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作为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传统武术能够很好的展现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全校武术教师和专修武术及选修武术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法对100名练习武术的学生,10位武术教师,5位武术爱好者和武术协会的成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
关键词:
体育教学;传统武术;开展;优势分析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融身体操练与精神世界于一体的重要文化载体,同时它也在中华武术的传播、继承、发展中发挥着很明显的作用。当前,对于传统武术的多个层次上的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值得庆贺。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快经济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众多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很多人对于传统武术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大多只局限在策略上,而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一、河南师范大学师生在教学中对传统武术的喜爱程度的调查
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较早,自古代狩猎时就开始出现其萌芽,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连续不断地传承下来,充分说明了它的宝贵。以下通过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师生的问卷调查可知,本校师生对传统武术的喜欢程度,参与目的各不相同。根据问卷的数据统计可知喜欢传统武术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38.1%,比较喜欢传统武术运动和一般喜欢的人数分别占33%和22.9%,不感兴趣的占0.06%。数据显示传统武术在河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超过90%的练习者对传统武术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河南师范大学武术师资情况和场地现状调查
1、武术教师年龄、性别、思想道德对传统武术开展的影响
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武术教师的年龄、性别、习武年限、思想道德等的调查,可以反映出武术教师或教练员的专业技能、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教师的`学历可以间接反映出这所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性别和年龄也会影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数据显示男教师的人数明显的多于女教师,教师性别比例差异较大。教师年龄以30-50岁居多,年龄趋于中等化,教学经验丰富,文化修为比较高,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传播。而年轻教师敢于冒险尝试,体质好,有利于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但对于传统武术接触的浅,教学经验不足。
2、河南师范大学武术馆及场地应用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河南师范大学有室内武术馆一个,和跆拳道馆同处一室。馆内的设施比较先进,条件很好,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技能的练习提供了便利。但武术馆大多数情况下只供专修武术的体育生使用,因为他们练习竞技武术时需要,功底也好一些。而选修武术课的学生都在室外上课,地点比较灵活,有田径场,篮球场,综合馆周围开阔的地方等,相比之下,有利于组织教学和集体演练,在室外上课视野开阔,学生们的心情舒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河南师范大学武术课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和问卷分析河南师范大学武术教学中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传统武术练习的热情,对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教学影响因素归纳如下:
1、学校的重视程度占到86.7%,目前传统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的运动不剧烈,有很好的锻炼身体的功效,开展较少;
2、传统武术的师资力量占77.8%,可见学校在武术师资力量方面的投资是有一定分量的,目的在于加强吸收优秀人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来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3、武术课程的管理体制占66.7%,武术课程的设置和计划从很大程度来说是直接影响武术选修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课程设置的合理,教学计划详细能使学生对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一门健身的技能。
4、校园传统武术文化氛围占58.9%,高校的师生不仅要学习传统武术技能也要学习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武术来自民间,文化气息浓厚,因此学习好传统文化是更好地理解传统武术的基础;
5、宣传力度占55.6%,传统武术优势体现需要全方位、各部门的协调统一。领导的重视、课程的设计、老师的教育、学生的交流、后勤部门的保障等;
6、场地设施建设占34.4%,场地的建设是影响传统武术运动发展的一部分,学校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运动条件,对一些建好的场地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定期及时的维护,雨后雪后应该及时的进行清理或打扫;
7、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占23.3%,传统武术的功力都是通过身体的一动一静展现出来,是后天的努力练习得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但是基本素质也有一些先天的成分。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过程,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意志力,因此需要坚持不不懈,否则已获得的基本功很容易丧失而前功尽弃。
四、结论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有武术专修和普修课程,每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师资力量、场馆设置、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位于河南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学校领导对于体育项目有足够的重视,而传统武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拥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再看该校的武术教学团队,老师的年龄趋于中等化,教授传统武术的较多,适合传统武术的校内传承;武术课程的设置与管理方面,专修武术的学生课程涉及的套路种类多,既有传统武术的学习也有竞技武术的演练,老师对他们的管理也相对严格一些。选修武术的学生课程设置以传统武术为主,偶尔有竞技武术的接触,老师对他们要求的标准适当宽松,但传统武术项目的可供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加强;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给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河南师范大学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间接地促进了该校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识,能够帮助这些学生练习传统武术,丰富他们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黄一帆.浅谈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4):105-106.
[2]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1):3-39.
[3]李颖侠,杜鹏英.高校在传统武术传承中的优势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4(11):22-23.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毽球项目发展状况
广东省是全国开展毽球项目最好的省份之一。首府广州被誉为“全国毽球之乡”,自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广州“毽王争霸赛”。中山市小榄镇的毽球健儿常常代表省、国家参赛,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以及世界冠军。深圳市的西乡中学、第二实验学校有专门的毽球队,毽球老师采用“体教结合”的教学理念,为高校输送了许多毽球特长生。虽然广东省部分地区毽球项目竿头直上,但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却望尘莫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重视不够、相应赛事少、缺乏理论知识。
1学校重视不足
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多高职院校受经济、场地、器材等条件的制约,学生体制健康提高缓慢,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毽球运动对场地、经济等条件限制较少,适合在学校开展。但很多学校对毽球运动重视不够,在2011年12月深圳市举办的全国毽球教练员培训中,广东省只有一所高职院校参加。在开设毽球选修课的高职院校里,一般只有一个学期,仅仅36学时。虽然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发组建了“毽球协会”,也只是师兄带师弟师妹,缺乏老师指导。
2相应赛事少
2007年毽球被列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但2011年8月的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中,高职院校(丙组)参赛项目中没有毽球,只有B组(体育专业)增设了毽球项目。从参赛规模上看,参加省级大学生运动会的高职院校比较多,若毽球进入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势必推动省内高职院校毽球运动的发展速度。虽然广东省高校杯毽球比赛和广东省大学生毽球锦标赛(设有大专组)允许高职院校排队参赛,但因为缺乏师资和高水平运动员,很多高职院校选择弃权。
3理论知识欠缺
众所周知: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随着毽球运动进入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踏上体育竞技的舞台后,对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其损伤机理、保健知识也大不相同。因为毽球运动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我们要吸取其它体育项目的精华并引入毽球项目中,健全毽球理论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一批对毽球技战术、竞赛规则、运动保健等有深刻研究的科研人员。
二、高职院校毽球运动推广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将毽球运动融入全民健身娱乐服务体系中,高职院校的毽球开展状况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广东省高职院校毽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抓普及、抓提高、重科学。
1抓普及———进学校、进基层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而言,应以学生为本,开设一些集娱乐、健身、竞技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使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现在体育课多以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为主,老师讲一个动作学生玩一节课,所以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况。有些体育老师只知单一传授运动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发展,把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变成自娱自乐的“放羊课”。这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也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体育课堂要改变单一运动项目向兴趣化、竞技化方向发展,选择一些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休闲体育项目。如:毽球、排舞、空竹、软式排球、健身气功、体育舞蹈等。针对毽球项目,一方面,可以适时开设选修课、必修课或者专业课,培养学生对毽球运动的兴趣,使毽球成为学生娱乐的一种健身活动,为以后从事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毽球师资建设,组织教师参加毽球培训,注重毽球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促进毽球技术的提高。201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1984年3月,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同志在“全国毽球邀请赛”接见各省市代表时指出:毽球项目如果搞起来,群众性不会亚于乒乓球。我们的体育事业不仅要着眼于奥运项目,还要挖掘民族体育项目,用现代体育的内容充实民族体育,用民族体育的精华丰富现代体育。因此,毽球运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堂内容,而且对全民健身和现代体育都是一个很好的填充项目。在高职院校可以先成立毽球协会,把喜爱毽球的学生集中起来,定时进行针对性的技术训练;其次,选几个班开设毽球选修课,逐渐提高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学会
2抓提高———以比赛促提高
虽然毽球已列入全国性的比赛,而且部分省市也组织了相关的比赛。但为何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呢?究其原因,针对高职院校的比赛较少,加上很多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相关老师缺乏学习的机会,师资薄弱;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水平进步缓慢,没有高水平运动员,也就不愿参赛,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首先要根据运动者的水平,参加适合自己水平赛事。由毽球协会定期组织校级毽球比赛。比赛形式可有多种类型:花毽可分为单人规定动作、单人自选动作、双人自选动作、集体自选动作;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踢的多即为胜。利用比赛的“东风”和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学校爱好者的毽球水平。体育老师把毽球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外时间进行练习,采用一(人)对二(人),或者二对三等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毽球水平。除此之外,可以与周围学校或者社会上毽球爱好者进行友谊比赛,提高学生的比赛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以后参加大型比赛奠定基础。
3重科学———培养技战术和科研人才
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与分析,不然就会越走越窄。毽球与武术、太极拳等传统项目相比,其传播范围还少一些,这就决定了毽球项目的独特性。针对毽球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我们要从以下三点入手:重视技术探索、战术分析、培养理论人员。
(1)培养技术人员
随着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毽球技术在比赛中与日俱进,出现了高点扫发球、倒勾攻球、踩踏攻球等技术。其中倒勾攻球又分为:正倒勾攻球、内倒勾攻球、外倒勾攻球、凌空倒勾攻球。对于花毽技术,出现了单脚双毽、双脚三毽、边跳绳边踢毽、丹阳朝凤“、明德串珠”(小腿围绕毽子转三周然后用脚接住)等动作,涌现出一些花毽高手,如北京陈靖(人称“翎格格”);天津的穆丹,在200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想挑战”节目中表演了“碗中踢毽”;“天津花毽四大名腿”:邱明宽、邱明德、齐贵明、魏玉平,其中邱明德享有“杂技毽将”之称。这都是毽球爱好者和从事者经过思索和努力在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虽然现在有的毽球动作普及范围不是很广,但在毽球技术的发展里程中,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拿大家熟悉的武术项目来说吧,出现了武术功夫扇、木兰扇、健身气功等,既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求,又为武术注入新的灵魂。针对网毽,我们可以借鉴武术或跆拳道的动作,在攻球时把毽球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比如跆拳道里有一个侧踢动作,最后用力时,右腿迅速伸膝、送髋,带动小腿快速向前蹬出,力达脚跟。如果把这个动作加上腾空,用在毽球技术上,是不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毽球工作者借助其他学科的资源,填充到毽球技术里面,提高毽球项目的实战性和经济性。
(2)重视战术分析
毽球战术在比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技术相差不多的时候,战术运动得当可以改变战局。毽球战术主要有两个方面:加强防守、抓住进攻。防守主要有拦网、踢防、触防、跑防四种。其中拦网最为关键,它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其成败关系到这一分的得失。所以,毽球的拦网技术和排球一样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和模拟比赛中,根据运动员的身高、弹跳、心理素质等,加强拦网技术的练习。在拦网的过程中要根据对方攻球的方向,随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同时没有拦网的运动员,做好拦网失败的准备,做好补防。进攻是毽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环节。它对运动员的柔韧、技术、心理、配合等要求很高,必须在规定的击球次数内把球高质量的踢到对方的场地。战术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多变的临场策略。它首先根据对方的实力、战术,结合自己运动员的技术、心理素质等来适当调整自己的战术安排。利用自己运动员的实力,采用战术安排,避免对方优势发挥,抑制对手得分,提高自己得分的措施。这需要教练员在比赛前,通过录像或者到现场多观看对方运动员的实力和常用战术安排,对自己的战术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无论比赛结果如何,多反思,多交流,总结每场比赛的得失,为以后比赛积累经验。
(3)培养理论人员
自毽球运动进入全民健身活动以后,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十二五”规划中还提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其实体育指导员就是全民健身最基层的老师,他们对技术的讲解,动作的示范,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爱好和兴趣。近几年,国家对许多体育项目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国家推广的健身气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针对毽球而言,中国毽球协会网上会公布相关培训或比赛通知,让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培训提高毽球教师的毽球技术,同时也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素材。随着毽球运动的普及和比赛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后续问题,如:运动损伤、饮食与营养、保健与康复等等,这些辅助方法的合理性会严重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这与我们的保健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息息相关。这些学科也为毽球项目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我们要在毽球技术提高的基础上,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毽球比赛提高很好的理论支持,要科学的进行毽球运动和毽球训练。这需要更多的不同学科的学者来关注毽球运动,从健身角度合理指导毽球运动向着科学方向发展。
三、总结
毽球运动是一项集娱乐、健身、竞技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项目。它在传统花毽趣味性、观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和竞技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心。广东省是我国毽球项目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广东省毽球队曾多次在全国大运会、全国农运会、全国锦标赛等国内综合性运动会上夺得毽球项目的冠军,有着一批高水平的毽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广东省高职院校是广东省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毽球运动的推广,不仅可以丰富本校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对广东省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体育锻炼成为了中老年人拥有健康生活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而 “绵缓运动”是集太极运动、健身气功与舞武运动三类项目为一体的一项综合运动,这些项目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运动形式柔和缓慢。绵缓运动的动作特征和强调身心合一的精神锻炼法极其适合中老人的身体需求,而其在调节身体机能,改善生理状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1. 绵缓运动概念的界定和内容
在世界东方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曾经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哲理深奥的文明之果,绵缓运动即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田麦久、徐伟军等人所着 《适度运动的一族---中华绵缓健身运动》一书中对 “绵缓运动”进行了界定: 中华绵缓运动作为健身体育运动的一个族类,其界定与体育运动时的负荷分级及在动作形成、运动速度等方面由其引发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依运动的负荷及对练习者机体影响的大小,将绵缓运动划分为了适度运动[1].田麦久等人也在 “中华绵缓健身运动导论”的文中将绵缓运动定义为以绵长柔缓为基本运动特征的较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是适度负荷运动之一族[2].
《中华绵缓健身运动导论》中提出广泛流行于中华大地的主要绵缓运动依其起源、形态及功理功法特点,可分别归属于太极运动、导引运动、和舞武运动 3 类[3].太极运动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积淀了中国拳术、传统医学、养生文化为底蕴,是一种动静组合,形神合练而一的健身项目[4]; 导引运动又称健身气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人为了延年益寿、休养生息而创,属于中华传统养生术; 舞武运动主要包括木兰拳、剑舞、矛舞、破阵乐舞等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和舞蹈紧密结合的一种健身运动。
2. 绵缓运动对中老年女性生理的影响
通过绵缓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身体素质和生理状态变化两个方面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可以真实地了解绵缓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的影响。下肢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柔韧能力的变化来反映身体素质的作用机制; 而生理状态方面的影响机制通过呼吸功能、体质情况、身体形态、睡眠质量和食欲情况的变化表现出来。
2. 1 绵缓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通过实地访谈以及查阅文献从绵缓运动的运动特点、运动技术要求以及动作的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绵缓运动的影响价值进行分析。
2. 1. 1 绵缓运动的动作很多都要求习练者下肢处于半蹲状态,无论是定式,还是动作过程,身体重心都处于较低位置,这样势必需要下肢肌肉在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之间转换,甚至很多情况下是静力性工作,如: 太极动作中的.左右分脚、金鸡独立、单鞭下势等动作; 健身气功中---五禽戏中的 “鸟飞”和易筋经中的 “九鬼拔马刀势”动作等;木兰拳以及木兰器械项目的练习有许多单腿支撑姿势以及半弓、马步的转换动作,因此下肢部位尤其膝关节部位的半蹲状态较多,久而久之大、小腿的肌肉力量会得到增强。
2. 1. 2 绵缓运动太极项目动作中要求身体重心低,双脚或单脚支撑整个身体重量,双手要根据动作要求不断改变距离及变化手性,身体也要根据动作套路不断改变身体姿势,这对身体平衡性的改善效果显着。而健身气功中的许多动作都需要在身体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要求肌肉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如八段锦中的 “左右开弓似射雕”还有五禽戏中的虎举、鹿抵、熊运、鸟飞等定式动作都是在身体的平衡基础上完成的,在习练绵缓运动木兰拳项目的过程中,身体的重心部位在腰部,强调以腰为轴完成各类动作,腰部的实际运动空间较固定,其运动幅度较小,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性,长时间锻炼对身体的平衡能力有促进作用。
2. 1. 3“节节贯串,劲走螺旋,周身一体” 是练习绵缓运动项目需要达到的境界,由此可以知道习练绵缓运动需要保持好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需要身体大小肌肉共同协作,这对中老年女性的协调能力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1. 4 通过实地观察中老年女性的绵缓运动舞武运动的锻炼过程,舞武项目既包含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象形,又加入了更有美学效果的舞蹈动作,需要中老年女性要有足够好的柔韧性,大起大落、舒展有力的动作需要在柔韧的基础上完成,因此如果长时间练习舞武运动项目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柔韧能力。
2. 2 绵缓运动对中老年女性生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2. 2. 1 绵缓运动太极项目的习练要求动作与呼吸相结合,锻炼时强调 “心平气和”、“呼吸顺其自然”,这对调节机体呼吸频率和改善呼吸供氧的作用显着; 绵缓运动健身气功项目注重行功招式、与呼吸的紧密配合,六字诀的 “嘘”字诀,通过口吐 “嘘”字和导引,能够达到外导内行,使吸入的在自然之清气布满胸腔,同时小腹内收,使丹田之气也上升到胸中,具有锻炼肺的呼吸功能,促进气血在肺内的充分融合与气体交换的作用。
2. 2. 2 绵缓运动太极项目中动作缓慢、动作幅度相对较少,给人的感觉就是强度小、消耗低,其实不然,完成一整套太极套路需要身体各个部位都处于工作状态,精神必须集中、专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消耗许多机体能量,中老年女性做完整套动作后往往身体就会发热、流汗、更有饥饿的现象。人们在进行舞武运动项目练习时,有些动作的幅度较大,甚至还需要手持器械,这对于身体的能量消耗会显着增加,通过增加食物补充、良好的睡眠保障,能够使身体得到更快的恢复,这可能就是其食欲增强的原因所在。
2. 2. 3 绵缓运动太极项目是一项具有心理营养剂作用的适当运动,能有效消除烦恼、紧张、不安等消极心理,减轻精神压力,从而改善了睡眠的质量; 健身气功的项目习练大都遵从动由 “意”起的规律,将意念融入到动作中,通过动作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其内在的神韵。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精神始终处于放松、主动的状态,长期锻炼可能会释放出内在压力,调节紧张的精神状态,伴随着精神和内心的放松自如,中老年女性的睡眠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长期习练舞武运动项目能改善中老年女性的神经调控能力、提高能量消耗水平、分散对一些生活琐事的过度关注,从而达到吃得好,睡得香的效果。
3. 小结
行功特点与运动特征差异不大的绵缓运动各类项目对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以及协调性的效果都很明显; 同时,由于都是强调身心合一、讲究呼吸配合的太极运动、健身气功和舞武运动都可以起到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 而舞武运动独特的美学特征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方面效果更加显着,这表明绵缓运动项目对中老年女性生理状态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徐伟军,胡晓飞,刘柏,梁承谋。 适度运动的一族---中华绵缓健身运动 [J]. 学术园地
[2] 田麦久,徐伟军,胡晓飞等。 中华绵缓健身运动导论 [J]. 体育科学,1998,18 ( 6) : 47 -63
[3] 田麦久,徐伟军,胡晓飞等。 中华绵缓健身运动导论 [J]. 体育科学,1998,18 ( 6) : 47 -63
[4] 王德喜,张风丽。 对太极运动本体的探究 [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12 ( 9) :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