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句=单句短句=复句合集86句

时间: 2022-11-23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长句=单句短句=复句合集86句

长短句的互换是句式变换的一种, 从高考命题看,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考得较少,但是,其他省份考卷中将其作为重点考查题型,且是学生常出错的一类题型,因而在复习中我也将长短句的变换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长短句的变换往往直接地涉及到学生对基本句式的掌握,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是难以熟练、准确地解题的。各种解题技巧的训练,如果不建立在学生扎实的语法基本功的基础上,只能是空中楼阁,再怎么强化,不过是隔靴搔痒,功效甚微。因此,我在复习中首先进行语法的复习,进行各种单项的`练习,如句子结构分析、单句复句变换等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历年的高考题进行讲解和模拟训练,最后再进行短句与长句变换的练习。尽管做了大量的复习工作,但是,在练习中学生经常把句子改得奇形怪状,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除了表达能力的不足外,主要与他们对句式变换的目的和要求不了解,只是为了变换而变换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针对此类题型,一方面指导学生变换句子时,一定要细心地去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不可闭着眼睛瞎改一气。另一方面,依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当然不能只靠这类题目来完成,它应该是集合阅读、写作的一项综合性的、长期性的任务,但至少可以从学生解题的习惯入手,逐步纠正学生“拿题就写,写了就扔”的坏习惯。平时应该在正面讲解的同时,经常拿些学生自己的答句,作比较,找差距,教会学生在“思维先行”的前提下答题,以提高复习的实效。

一、关键词语突破法。即分析句子中重要词语(关键词)的含义。一般来说,命题者出题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而认真研读这些语句,这些句子中都有凸显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整个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只要把句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分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句所蕴含的深意。只要抓住句中的“真的猛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些关键词,理解它们的意思,“真的猛士”指那些为革命不惜牺牲的真正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残酷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黑暗现实。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基本也就明晰了,即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哀痛,他们为了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理解以上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只要先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突破,然后从整体上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得出了考查所要给出的答案。

二、感情色彩剖析法。即分析句子和句中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此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爱憎、好恶等等。如: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的含义。我们只要扣住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就能准确理解这句话就是在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准确把握句中关键词的感情色彩,是正确分析句子含义的前提。否则,就会犯“是非不分”“南辕北辙”的错误。

三、 修辞手法还原法。即分析还原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弄清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含义之所在。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等。如: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个句子。我们只要对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进行还原,弄清楚“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是由大量木材烘烤转化而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又如何能轻易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是持否定态度的。这里采用“木材形成煤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惨烈的流血斗争只能换来社会的一点点进步”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悟。

四、结合语境分析法。即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内容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结合全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句子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对揭示全文主旨的作用。如:如何理解杨绛《老王》文末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所饱含的丰富的意蕴?首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具有收束全篇、卒章显志的作用。这句话既交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本文的“文眼”。“幸运者”是杨绛的自称;“不幸者”指“老王”;“愧怍”是惭愧的意思。作者回想起来为什么感到惭愧?可谓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在和老王相识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理解老王和尊重老王,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似乎只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与老王对作者付出的爱,是不能等同的,是不平等的,所以,作者为此深深感受到“愧怍”。

五、句子结构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抓住主干去除其枝叶,让句子的主要意思凸显出来。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理解上面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可以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限制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再来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六、所处位置定位法。即通过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或者顺藤摸瓜,或者追根溯源挖掘出句子所饱含的丰富意蕴。有时候,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还常常需要根据这个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推断。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是全段或全篇的统领句,那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句意时,则要从后面的语段中进行内容层次的梳理;如果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前后过渡的语句,则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出现在文末或者段末则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谈谈“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句话的理解(余秋雨《都江堰》)。由于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所以除了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解释外,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对其结构作用进行说明:开篇点题,领起下文 。

以上六种方法,只是笔者突破“理解体会重要语句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所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六种方法,是彼此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针对具体的问题,常常又是多种方法交错使用,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对待,融会贯通方为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