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谁可使者短句集锦100条

时间: 2022-11-25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王曰谁可使者短句集锦100条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四、宾语前置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

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

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所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②徐本素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以此取祸。

——《明史》

【注】①番禺故号烦剧:番禺从前以事物多而杂乱闻名。

②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令率不能堪      堪:胜任

B、同械其魁通衢      械:用刑具绑缚

C、其兄弟因怙势为奸     怙:依靠、依仗

D、后使者甫到      甫:刚刚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数以威福撼同     ③条其事奏之

②辄巧诋以罪     ④帝不知其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数鞭辱县中佐吏

②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④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⑤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⑥笞竟始遣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同作番禺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使当地百姓能够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权贵朱亮祖接受土豪贿赂,摆下酒宴向道同说情,被道同严辞拒绝。道同也因此遭到朱亮祖的报复。

C、道同虽然只是个小官吏,却敢上书谈论大臣不守法纪的事。因此,皇帝看过道同的奏本后,认为道同为人正直。但是最终,道同还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被错杀了。

D、道同在世时是有求必应,因此,百姓纷纷传说道同为神灵。道同死后,百姓纷纷悼念痛惜他,甚至有的百姓将道同的牌位立在家中,以寄托哀思。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 闻 古 之 君 人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 君 遣 之 三 月 得 千 里 马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 君 大 怒 曰 所 求 者 生 马 安 事 死 马 而 捐 五 百 金 涓 人 对 曰 死 马 且 买 之 五 百 金 况 生 马 乎 天 下 必 以 王 能 市 马 马 今 至 矣 于 是 不 能 期 年 千 里 之 马 至 者 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战国策·燕策》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参考答案:

1、A(A项中,“堪”应解释为“承受、忍受”)

2、A(①、②中的“以”都解释为“用”;③中的“其”解释为“他的”,④中的“其”解释为“其中的”。)

3、D

4、C(C项错在,富民罗氏并非娶了朱亮祖的女儿,而是送一美女给朱亮祖。)

5、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6、燕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但)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有为了匹死马而白白费掉五百金的?’这个近侍对君王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买活马呢?全天下的人一定都认为您想买千里马,千里马如今就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现在如果(您真的)想要招纳人才,就请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您)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道同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为孝敬而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而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才稍微过上安定的生活。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操纵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贵物品,他们稍不如意,就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道同用刑具铐住他们中领头的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示众),各个恶霸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与他)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能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一天,亮祖打破了脚镣和手铐把那个领头的恶霸放走了,他还借口别的事情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送美女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作坏事。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还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不重礼节情况的奏章就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缘由,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虽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情,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达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头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道同严厉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改动)

1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治:建造

B.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 擢:提拔

C.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爱:受宠

D.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 执:执行

1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 B.吾以忠死,宜矣

于是乃相与谋门廷车骑以千数

C.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D.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

责斯与子由谋反状李斯喟然而叹曰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李斯为求功名西入秦川,上逐客书而被秦王重任。在秦始皇统一帝国的过程中,李斯运筹帷幄,居功至伟。

B 李斯任丞相,权重天下。听说其子李由告假归家,百官纷纷前来拜望,致使李斯门前车水马龙,盛况空前。

C 始皇在出行途中驾崩,李斯与赵高合谋,藏匿了给扶苏的书信和符玺,并且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D 李斯虽有开国之功,但是施行严法酷刑,合谋赵高,篡逆王位,因此被判腰斩。司马迁认为这是罪有应得。

16.请解释选文划线句子中,李斯“叹息”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3.D 执,押解;

14.A A乃,于是就;B前一个是“因为、由于”的意思,后一个是“用”;C前一个动词,参与;后一个介词,和、同;D前一个表并列,后一个表修饰;

15.D,因果关系错误,李斯被判腰斩,是因为赵高欲除掉李斯。

16.请解释李斯几次“叹息”的原因。(6分)

(1)李斯意识到自己已到达人生富贵荣华的极点,担心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李斯被迫和赵高同谋,因此感慨遭逢乱世,不能以死尽忠,不知命运的走向;

(3)李斯因被诬谋反而被判腰斩,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为秦国效力,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位高权重。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不致力于政治清明来弥补皇帝的过失,却依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也是下下策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冤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