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山里红的句子简短精拣50条

时间: 2022-11-03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又见山里红的句子简短精拣50条

又见山里红散文

  我们海南的山,地势不高,但山峰不低。最高的山峰是五指山,但大概海拔才在一千八百米左右,这对于大陆海拔几千米的山峰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南是耸立在沧海上的一个小岛,面积才几万平方公里,在这个海平面上能有这样高的山峰,无异于我国东部平原的泰山。海南琼山籍、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丘浚有诗云:“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黄半边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海弄云烟。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这诗写极了五指山的雄伟和壮观。五指山脉西北有黎母山,东南有吊罗山。黎母山腹地是中国美丽乡村之一什寒村,我到过两次,写了一篇散文游记《夜宿什寒村》,发表在《简书》上。最近我还想去吊罗山腹地的大理一游,但因天气原因,未能成行。

  人们都以为海南之美在海滨,因为三亚举办过世界小姐选美活动而出名,还有琼海博鳌是亚洲论坛的永久地址,最近在沿海文昌还建了航天城,似乎海南的美都在海南沿海东海岸,有不少的市县因此填海造岛,被中央环保巡视组指名批评。我们不能妄加评论,对自然环境的异举是否跟政治环境的错位,追求政绩和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有关,只从思想观念上的认知就可洞如观火。大凡内地人,尤其是居住在大都市里的人,他们都是头脑想活、能活的人,正跟“智者喜水”的'古训合拍。春节期间,几十万辆的车流蜂涌而来海南,造成堵车十几公里的怪象。我作为海南本地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我本人以为,海南的美不在海滨,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海南岛四面环海,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每年八九月份台风滥觞的季节,“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万丈。填海造岛,在岛上建楼房招商,那些“候鸟”除非是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我看就连“海鸥”也会心惧,哪能谈得上是宜居之地?就是不刮台风,南方的气候炎热,住在滨海的地方,海风含盐度高,吹在人脸上渗和着汗水粘糊糊的,如果你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个小时,保你准会脱一层皮。但就是这样的海岛招商房产,竟能卖出八万至十万一平方,怪不得有不少市县竞相造岛,这种现象真是令人非夷所思。

  我以为,海南最好的地方,是在中部热带雨林或没有污染、有青山绿水的山区。被誉为天上人间的世外桃源、琼中红毛镇黎母山的什寒村就是海南最美最好最宜居的地方。去年,我特意去那里的民宿住了一宿,体验过那里的“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海弄云烟”的神仙生活,也目览雾霭氤氲,青山排云,修竹临溪,田园静美的黎家苗寨山区风光,至今还历历在目。

  五指山山脉的黎母山,是海南土著民族黎族人发源之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是革命红色政权――琼崖纵队的司今部所在地、被朱德元帅誉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在当年残酷的斗争形势和艰难困苦的战斗中,是这里连绵的群山、茂密的热带森林保护和滋养了这支革命队伍。时至现在,这里保护较好、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还涵养着这里黎苗族人淳朴的性格及青年男女的靓丽和帅气。有不少城里女孩子就冲着这里的男青年的帅气和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像凤凰鸟一样飞来,寻找她能栖息一生的“梧桐树”。我跟同行来什寒村的朋友说了一句笑话:我下辈投胎是一个靓女,也嫁到这里来!

  什寒村是大自然的眷顾,赐予她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海南有没有第二个什寒村呢?我认为还会有的,因为我们海南有很多山区里的村子自然生态都保护得很好,如果摒除落后的生活习惯,注意村容村貌净化和环境卫生,改善交通条件,这些村子就是宜居常住的好地方。比如说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大理山区,或万宁市文通村及边肚村,离海不近,隔山不远的地方,都可以是“候鸟”寻找的宜栖常留的好去处。我们欢迎你们到此长住做海南人。

  海南要向着建成国际旅游岛的目标发展,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但你不可能整个岛都走遍。我是海南人,也没有走遍海南每个地方,但我对海南的了解不会比内地来的“候鸟”差多少,但我还是记住祁隆的那首《又见山里红》:“又见山里红,久别的山里红,你把太阳的色彩,浓缩成故乡情;又见山里红,故乡的山里红,你把燃烧的岁月,融化在我心中。”我敢肯定,以后海南红火的旅游目的地肯定是山区而不是沿海。

关于山里红的经典散文

  我固执地认为许多物事的俗名远比学名来得形象、精当。譬如野山楂,我们乡下人管它叫山里红。它生长在山野林间,成熟时多呈紫红色,叫它山里红,颇为贴切。又如一种叫杜鹃的花木,乡下人唤作映山红。每到四月,漫山的花枝竞相绽放,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像点燃了簇簇火焰,栖落着片片云锦,映红了青山翠谷,岂不就是映山红!

  我打小就认识山里红树,它是“山野草民”,低调,卑微,不比人工种植的山楂树长得恣肆、霸气。大山楂果我是长大后从中药中见识的,切片或完整的成品,干瘪,扭曲,像木乃伊。鲜活的我也见过。在先前学校附近的一家门前,靠河的路边,植有一棵山楂树,主干茶杯粗,高过丈余,树冠半间房子大,竟疑为乔木。在我的印象中,山里红树是矮小、纤弱的灌木,再怎么长也不过拇指粗。六七月间,那棵山楂繁密的枝叶间,闪出青枣似的果实。青黄的表皮上布满褐色的斑点,像黄脸婆的雀斑,粗粝,拙劣,哪有山里红精巧?

  山里红是山间常见的植物,特别多见于穿山越林的山路旁,行道树一般。当然,深山老林中也有,却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东西性情喜阳吧。路边终究敞亮些,阳光相对充足,或许更适宜它生长。你在山路上靠边走,须小心了,冷不丁就被斜伸出的山里红树上的锐刺挂住衣裤。千万别伸手撩,一伸手,准会被扎出一些小血珠来。就像摘带刺的玫瑰,须付出代价的。

  山里红属多枝落叶灌木,植株高一米左右。有的一株只一根主干,在上部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有的从蔸处发出许多枝条,或近乎匍匐,或旁逸斜出,交互错杂,织成一座绿色的小蓬。老枝表皮灰白色,新发的枝条暗红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边缘有不规整锯齿,顶端常裂为三片,类似破芭蕉扇。其间冒出不规则排列的锥刺,长不足一厘米,尖端红褐色,坚硬,锐利,形似稀疏的狼牙棒。在山林中行走或打柴,手上常被倒挂刺扎破,刺陷进肉里,越用力扎得越深,剜心般的痛。身边又没备针,就取下经年的山里红刺当针,挑出肉中刺,好使。

  山里红五月著花。起初,从枝条上的'叶腋下或顶端,伸出青色的花梗,梗上再举着一簇花苞。花瓣抱成一团,外面裹着五片绿萼。不几天,白色的花苞绽开来,一簇簇的,像洁白的小伞。每朵花裂成五片,素清,内敛,像乡间的少女,含蓄,文静。花心青黄色,挑着一二十根花蕊,柱头呈褐色。它的花香气独特,凑近闻一闻,梦幻般的暗香缕缕袭来,像涓涓的潜流,沁入心脾。

  山里红的成熟期较长。花萎谢之后,花柄上冒出豆大的幼果,粉绿色。果实慢慢长大,颜色也随之改变。到了六七月间,果实便成型了。山里红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小如指头,大若铜钱。有的类似球形,有的状若腰鼓,有的像算盘珠。表面阴绿、黄绿或铁青色。上部有一凹下去的小坑,是为果脐。脐内布满须状柔毛,脐口残存宿萼,五片,向外反折,像五角星。“放牛娃等不及咽喉子(葡萄)熟。”孩子们早早摘下尝新,却生硬,板结,水分少。或寡淡无味,如同嚼蜡;或酸涩难当,不堪下咽。

  再过一段时日,青色的果皮中便洇出红晕来,成熟的样子。可别被它的表象所蒙蔽。摘下一颗,两指一捏挤开来,里面全是黄褐色粉末状的的东西,那是虫子的排泄物。一掰,肉红色的蛀虫在果核间扭着身子蠢蠢欲动呢!再一瞧,那泛红的地方,内囊被虫子蛀空了。才知变色是虫害发生病变所致。

  进入农历九月之后,山里红才真正老熟了。这时它的叶子基本脱落,只有少数坚守在枝头,已变黄或变红,被风雨侵蚀得破衣烂衫的。在飒飒的金风中,在灿灿的秋阳里,它的枝头攒着一簇簇山里红,像缀着一粒粒珊瑚珠,又像举着一盏盏小灯笼。有的红得鲜艳,妖冶诱人;有的红得发紫,玲珑剔透。那喜庆、明丽的色泽,给清寂的山林平添了丝丝暖意。山里红也不只一种颜色,另有一种表皮黄白色,我们叫它“白山里红”。

  成熟的山里红,散发着清冽的果香。一口咬开,青黄的果肉中,浸着酸甜的汁水;靠近内核的地方,透着丝丝嫣红,那是熟透的标志。“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山里红的味道也是千人千面。有的酸如青梅,食之满口生津;有的酸甜适度,诱人食欲;有的粉面松软,清香四溢。特别是那种白山里红,品质好,虫蛀或病变极少,滋味远比大山楂强。

  每到这时节,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我们或三五成群,或单枪匹马,钻入山林,专拣那色泽艳、个头大、味道好的山里红采摘。寻到一棵,慷慨的呼朋唤友邀人分享,小气的则一声不吭吃独食。先是边摘边吃,饱餐一顿;实在吃不下了,就往衣兜里装,每每总能满载而归。采回来的山里红,挑选那些光洁、莹润、匀称的,拿针线穿成串,跟佛珠似的,留着慢慢吃。女孩子舍不得吃,挂在脖子上,当项链使。

  记得儿时一个秋天的傍晚,爷爷从对面山上放牛归来,颇有些神秘地招我到他跟前。问他干啥,爷爷不作声,只笑吟吟地往鼓鼓的老蓝布口袋里掏。一出手,大把算盘珠般的山里红,变戏法似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闪着暗紫色的幽光,像璀璨的红宝石。我从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看的山里红,像得了宝物一般欣喜,赶紧捡一颗填进嘴里。这山里红熟透了,吃起来香甜脆爽,口感上佳,真是无上的美味啊!

  至今,那美妙的滋味仍常在心头泛起。

又见中秋散文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满地,正如李白诗中云:“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大地如婴儿般的酣睡在美梦中,浑身罩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月光下的世界,朦朦胧胧,如梦如幻,恬静而安详;月光下的世界,如此清冽、如此明朗,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花的清香;月光下的世界,一片圣洁,人的灵魂也在这片圣洁中得到了升华。

  中秋的月亮是永恒的话题。她清辉如水,圆润如玉,在清明冷艳中带着几分傲岸。“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抬眼仰望,月亮如娇羞的少女,静静的驻足空中。这就是中秋的月色,这就是中秋的夜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亘古不变的月亮,以她的阴晴圆缺预示着人间的兴衰荣辱、世事变幻。她总是默默的关注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得到她圣洁无私的光芒,既亮丽幸福的人,也眷顾不幸的人。她永远慷慨地给予,那么从容,那么大度。

  中秋是思念的节日,中秋的月亮撩人情丝,惹人相思,促人回忆。有人说中秋的月光是游子望乡的眼眸,是被爱拨动的款款心曲,是沉淀在心底浓浓的祝福。每到中秋,我们都会思念,思念那远去的风,远去的云,远去的微笑和那已经远去的往事。中秋的思念是一份清凉、澄澈、淡淡的`远怀,“月是故乡明”是多少游子的望乡情怀,圆圆的月亮承载了满满的思念,“缺也是思念,圆也是思念”,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多少人的美好意愿。

  在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夜空下,令人生出许多遐思:远行的游子摘下天边的明月照亮归乡的路,热恋的情侣在圣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月色,亘古的晶莹剔透、冰晶玉洁,圆圆满满,不禁让人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又见咸亨散文

  从心底佩服大文豪鲁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那么个性鲜活,栩栩如生: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

  当年读《孔乙己》,死要面子、迂腐不堪、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孔乙己的形象,留给我特别强烈的感受,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于是,孔秀才喜爱的“咸亨酒店”就成为我爱慕神往的地方。

  绍兴无处不酒家。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咸亨酒店”,因鲁迅的文学著作《孔乙己》而名扬四海内外。朋友说:“不到‘咸亨’,不能算来绍兴。”于是相隔数年之后,我经不起朋友的忽悠,再次造访了大名鼎鼎的“咸亨酒店”,再次“拜会”上大人孔乙己。

  忙完公务去“咸亨”,天近墨色,又遇秋雨淅沥,寒意方浓。我未在酒店门口徜徉,毕竟感知上对“咸亨”酒店的环境并不陌生,仿佛是到了久别的老地方。

  门前依然是瘦骨嶙峋、长衫褴褛、一幅潦倒忧愁神态的孔乙己青铜塑像;还是那样的门厅,还是那样漆黑的长条桌和长板凳,还是那样曲尺形的大柜台,还是那样扑鼻的酒香掺杂着臭豆腐的味……只不过门口的对联似乎换了,记得原来那幅“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对联,已被换成“酒香宾咸集,人龢事亨通”。

  “咸亨酒店”门厅并不大,也是客人喝酒的地方。数年前我就是在沿街靠柜台的第一张长条桌子,和两个熊腰虎背的同事大碗喝酒,那粘着碗壁的稠浓黄酒,听说只限于酒店自酿自售,醇香甘甜,后劲十足,差点让我醉倒在店门口。而今天占据这张桌子的却是两个娇柔的姑娘,笑意盎然地品味着酒菜。而我犹如过去阔绰的“长衫帮”,倚坐在古色古香的雅座包厢谈笑风生。心中不免感叹:人来人往皆过客,酒店天天迎新人。孔乙己如果活到今天,会不会还站在柜台边喝酒,他有没有能力偿还赊欠酒店的19文酒钱。

  因身体的原因,我放下手中酒杯已久,但拗不过朋友的一再“劝导”,只得斗胆应允,以一斤黄酒为限。人有时候真的只能“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在绍兴、在“咸亨”,当然要喝黄酒,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唯中国有之。国内酿酒界公认,最能代表中国黄酒的,首推绍兴黄酒。它曾在1910年南京举办的劝业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1929年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

  黄酒有诸多品牌,因听不懂绍兴方言,不知道酒席上的是什么品牌的黄酒,但从酒的色、香、味去推测,大概是“女儿红”。询问主人后得到了证实。

  “女儿红”不仅酒名温馨,香醇可口,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晋时,会稽(今绍兴)一个年青的汉子见其妻怀孕,便用心酿了数坛黄酒以贺得子之用。谁知老婆生了个女孩,重男轻女的汉子心里非常不爽,了无酒兴,便将酒深埋于地下。18年过后,长大的女儿貌美心慧,深得父亲喜爱。女儿上花轿之日,汉子猛然想起了埋藏18年的陈酿,便起出宴请宾朋,其酒色如琥珀,澄黄透明;味比琼浆,醇厚甘鲜;香气馥郁、芳溢齿颊,人人为之醉倒。自此,绍兴人生女孩后,家中必酿几坛黄酒,称为“女儿红”,然后泥封窖藏,待女儿洞房花烛之夜,开坛宴请宾客,并形成风俗。后来生了男孩的也仿此酿酒、埋酒,待儿子中榜时庆贺饮用,称此酒为“状元红”。

  现在流传好多赞美“女儿红”的歌,我最欣赏的'是那首特有风情的《九九女儿红》:“摇起了乌蓬船,顺水又顺风,你十八岁的脸上,像映日荷花别样红。穿过了青石巷,点起了红灯笼,你十八年的等待,是纯真的笑容。斟满了女儿红,情总是那样浓,十八里的长亭,再不必长相送。掀起你的红盖头,看满堂烛影摇红,十八年的相思,尽在不言中。九九女儿红,埋藏了十八个冬。九九女儿红,酿一个十八年的梦。九九女儿红,洒向那南北西东,九九女儿红,永远醉在我心中!”

  在“咸亨”,茴香豆为客人必点的下酒菜,这是因为茴香豆已随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而蜚声国内外。青黄色的茴香豆,表皮起皱,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咸中透鲜,清香味甘,咀嚼起来满口生津。

  几杯酒下肚,我突发灵感,提议说:“吃茴香豆,咱们也来个讲究,学学孔乙己,用手抓着吃,这样才是鲁迅笔下的吃法。”众人附议,于是大家都舍弃筷子,用手把茴香豆一颗一颗送进嘴里,朋友还得意洋洋地摇晃着脑袋,哼上几句“多乎哉?不多也!”模仿着孔乙己的陶醉自得的神态,让人笑弯了腰。

  酒席点了不少菜肴,朋友既照顾了我是海边过来的人,点了不少海鲜,也点了好多具有绍兴风味的菜,如霉干菜、臭豆腐干、糟鸡、糟虾,说实话,我还是吃不惯绍兴菜,尤其那臭豆腐干,不论他们如何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那扑面而来的臭味,我就是不愿尝,不敢尝,只能远而避之。

  也许好久没亲近美酒了,酒量早已衰退;也许“女儿红”的酒力确实非同一般,三五杯酒下肚后,脸烫烫的,心“嘭嘭”跳,似乎有了些许醉意,急忙问朋友:“今晚我喝了多少酒?”朋友告诉我:“不少于一斤半了。”我愕然,怎么会失信了呢。

  走出咸亨酒店,我们已是最后离店的一桌客人。秋雨还在下,秋风还在吹,“孔乙己”依然伫立在店门口,雨水顺着他的面额,顺着他的长衫在流淌。微醺之中,不敢再多看“孔乙己”一眼,因为自己心中有愧,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哪四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