法及真实生动语言特色的典型产物。契诃夫在文学创作中,一向以语言取胜,他始终坚持真实、朴素、简练原则,《变色龙》以精炼生动的语言特色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在短短几分钟内的数次变化,展现了当时沙俄中下层官吏的本质特点。在这篇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几乎全部依靠语言的推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在《变色龙》中是浓墨重彩的存在。而在解析《变色龙》精炼生动的语言之前,我们首先应对《变色龙》的写作背景及故事脉络有一定了解。
一《变色龙》写作背景及故事脉络
契诃夫出生于1860年,他不仅在俄国享有盛誉,同时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莫泊桑和欧·亨利一样,都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但由于商店经营并不怎么好,契诃夫从小便生活在艰难。契诃夫的处女作发表于1879年,那年他才大一。由于生活困顿,契诃夫开始创作短小幽默作品发表于一些幽默刊物,由此开始了文学生涯。在不断的创作中,契诃夫逐渐被人了解并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契诃夫幽默感极强,他的小说创作结构通常紧凑波折,语言朴素简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使其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契诃夫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创作始终立足现实主义传统,对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典型的小人物。在契诃夫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轻易地看到现实的影子,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契诃夫的作品灵感似乎源源不绝,从踏入文学界开始每年都有作品问世,且题材丰富多样,大多是其丑恶现象、沙俄专制制度的揭露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关于契诃夫,他的好友高尔基层评价他说,只要一个词、一句话,契诃夫便能塑造一个形象、一个绝妙的故事。
二《变色龙》的语言艺术特色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对社会生活形象化反映的艺术。与建筑、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文学艺术所塑造出来的形象并非直观形象,而是人们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间接性形象。文学艺术的形象不能看到、不能听到,更无法触摸到,只有依靠语言艺术才能支撑起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联想和想象作者所勾勒出的画面,基于这一点,文学又被称为“想象的艺术”。不过,虽然读者无法运用自己的感受器官对文学形象直接把握,但在语言艺术的建构和中介作用下,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想象,将文学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现象中。因此,语言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在契诃夫精炼生动的语言中,《变色龙》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跳跃在读者脑海中。综观《变色龙》整篇小说,原文仅仅一千多词,但却对契诃夫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有充分表现,体现了他对语言精练生动的执着追求。
契诃夫被评价为,仅用一个词便能够创造出一个形象,可见其对小说语言艺术运用的出神入化。《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指的其实是沙俄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自然界中,变色龙又被称为变色蜥蜴,是一种表皮有多种色素块的脊椎动物,为了隐藏和保护自己可根据所处环境随时变换颜色。在政治中,变色龙则被用来比喻那些十分善变和伪装的人。契诃夫通过“变色龙”这一个词,便概括了整个小说的中心。变色龙可谓小说中主人公的同义词,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出来。精炼生动,是《变色龙》最大的语言特色。契诃夫在《变色龙》中的凝练并不是简单,而是从已知的浩海如星尘的语言词汇中,寻求最具有概括力、与小说和人物最为贴切的词语。契诃夫的'一字千金,是对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果。站在词汇意义的角度来说,“变色龙”一词是对当时沙俄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的形象化概括和评价,借用变色龙的引申词义来更加简练直接地唤醒人们心中关于这种形象的具体印象,对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加强效果。小说中语言的精炼生动,往往对作家表现能力及艺术技巧有更强、更高的要求。在契诃夫看来,语言的凝练和简洁是才能的体现之一。
《变色龙》中语言的精炼生动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其遣词造句用词高度准确,简短的句子却凝结着高超的表现手法。《变色龙》整篇文章篇幅仅在千字左右,契诃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对语言以一当十、以简胜繁的驾驭能力,使文章中的千字几乎一个词和细节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变”字,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跃然纸上的巡警形象。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通过人物对话来传达其内心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奥楚蔑洛夫一开口就是,“这儿出了什么事”,“是谁在嚷”,将其装腔作势的神态凝练地勾画了出来。之后围绕着小猎狗主人背景的几次猜疑,奥楚蔑洛夫言语间不停地转变,甚至开始语无伦次,“帮我把大衣脱下来”,“天这么热,看来要下雨了”,这些前后矛盾的话将他的窘相和丑态及狼狈一一剖析在人们眼前。在未确定小猎狗的主人前,奥楚蔑洛夫严厉地指出,“这条狗得打死才成”;当有人说是小猎狗的主人是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多半是你自己用小钉子扎破了手指要人家赔钱”;最后,确定小猎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将军家厨师说,“你把它带去吧,好一条小狗”,然后留给赫留金一句“早晚收拾你”。
寥寥数语,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形象一览无余,其奉承拍马、献媚取宠的嘴脸呼之欲出。《变色龙》发表前后,俄国正处在亚历山大二世被俄国民意党人刺杀时期。当时亚历山大三世刚刚上台,强化警察统治是其重心所在,为了给残暴的专制主义提供掩人耳目的借口颁布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法令。治安最高委员会也成立于这一时期前后,洛雷斯·麦里可夫作为该委员会的头目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洛雷斯·麦里可被人民称之为“狼嘴狐尾”,是社会中典型的两面派。不过相对果戈里时代,这一时期的警察开始披上遵守法令的外衣,转变了曾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形象,但在这一伪装之下,他们仍然没有改变献媚邀功的本质。《变色龙》中契诃夫塑造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在简短的话语交流中便撕开了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虚伪外衣。
浅析语言学习中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习母语正迁移母语负迁移
论文摘要: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二语习得产生独特的影响,因此在语言的学习中,要针对其特点,采取对应的方法。英汉对比教学和学习能有效地降低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更好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1引言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不可避免地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之处会促进语言的学习,此现象为母语正迁移;而不同之处将阻碍语言的学习,此现象被称之为母语负迁移。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发挥其有利的影响,降低其不利影响。因此英汉对比研究对二语习得是非常必要的。
2英汉对比学习的理论依据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产生迁移作用,这是被语言学家所证实的事实。Odlin(2001)这样定义语言迁移,它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学习者先前习得的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引起。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有助于二语的习得,这种影响称之为正迁移,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阻碍二语的习得,称之为负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先前习得的'语言,一般是母语,已经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牢固的基础,这一特点给二语习得带来的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是语言学习者有效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英汉不同之处的对比就变得尤为重要。
3英汉对比的方面
3.1本体对比
3.1.1大小写方面
在汉语中,我们不用考虑汉字的大小写,因为汉字不存在大小写的区别。而英语的字母则不同,有大小写之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由于大小写概念不强,母语的不区分大小写的印象又很深,因此很容易在此方面出错。英语中一个句子的首字母是必须要大写的,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书名等。
3.1.2标点符号
英汉语在标点上有些是不同的,如句号的写法。英语是一个实心的圆点,而汉语是一个圆圈。汉语中有书名号,英语中用引号,或斜体不加标点。汉语经常使用逗号,直至一个大句子完成,英语中一句话完后,就必须用句号。而且在相同的位置上,英汉语的标点使用也不相同,如书信的称呼后,英语里用逗号,汉语中用冒号。
3.2词法对比
3..2.1名词可数性对比
汉语中的名词没有可数与否的问题,而英语中则分可数与不可数名词。因此,在区分词的可数性时,往往受母语的干扰。如汉语中可以说“一件行李”“几件行李”,“一张纸”“一个面包”。这些都可以被看做可数的,加上量词。而在英语中“luggage”“paper”“bread”都是不可数名词。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要打破汉语中名词的这些属性,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
3.2.2动词及物性对比
英语中的实义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它们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名词或代词做宾语,不及物动词后要加上介词后才能跟宾语。这是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实义动词时要牢记的语法。而汉语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上宾语。如“我等他”,“等”在汉语中是及物动词,“你”可以直接放在其后。英语中的对等词“wait”则是不及物动词,如果想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在宾语“you”前加上介词“for”,即“Iwaitforyou”。3.2.3形容词等级的对比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构成,在词后加“er”和“est”,二是两个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形容词的构成,在形容词前加“more”和“most”。而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所以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都是在形容词的前面加“更”和“最”。并且有些形容词在汉语中是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如“更优秀”“最优秀”,而在英语中,对等词“excellent”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在这些词上,要特别记忆,不要受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4.句法对比
4.1主谓一致
英语中在构成句子时,谓语动词要求必须和主语单复数保持一致,如第三人称单数时,一般现在时的谓语动词要加“s”。而汉语中,主语的单复数时使用的谓语动词都是一样的,如“他写作业”和“他们写作业”,在谓语动词“写”上是看不出主语的不同的。英语中动词后面的人称代词要求用宾格,如“askhim”,而不能用主格“he”,在汉语中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在数和格上,一定要和汉语区分开,要特别考虑这些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进行掌握。
4.2句子成分的位置
4.2.1状语成分
虽然英汉语中句子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都是主+谓+宾。但是构成句子的各种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位置却是不尽相同的。汉语中一般把时间状语放在句子最前面,如“昨天,我们去看了电影”,而在英语中则倾向于把时间状语放在句末,如“Wewenttoseethefilmyesterday”。有些词的位置是必须注意的,如汉语中我们说“我非常喜欢音乐”。程度副词“非常”放在被修饰动词“喜欢”前,而英语句子中,“verymuch”一般都是放在句末的。
4.2.2定语成分
在英语中,短定语前置,长定语,一般是定语从句,后置。而汉语中,不论定语的长短,一律前置。这会使学习者在使用定语时,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定语,就会被拆分成短句来表达。在碰到长定语时,学习者应避免使用短句表达,改用定语或其他从句,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也提高了句子的水平。
5结语
在英语学习中,采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既符合学习者理解力和认知力强的特点,又可以通过对比加深记忆力,弥补他们记忆力下降的不足。同时通过英汉对比,就可以加大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正如吕叔湘(2005)所说:“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可见,英汉的对比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
[2]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浅析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论文
一、引言
粤语童谣主要是在儿童之间或者是母亲等女性亲人唱给儿童的歌谣,用粤语传唱,极富粤语语言特色,是研究粤语和广府文化的重要资料。由于粤语童谣传唱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内容简单,贴近生活,方言词汇多。童谣是一种文学艺术,融合了文学艺术和歌曲的特色,给单调的语言加上形象的色彩,我们还能从粤语童谣中探析到深刻的文化内涵。二、粤语童谣的语言特色粤语是一种复杂的方言。早期广东与中原相距甚远,交流很少,因此语言保留的古汉语成分很多。加上有百越语的遗存以及含有许多其它方言没有的特色语言成分,因此用粤语传唱的童谣会更加精彩、生动,研究意义很大。
(一)通俗易懂
粤语童谣的首要特点是通俗易懂。儿童生活阅历简单,童谣的内容浅显,单纯地描绘一件事情,描画孩子眼中没有金钱诱惑、权利纷争、只有色彩缤纷的单纯的世界,表达了孩子们最纯真的童真。1例如《点虫虫》: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田),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陪着)个细蚊公(小孩子)。这首童谣主要描绘的是荔枝时节,孩子眼中红彤彤的荔枝世界。体现了孩子关注更多的是眼中看到的简单的虫子和缤纷的色彩,以及荔枝时节丰收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而没有世俗的眼光。
(二)方言词、重叠词多
粤语的方言词特别多,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词汇,粤语童谣中的方言词汇丰富生动,例如《氹氹转》:氹氹转(团团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这首童谣的“睇、鸡仔、摞、仙”等方言词非常丰富。“睇”是指看,是古汉语词汇;“鸡仔”体现出了粤语常加一个词尾“仔”的构词特点;“摞”是拿;“仙”是粤语借用英语的外来词,其它方言不用。
粤语童谣中的歌词有很多叠音词、拟声词和动物名称。最典型的例子是《齐齐望过去》:齐齐望过去,清溪里有只青蛙想跳水,齐齐望过去,小屋里有只狗仔好得意,有只了哥,吱吱喳喳想驳咀,齐齐望过去,猪屋里有只猪仔真风趣。这首童谣中重叠词如“齐齐、叽叽喳喳”都用得很形象,而且出现了“青蛙、狗仔、了哥、猪仔”等动物。
(三)善用修辞
在广泛流传的粤语童谣中,不乏经典之作,都采用了起兴、拟人、顶针、回环、排比、夸张、重叠、联想、摹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效果,最典型的是《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年三十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菩达(苦瓜)。菩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条船。船浸底,浸死两个蕃鬼仔,一个浦面(浮面)一个浸底。一开始以景致起兴,大篇幅地运用了顶针、回环的手法,句式简单易记,让歌谣变得朗朗上口。“蕃鬼仔”是当年中国备受八国联军的欺凌,广州地区对外国人是戏称,也称为“蕃鬼仔”,表达了他们对“蕃鬼”的仇恨,厌恶之情。
(四)富含音乐性
粤语童谣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押韵自如灵活,体现了民谣的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它的生命力。例如上文的《月光光》,光和堂、香和姜、苦和肚、肥和皮、簿和角、尖和鞭、长和梁、高和刀、菜和盖、圆和船、底和仔,它们两两互相押韵,通篇环环相扣、富于变化。再如《萝卜头》:萝卜头,点(沾)豉油,点得多,咸过头(太咸),点得少,淡谋谋(很淡)。佢(他)以为,好正斗,点不知(怎么不知道),俾人踢罗柚(被人踢屁股),一踢踢到西门口。“头、油、谋、斗、柚和口”都押“au”韵,读起来句句紧凑,非常顺口。
三、粤语童谣的文化内涵
粤语童谣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广府文化内涵,这也是粤语童谣遗存至今、历久弥新的的`原因。粤语童谣的文化内涵有:
(一)待人宽容、重孝义
大人在教小孩童谣时希望孩子能从中学到礼仪孝义等伦理道德。就如《月光光》,简单的语言,表达了长辈对晚辈快点长大成人的殷切希望,对孩子包容的心态。也描绘了人们大年三十晚摘槟郎的情景,希望在过年时大丰收,安居乐业,表达出了广府人追求幸福,期盼美好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务实创新的商业意识文化
广州经济昌盛,商业发达,形成了自身的商业文化。广府人并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以商谋福,经济务实是广府一带最明显的社会特征。粤语童谣体现出来的商业文化不仅是对财富的追求,也是一种务实进取,对美好生活的的期盼。例如《咬蔗须》:咬蔗须,要睇毛,短毛输,长毛赢,无毛唔算数(不算数)。再如《斗柑》:蔑(掰开)开柑,数柑核,边个核多就边个赢(哪个多久哪个赢)。这些童谣都是广东务实创新的商业意识文化的体现。
(三)女性独立自强的文化精神
童谣是一种源自于母体的特殊语言,绝大多数的童谣都是通过女性传给下一代,因此更多地描绘了女性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女性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女性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必须遵循三纲五常,地位低下,属于弱智群体。在很多古老的粤语童谣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鸡公仔》: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安人煮定蒸。安人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唔钟意。大喳嚹盐佢话淡,手甲挑盐又话咸。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重话:咁好花裙畀妳跪到烂,咁好石头畀妳跪到崩。横又难,直又难,不如舍命落阴间。人话阴间条路好,我话阴间条路好艰难。
这首童谣通过描述媳妇和公婆的相处,表现了媳妇对古代侍奉公婆难的不满和无奈,这为争取女性独立地位做了铺垫。再如《踩脚趾》:咚啄,酸姜,你阿嫲,缠脚娘。这首童谣是出自光绪二十年左右广州一大户人家潘家,潘家小姐不满裹脚的陋习,坚决不裹脚抵抗顽固的封建势力。
广东女性独立意识也较早得到了普及,女性要求自由平等,不愿作为男人的附庸,突破男尊女卑的观念也不断提升,粤语童谣就是其中一种抒发女性心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