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1049年~1100年),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秦观生于江西九江。这年他的祖父赴官南康,携带全家通往。父亲秦元化,母亲戚氏随同至九江生下秦观。在这个大家庭中,按伯叔家兄弟的长幼次序,秦观排行第七,后来人们称他为“秦七”。四年之后,祖父任官期满,不久全家搬回故乡高邮。六岁时,父亲送他到乡校私塾读书。不久,他的父亲从汴京游太学归来,十分称赞太学里的人才济济,特别钦佩海陵人王观的“高才力学”。幼小的秦七听说后心中非常羡慕,希望父亲多讲一点太学里的有趣故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有一次,秦七和弟弟围绕在父亲膝前说:”你下次赴京游太学,带我们兄弟两去好吗?”父亲连声回答说:“好,好。”这时脑际想起太学里王观还有一个弟弟叫王迪,虽不是同胞手足,但确是亲近的从弟。这对兄弟在太学里的才学出众,于是就讲了他们兄弟两在太学刻苦攻读、聪明好学的故事。秦七听了,晃着脑袋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当王观,弟弟就做王迪,你说好不好?”父亲看着这两个活泼、聪明的孩子,高兴的大声说:“好的,好的。你们长大了一定会像王观兄弟那样有出息的。说着,他稍加思索后有对秦七说:”你说的号,我想把你们的名字改一下,你就取名为观,叫秦观,你弟弟就叫秦迪。希望你们向王观兄弟学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秦七叫秦观了。在秦观幼小的心灵中,羡慕名家,以王观作楷模成为他读书向上的一股动力。秦观开始刻苦攻读《论语》《孟子》等古书,十岁以后文章写得很通顺,深受塾师的喜爱,父亲更加欢喜,视作秦家的一匹千里驹。乡亲们都说秦观是一位神童,将来会金榜题名,替秦家光宗耀祖的。
仁宗嘉佑八年,父亲病故,家庭生活受到一点影响,但十五岁的秦观还是安心读书,以不
青年时期的秦观已崭露才华,诗文、书法都得到当时名人的赏识。但他并不感到自满,还想得到跟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在高邮,秦观最敬佩的是孙觉,来往密切,受益甚多,给他的影响较大。熙宁七年,已经回到家乡的秦观听说当代文宗苏轼将从杭州通判移守密州,要路过扬州。他早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只恨自己无缘拜见,觉得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秦观想请孙觉为他引荐,但转念一想,孙觉此时不再扬州,又无人可代。这是秦观感到苦恼,怎么办呢?秦观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估计苏轼到达扬州后,必定回到欧阳修所修建的平山堂去游览,因为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于是他就模仿苏轼的笔调写了几首诗,又仿照苏轼的书法特点,预先题写在平山堂寺院的壁上,以引起苏轼的注目。苏轼到达扬州后,果然前往平山堂。他漫步在寺院内随意观望,忽然看到寺壁上的几首诗,仔细辨认,很像自己的笔迹,不禁大吃一惊。一时困惑不已。后来苏轼去拜见友人孙觉,在闲聊中说出此事。孙觉听了,只是微笑不语。他大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这年秦观二十九岁,恰逢第二年秋试,他打算赴京应考。元丰元年,秦观在赴京途中特地去徐州拜访苏轼。秦观与苏轼在彭城相会,格外兴奋,而苏轼对这位后起之秀,不但热情款待,而且十分关心爱护,规劝他读书”应举”以养亲。这次相会畅叙增进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对秦观以后的成长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临别时苏轼以诗相赠,秦观也作诗告别,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敬佩与感激之情。他知道苏轼字子
元丰二年春天,秦观准备去会稽探望祖父和正在会稽通判任上的叔父,恰巧这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潮州。秦观到会稽不久后,一起意料不到的官场风波发生了。因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坐“乌台诗案”,被弹劾逮捕。秦观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惊骇,一时忧心如焚,急急忙忙渡过钱塘江赶到潮州来探问实情。当时苏轼的一些亲友因怕受株连而不敢往来,有的甚至把苏轼的信件和诗文都烧掉了。秦观不仅前来探问情由,愿助一臂之力,而且后来还写书托苏轼的胞弟苏辙转达,以表示慰问,充分体现出他不愧是苏轼的“患难之交”。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1085年登第,结束了举子的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
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人士章
秦观的词名胜过诗名。他的词属于婉约一类,写得最好的是寄慨身世和歌唱爱情两类。秦观在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技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20、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_C_
A、山东菜系 B、四川菜系 C、赣菜系 D、湘菜系
21、人的器官中的肾脏是构成人体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列四种中药里对肾脏有好处的是(C )
A.人参 B.陈皮 C.桑椹 D.陈皮
22、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23.“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2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25.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26.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2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8 B 10 C 12 D 14
28、“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9.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30.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31、长城的长度为_A_
A、6300公里 B、6000公里 C、6800公里 D、5500公里
32、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33、戏剧中的"戏胆"是指: A
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 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 C、演员的精彩表演
34.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35.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36.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7.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38.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 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40、“文武二圣”指的是_D_
A、孔子 曹操 B、老子 关羽 C、孔子 刘备 D、孔子 关羽
41、“小李杜”指_C_
A、李白 杜甫 B、李白 杜牧
C、李商隐 杜牧 D、李商隐 杜甫
42.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43、下列不属于中医的“五术”的是??D
A、山 B、医 C、命 D、坤
44、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B
A、100 B、110 C、128 D、138
45、三冥节指的是_B_
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 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 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
46. 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C
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②领导运动
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47、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
4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49.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50.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二、填空题
1、「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孟母最后搬到哪一个地方旁边 答:学校
2、「环肥燕瘦」中的「燕」是指谁 答:赵飞燕
3、韦小宝是哪一部金庸武侠小说作品中的人物 答:鹿鼎记
4、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 金牛道 )。
5、被称为国家经典的儒家著作是( 《论语》 )。
6、相传“推敲”一词出自唐代诗人( 贾岛)的诗作。
7、( 造纸术 )( 印刷术 )( 指南针 )( 火药 )并称我过古代四大发明。
8、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 )。
9、《诗经》分为( 风 )( 雅 )( 颂 )三大类共305篇。
10、诗文中的四君子是哪四种植物 答:梅,兰,竹,菊
11、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2、周敦颐最爱什麼花 答:莲花
13、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该成语是蚍蜉撼树
14、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 净 )
15、「人间四月天」这出电视剧描写的男主角是哪一位诗人 答:徐志摩
16、二八佳人是几岁的女孩 答:16岁
17、我国最早的药典学著作是( 《新修本草》 )
18、通称“四书”的是((<>) ( <> )( <> )( <> ) )。
19、我国著名的 三大石窟是指位于甘肃的( 莫高窟 ),位于山西的( 云冈石窟 ),位于河南的( 龙门石窟 )。
20、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1、“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请默写出一首有关方面的古诗词(包括题目、作者)
答:指松、竹、梅。
2、七大艺术是指什么啊?
绘画、音乐、文学、雕塑、戏剧、建筑、电影。
3、五彩是指:
青、黄、赤、白、黑
4、元代四大戏剧是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5、中国的十二生肖是指: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6、十三经分别是指?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7.“竹林七贤”和“扬州八怪”分别指?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8、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9、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屯溪绿茶,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滇红茶
10、京剧四大名旦:
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1、我国汉字的六书是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3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
A、吴 B、贾 C、王 D、史
16、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8、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 )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俯书院 D、岳麓书院
19、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 )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20、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 )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21、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 )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2、“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 )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3、“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24、王勃是哪个时代的诗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
A、初唐 病死 B、初唐 溺死 C、盛唐 溺死 D、盛唐 病死
25、陶渊明的故乡在今( )
A、九江县 B、星子县 C、九江市 D、南昌市
26、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7、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 )
A、100 B、110 C、128 D、138
28、下列不属于中医的“五术”的是?( )
A、山 B、医 C、命 D、坤
29、“小李杜”指( )
A、李白 杜甫 B、李白 杜牧
C、李商隐 杜牧 D、李商隐 杜甫
30、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 )
A、 108 B、120 C、140 D、160
二、填空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2、“七月七日长生殿”的下句是( )。
3、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 )。
4、我国创作妇女诗最多的诗人是( )
5、四击:指武术中的踢、( )、摔、拿。
6、秦灭六国后全面推行( )
7、( ),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 )一书。
9、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 )文,也叫钟鼎文。
10、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 )
11、“民为贵,社稷为重,( ) ”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12、汉武帝时设立了一种专门的乐舞机构( ),负责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13、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后世也称他为( )
14、为人传诵的《陋室铭》一文是( )朝文人留禹锡所作。
15、北魏时期,( )撰写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专著。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
1、世界四大古都是指?(4分)
2、我国古代的历法有那些?(6分)
3 、中国十大名茶是?(10分)
4、中国十大名曲是?(10分)
四、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D C C B A 6—10 B A D A C 11—15 D D C A A 16—20 C B A B B 21—25 C A A C A 26—30 B B D C A
二、填空题
1、张相 2、夜半无人私语时 3、金牛道 4、李白 5、打 6、郡县制 7、江天一色无纤尘 8、《诗经》 9、金 10、《礼记》 11、君为轻 12、乐府 13、王右军 14、唐 15、郦道元
三、简答题
1、西安、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
2、皇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
3、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屯溪绿茶,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滇红茶。
4、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
夕阳萧鼓,渔谯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四、论述题
答:佛经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2分)。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掐十分迅速;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信众快速增长(2分)。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学为主(2分)。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它冲击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发了新的生活信念和生存方式,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2分)。
它在两末时期,对学术建设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故从一定的程度上深化了中国固有的 文化(2分)。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1
以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几个学期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活动的开展并科学运作,不仅拓宽了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课程资源,更给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最佳契机。此次活动,本人与学生共同参与,熟读精思,感悟颇深,真乃受益非浅。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用传统文化精华组合的精神盛宴。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就要养成勤奋,朴实,爱劳动的好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良好习俗的形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不贪意外之财,不谋意外之想”这是告诉我们,做人从要保持艰苦朴素、淡泊明利、廉洁处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质,“父母训,要牢记”这是在向我们阐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更提醒我们从小养成做谦虚、诚实之人的习惯,经典精华,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宜未雨而绸缪,无临渴而掘井”提醒我们做事应有充分准备,亦不打无准备之仗,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经典诵读,不仅有其独特的精神魄力,更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知识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表层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作为教师,不仅拓展了课程思维领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而学生在从科学的记忆规律中体验了传统习俗中所倡导的“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了也会吟”的勤奋学习之妙诀。
如果说,全课程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之中的一棵长青之树,那么,经典诵读则是这棵长青之树所结的金色硕果,愿这累累硕果为教育这块希望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辉煌与绚烂。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2
这一个寒假中,我阅读了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愚公移山等1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使我读后受益无穷、难以忘怀。书本十分全面,介绍了立志、做人等各个方面,使我们得到了全面发展,并陶冶了我们的高尚情操。
10篇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愚公移山》这一章节了,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愚公为了没有山岗阻隔,于是日夜搬山。文章中愚公坚定不移的精神,令我深怀敬佩之情。愚公与家人之间的合作也十分默契,难怪人们说:“团结就是力量。”最终,在天神的帮助下,愚公移动了大山,从此,再也没有山岗阻挡他们了,这个故事正是因为有着深刻的道理,如今才会鲜为人知,成为家喻户晓谈论的话题,愚公这个名字才会流传至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这一本书内容齐全,故事生动有趣,其中且又不失哲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并且告诉了我们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这一道理,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祖国,祖国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与理解,我认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对我们十分有益,适合我们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3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了解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事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
其中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深的见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这居然去您给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年级来说吧!在这个100多人的大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学习天才罗晓辉,跳舞能手王心怡,唱歌能手王芸,小书法家肖元??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习的道理啊!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道,我们有时候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他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4
每每翻开我那饱经风霜的《经典诵读》,总能让我从中领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导师,为我开辟一条条人生道路。
那么多的
那是一次打扫除之前,我坐在位置上写作业。看见我同学季海鹏走了进来,就跟他开了个玩笑。谁知他还当真了,重重地扇了我一巴掌。我笑着说:“还当真了,别瞎想啊!”说着我就轻轻还了他一下。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他怒发冲冠地走过来,对我的桌子一阵乱踢猛打,又对我的凳子一阵狂轰烂炸。边踢嘴里还嘀咕着:“打架啊,很能打是吧,哥奉陪!”
我愣是给震住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一时间边上围了好多同学,还都在煽风点火:“懦夫,懦夫!”他也在骂我:“懦夫!”顿时我变得热血沸腾,攥紧了拳头,就差就动手了。但刹时间我脑中飘过这样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忍住了,就当他们是要看热闹的。
“叮铃铃”上课了,大家都迅速地回到座位,季海鹏也怏怏地回去上课了。课间做作业时,他做错题,偏没带橡皮,他到处借却没借到。最后他红着脸走到我桌前说:“对不起啊。”我边递了块橡皮给他边笑着说:“没事啦,我们本来就是朋友啊。”我还俏皮地说了句:“上帝赐与人的美丽和财富是均等的,早晚会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经典诵读》上哲理名言真是让我受益非浅啊。那天如果不是我懂得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后果就无法想象了。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5
当我捧着散发着墨香的《中华经典诵读》时,我在内心热切地呼喊:“让我们充实的度过每一天吧,我永远不会让你孤独。”
新学期的《中华经典诵读》里增添了许多文言文,它让我们能高质量地与人交流,能高品质地与人交往。让我们更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了解,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名篇和
《中华经典诵读》的选材非常好,注重了三大点:一是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二是这些诗文表现了
《中华经典诵读》里有许多诗文都让我铭记在心,这些诗有写清风明月、大好河山的,有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还有抒发爱国情怀的……每一首都那么令人心动,让人陶醉,每一篇都那么妙趣横生、意味深长。比喻:读了《孟子尽兴》节选之四,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井也。”它告诉我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要放弃。又如《论语卫灵公篇》节选之三,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短短片语就告诫我们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事不冷静,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有了错而不改必将酿成大错。
《中华经典诵读》短小精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丰富的知识和内涵。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迈步前行。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6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7
最近忙于应付研二的学业,都没什么空微信读书了。这两周的一篇作业,写成了文学方向,就贴上来做读书笔记吧。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劝学篇》,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的赵国人 。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荀卿”。《荀子》是他的代表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学习”的意思,这是一篇集中论述“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章,都比较地艰涩难读,或是大段说理,或是正襟危坐,难以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但是《劝学》篇,融说理于“缓行游荡”之间,给你描绘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觉在翻阅风景的时候,就顺便把道理给听进去了。与此同时,在下笔之时,完全看得出“浓墨重彩”的写作功力,文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开篇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上来就跟你们讲清楚,我今天是来讲大道理的。只是,这道理怎么讲?真是一门艺术了。
擅用实景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草看着更蓝啊,冰是水凝结的,可它显然比水更冷啊。再加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要多不断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身,那么他就能明事理且没有什么过错了。这个道理其实挺浅显的,就是说要借助外界养分,滋养自身,任何人只要通过发愤学习,都是能进步的。
因为作者多用日常的事物来做比,读者在脑海中就会首先构建起这些事物的模样或场景,从感性认识递进到理性认识,快速融入,难怪说这样讲理是“先声夺人”了。并且,大道理只讲了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马上180度大掉头,跟你讲一些好玩的、易懂的东西,强力吸引你往下读。
这些浅白、通俗的实物实景比喻,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又比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无需翻译,也能即刻明白,说得很对呀!所以,由此得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是说君子天生就有用的,是善于借助外力,外力是什么?外力怎么得到?就要不断得学习。
正反对比递进
在文章前四段的正面循循善诱后,作者开始讲“蒙鸠和射干、蓬草和白沙、兰槐”的故事了,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要说明的是它们长错了地方或找错了环境,告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后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段使用了强烈的正反对比的举例,都引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说不刻苦钻研,不会有显著成绩,不埋头苦干,不会有巨大成就。
大量运用排比
文章之所以读来无刻板之感,反而觉得活泼,除了众多的比喻、类比,创作形式上非常多得采用了变化多样的短句排比,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开头抓人眼球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文中的排比句不胜枚举,又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等等,寓说理于实景,文学色彩强烈,“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不难看到,较为连续、整齐排比句式,同时较为多变,读来因此感觉新鲜、生动。
从理论到实践
文章的前半部门,说“学不可以已”,论说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重要了,该怎么学呢?从“学恶乎始?恶乎终?”开始,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于学习的途径,“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从诵读《诗》、《书》等经典书籍开始,到读《礼记》结束,这样的意义在于,从做书生开始,一直到成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一段短短几句话,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之感,不仅饱读诗书,并且能高度集纳概括,向人进行推荐,名师水准的体现。
关于学习的方法,“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要浮躁,不要啰嗦。“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要亲近良师;“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学习还要崇尚礼仪,“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君子要“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不要浮躁,不要怠慢,不要盲目,谨慎对待每一位前来求教的人。
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学习要专心致志,学得全面彻底。
“在作品集中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一般大都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来论述,这是《劝学》非常突出的创作特点。”
荀子讲的“大道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结构严谨、质朴,却又不是华丽,一个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其实,这就像现在一样,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同样是学知识、听理论,但如果老师自身水准高超,并且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枯燥,没有学腐气,自然是会大受欢迎的。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8
这一天,我在家里诵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这本书。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第一文摘:经典诵读读书笔记)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我平时也没有礼貌,大人们总是教育我,可我,总是不听他们的话,有时还会和他们吵架,我太任性了,爸爸和妈妈是为我好,我却不好好听他们的话,不好好学习,还和他们吵架,太不应该了!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爸爸和妈妈,之所以会啰嗦,是因为他们关心我,我还这样,真是太不因该了,以后我一定会听他们的话,再也不和他们吵架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知道了学习要勤学多思。我也要学习不懂就问的精神,学习生活中,我有不懂的题目我不问,不懂就不懂了,随他去,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了,我怕问老师和同学,怕麻烦,怕动脑,。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一直这样,日积月累,不懂的题更多了,直接导致我成绩下滑严重,到最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一定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子曰:古之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告诉我说到就要做到,这是一个人的信用。我有时,会不诚实,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骗人或做出一些不诚实的事来获取个人的利益,看了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过失感到十分的后悔莫及,我不该做那种事情。
《中华经典诵读》历经千百年让人百读不厌,我将把这本书当成我的一位老师,因为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9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下至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文字记载的就长达近五千年。在这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一代一代的艰辛奋斗,不断创造,征服自然,建设社会文明,至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使得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文明古国。
钻木取火、结绳记事、酒池肉林、丧家之犬、南门立木、卧薪尝胆、焚书坑儒、三顾茅庐、闻鸡起舞,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牵引出了一系列的风云人物,如商纣王、孔子、商鞅、勾践、秦始皇、项羽、诸葛亮、杨贵妃、忽必烈、海瑞、文天祥、和坤等等。他们虽然早已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风尘中,却个个性格鲜明,读其故事如见其人。而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这些人早已有了一种历史标签的味道,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了一个人格典型,在每个时代,都有千千万万现实中的人与之对应。
人物勾连历史,从三皇五帝时代,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辉煌灿烂,而其中的故事纷繁精彩,每次读之,总会给人振聋发聩的启示。这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文学化的语言一一展现,读之,既能了解中华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享受文学的熏陶,汲取历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