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短句聚集90条

时间: 2022-11-27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短句聚集90条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

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和乐的歌唱文体,因此一首词从音律上讲,具有自己的曲调,即词调。一种词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这个专用的名称叫“词牌”。[江城子]就是词牌。一般来说词的内容5词牌没有直接关系。词除了表明词牌以外,有时作者还要加上一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密州出猎》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如果把题目写得长一点,就成了词前的小序,叫作“词序”。词有“序”是从苏拭开始的。词如果按字数来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江城子]全篇70个字,属于中调(在 100字以内)。词若分段,又可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双调”分成上下两阙。“阙”,音乐中止的意思。“两阙”,指音乐演奏两遍。所以双调的词就是两段歌词。“阙”,有时又叫“片”。“双调”是词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江城子]词牌在唐代是单调,35个字,到宋代以后演变为双调。

词和诗显著不同点,是它的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词又“长短句”。[江城子]的句式:3、5、7言的均有。词和诗一样必须押韵,其韵脚是有固定位置的,不能随便改变。用韵有疏、有密,大致短调的词比较密。上阙、下阙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韵。押韵又有押平、仄韵之分。[江城子]这首词一般押平声韵,但后世也有押仄声韵的。除押韵外,词中每个句子,每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规定,那一个字用平声,那一个字用仄声,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在苏轼词集《东坡乐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个题目。这首词的词是《密州出猎》。

“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宋神宗熙宁7年(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相当于汉唐时太守)。到熙宁10年(1076)离开,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时间。这几年正值密州连年饥荒,久旱不雨。熙宁8年苏轼到密州的第2年的冬天,密州灾情十分严重。苏轼除组织百姓救灾以外,曾到城南二十多里的常山祭天求雨。据说山上有一座神祠,百姓到这里求雨,往往有求必应。这座山常常有德于百姓,所以就称它为“常山”。这次苏轼到常山求雨之事,他曾写过几篇诗文来记载,一是《密州祭常山文》另有两首诗《祭常山回小猎》《和枚之曹会猎铁沟》,据这两首小诗提示,我们知道苏轼在祭常山的归途中和另外一位姓枚的官吏,曾在一个叫“铁沟”的地方打过猎。据查在常山东南有一个蜿蜒15里的冈峦叫黄毛冈,附近有一溪水叫“铁沟”,这次打猎当是《密州出猎》所记之事。

苏轼是一位具有政治热情,有报国壮志的文学家,从年轻时起,就以才华横溢的才气,勃勃雄心,关心朝政,渴望对国、对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北宋是个内忧外患惨重的朝代,除国内政局动荡外,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方辽国、西北西夏常犯宋之边境,使北宋统治集团常常惶惶不可终日。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的北宋统治者只是消极防御,甚至妥协苟安,致使外族入侵更加猖狂,养虎成患,丧权辱国。在宋神宗一朝,每年要捐赠给西夏大量绢、银、茶叶等财物。就在苏轼写这首词的前几个月,还发生了七百里土地与辽的事件。苏轼面对此情此景,清醒的认识到,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他主张积极备战,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并且提出一系列对敌斗争策略。但因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得罪了宋神宗,最后只好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他先作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知州。这对于有志的苏轼来说,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苏轼虽贬官在外,但他的政治热情并没削减,他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形势的危机,固守边防的重要,时刻萦绕于他心中,只要一有机会就喷发出来。熙宁8年冬天在常山会猎,正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苏轼擎

这首[江城子]名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之志,抒发了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愿望。

他在《祭常山会小猎》诗中说:“青盖前头点皂旗,黄毛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乘兔苍

先看上阕:写知州率领人马行猎平冈。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因为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是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偶然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诸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作者所处身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那不满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之情之烈。

下面我们看这“老夫”的“少年狂”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黄、苍”都是色彩。“苍”,青黑色。这里以色彩代替事物。这是古代诗词常见的借代用法。用“黄”代黄狗,用 “苍”代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头上戴着锦缎帽,身上披着貂鼠裘,这是苏轼的随从人马,也就是“千骑”的打扮。据说汉代羽林军才有这样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千骑”,可见出狩猎队伍阵容之整齐、气

以上四句,写犬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前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写足了出猎的声势、气氛。“为报”句是写密州百姓。“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意思,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太守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百姓的盛情。“亲射虎,看孙郎”,这是倒装句,可理解为“看孙郎,亲射虎”。“孙郎”,即三国时吴主孙权,他在古人眼里是个年轻有为,功业成就的`有名人物。孙权射虎的历史事实,见于《三国志·吴书》的孙权传记。据说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在去吴的路上,所骑的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射虎,虎后退,被其随从捕获。这里用孙权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的精神状态。

以上牵黄擎苍,千骑围猎,百姓随观,还要仿效孙权亲射猛虎,都是“老夫”“少年狂”在行为上的狂放表现。

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从明用来理解,则认为这里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不得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却已年老力衰了。如从暗用来理解,则这里是用了汉代云中郡太守魏尚的典故。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所谓明用、暗用之分,因而对这两句的解释有两种看法:从明用来理解:认为这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得不到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已年老力衰了。从暗用来理解:认为这是用了汉代云中郎魏尚的典故。汉文帝(刘恒)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颇有战功。但他仅仅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杀敌人数,而被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但从这首诗写作地点时间看,熙宁8年7月,苏轼写该词的前几个月,宋朝曾割地700里给辽国。辽在宋的北方,密州又与辽国相比邻。这件事肯定给苏轼很大的刺激。因此这里的“西北”就不仅仅指西夏,而可兼西夏和辽两个国家。“天狼”,是天狼星,古人以这个星主侵掠,喻贪残。屈原《九歌》中《东君》诗中有“举长矢兮射天狼”(我高举着长箭射击天狼)句,这就是“射天狼”的出处。

这三句中,由“挽”到“望”到“射”,是三个联贯而下的动作,构成一个雕塑感很强的特写镜头,作者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现作者的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这几句所表现出的狂放思想,胸胆开张,

读这首词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一、作者在词里致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是该词的最显著特点。众所周知,词从晚唐到宋初这个阶段,内容大多是吟唱艳情、离愁、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里的中心人物就是作者自己。上阙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总括了自我形象所独具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感情,又蕴涵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所以这句成为全词的总领。下面用叙述的笔法写

下阙是借题发挥,借出猎事件来抒壮烈情怀。“胸胆尚开张”,这句引出下面锋芒毕露的议论。由上阙出猎的场面和高昂的斗志,生发出感想,来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立功边庭的豪情壮志。虽然是议论但并不抽象,它是作者胸意的直接吐露,具有作者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样,这首词自我形象的塑造就从上阙对外在形象的刻画,而转至下阙对内心情志的抒发。作者那样倔犟的刚毅性格,开朗乐观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杀敌报国的豪情,无不包含在“

二、这首[江城子]是苏轼词中第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苏轼在《与鲜于子骏简》中曾形容过他豪放词的风格,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品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信中所言“小词”,即此词。“柳七郎”,柳永。苏轼在这里把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来作为对立面,说自己的词自是一家。柳永以前的词,往往供浅斟低唱之需,是绮罗香泽之态,风格是婉约、缠绵的。这首 [江城子]却是格调昂扬,音节铿锵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作者自己所说的“颇壮观也”一句,正是我们要对该词所作的简洁而

构成该词豪放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取决于这首词所表现的题材。该词所表现的再不是那种酒边樽前,男欢女爱的生活场景和绮

2、这种风格的形成,还取决于该词是以叙述和议论米来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古人云,作词的材料不过是情景两端,注重写客观之景的词人,往往是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一般都是将景物作为抒情的衬托。但苏轼这首词却不然。上阙是叙述,描写了一个出猎的场面;下阙则是议论吐露胸

三、这首词体例驰骋挺拔,语言平易浅显,不雕绘,不著色,不单纯追求文字的华丽和工巧。像“左牵黄,右擎苍。”写的多么自然,一个“卷”字又是多么有力。“

四、典故运用贴切、自然。这首词共用了三个典故,前两个用了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典故和汉文帝时魏尚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是用历史人物自比。孙权射虎的典故,说明自己年富力强,壮志犹存;而赦免魏尚的典故,又说明他自己盼望朝廷能加以录用,在反侵略的战争里为国立功。这两个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熟典,而不是僻典,并不晦涩难懂,自然贴切,切合其事,有助于突出作者的自我形象。“西北望,射天狼。”用了屈原《九歌.东君》中的“举长矢兮射天狼”一句,作者用此来表明自己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该典故用在此与出猎的场景相吻合,与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也相合。我们读起来简直看不出是在用典,用典如同口出,不露痕迹。这种符合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用典,决不是那种堆砌用典、卖弄学问的作者所可以比拟的。

在这首词之后,苏轼还写了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这些词使苏轼成了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我国词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看这“老夫”的“少年狂”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黄、苍”都是色彩。“苍”,青黑色。这里以色彩代替事物。这是古代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头上戴着锦缎帽,身上披着貂鼠裘,这是苏轼的随从人马,也就是“千骑”的打扮。据说汉代羽林军才有这样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千骑”,可见出狩猎队伍阵容之整齐、气

以上四句,写犬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前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写足了出猎的声势、气氛。“为报”句是写密州百姓。“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意思,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太守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百姓的盛情。“亲射虎,看孙郎”,这是倒装句,可理解为“看孙郎,亲射虎”。“孙郎”,即三国时吴主孙权,他在古人眼里是个年轻有为,功业成就的有名人物。孙权射虎的历史事实,见于《三国志·吴书》的孙权传记。据说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在去吴的路上,所骑的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射虎,虎后退,被其随从捕获。这里用孙权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的精神状态。

以上牵黄擎苍,千骑围猎,百姓随观,还要仿效孙权亲射猛虎,都是“老夫”“少年狂”在行为上的狂放表现。

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从明用来理解,则认为这里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不得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却已年老力衰了。如从暗用来理解,则这里是用了汉代云中郡太守魏尚的典故。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所谓明用、暗用之分,因而对这两句的解释有两种看法:从明用来理解:认为这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得不到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已年老力衰了。从暗用来理解:认为这是用了汉代云中郎魏尚的典故。汉文帝(刘恒)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颇有战功。但他仅仅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杀敌人数,而被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中考预测】

1.本词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答: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答:'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7.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阕重在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答: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为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