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烽烟滚滚,七雄倾轧,行方略问鼎四方。
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3)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情我便休。
4)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5)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红尘紫陌,纵寻千百度,回首万年,情衷伊人。
7)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1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12)戏子入画,一生天涯。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13)须知酒这个东西只能让你得一时的解脱,待醒转过来,烦恼你的事情却不会因你饮了酒便得到解决。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16)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17)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18)飞花飘絮,霓裳翩翩舞,几多情愫心飞扬。
19)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你的笑。
20)一池墨色,半盏时光,皆过往。拈支素笔,记宿敌叹,难许离殇。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回首间,站在桥上抬眼看,只看见,桃花漫天尽飞散。
23)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5)那一年,春日,百花楼,她遇见了一袭白衣的他,从此,他便成了她心中的江湖。
26)用一千年的时间去爱你,再用一万年的时间去忘记。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8)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29)逐渐犯上相思病,开始不吃不喝变瘦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0)我可以用一天的时间爱上你,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忘记你!
31)是宿命的悲,还是轮回的痛。
32)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33)记住我,不能忘了我,假如今后喜欢上别的女子,一定不要让我知道。
34)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35)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6)犹记当初,你回眸莞尔,一笑倾城百日香。飞花飘絮,霓裳翩翩舞,几多情愫心飞扬。
37)广袖流云,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脱尘嚣。
38)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9)百步飞剑漫林一枝独秀,夜尽天明秦迷尽享盛宴。
4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41)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4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44)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45)情更浓,缘如风,锦微冷,翠袖凝寒扶病月容中。
46)纤指红尘,醉影笑惊鸿,皓月长歌把酒临风,倾杯畅饮,尽长虹。
47)成熟是一种责任,你在别人的责任里长大,你对别人也就责无旁贷。
4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9)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50)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51)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52)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3)忆往昔,你我谈心月下,我抚琴,你起舞,缱绻中许下三生唯美过往。
54)离离渐渐长相忆,此情不关风与月。任时光如水,任红尘万丈。
55)春日杏花吹满头,谁家年少足风流。
56)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57)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
58)曾听人说,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向寂寞的牢。
59)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6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有哲理的话有许许多多,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的这里句子有哪些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4、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0、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4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4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
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
解析: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
解析:“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要不断增强采分点意识。另外,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
将下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
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躁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时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九,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具:措施
B.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佐:弥补
C.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如:好像
D.计官为不足用也 计:考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蚓无爪牙之利
B 忧其且流亡也 臣死且不避
C 是岁尽五月而止吾尝终日而思矣
D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11.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的目的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参考答案:
8.C(往,到……去)
9. D(D均表方式或或依据,解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A分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一为“将要”,一为“尚且”;C、一表承接译为“才”,一表修饰,译为“地”。)
10.(1)(4分)译文:(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精力也没有稍微懈怠,大小事情都一定亲自处理。(“蚤”“惫”“躬亲”各1分,句意1分)
(2(4分))译文:我特意到越地采集,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故”“釆”“识”各1分,句意1分)
11.(4分)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2分),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2分)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主持越州工作的知府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册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都作了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赈灾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措施。
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无家可归的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有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药品和饮食,常常是他自己掏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经办救灾、安定百姓的措施始终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的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做好准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所以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多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影响眼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