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长春市70周年的短句精练90句

时间: 2022-12-04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夸长春市70周年的短句精练90句

一、名字倒写的骨灰盒

东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有一个极其痛苦的记忆,那就是封建社会末期开始的沦陷。尤以一声雷鸣般的铁路上的爆炸声为重。

“9.18”是这块土地上人们不能忘记的一组数字。作为一个长春人,我深知本地人对这组数字独特意义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困苦年代的人们。

我的童年岁月里父亲曾经唱过两段歌词。歌中就唱到“九一八、九一八”,还有“我的家就在松花江上”。两句词是一首歌里的。

那时候不是太明白歌中的意思,但隐隐约约地明白松花江上的人们遭遇了侵略与压迫,而我们就住在松花江上。我的老家是紧临着松花江的,距离也就是四五里地的路程,隔着江还有我们的亲戚。

童年并没有从歌曲中领悟到歌词的沉重。毕竟松花江养育并陶冶着两岸的人们,那里水美鱼儿肥。童年只看到了松花江的好玩,从没想过一幅美景身后还有什么故事。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渐渐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会思考,加上老人们还在述说着那些发生过的事情,于是我开始知道这里曾经被践踏、曾经被摧残。那是和侵略与战争扯不断关联的。

我的外祖父的父亲曾因为给日本侵略者出劳工而死在铁路旁。据说他当时还好好的,仅仅是犯了胃病,而且已经完成了劳工任务等待还乡。外祖父的父亲拖着病了的身体刚刚登上回乡的火车,却不幸被一个日本兵拦了下来。那名日本名用枪挑着将他扔进了火车站旁的狗圈里。

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一个病人扔到日本人部队的狗圈里想不死都不可能。于是外祖父在家里接到了一封电报,赶到劳工工地地参加了日本人虚情假意为劳工们举行的群体性追悼会。并领取了他父亲的骨灰盒和一百多块钱。只是那钱实在不值一条人命的,那骨灰盒上的名字也倒立着。祖父的一家人一直都在疑惑,日本人为什么把死了的劳工的骨灰盒倒着写人名呢?这个事情直到祖父去世多年也没有弄明白。

没人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人要把死去的劳工的名字倒写在骨灰盒上。他们只知道给日本人出劳工只有两种人能够回家,一种是活下来的,另一种就是死了的。而且活着的人还必须保证精神头十足。这个保证的前提仅仅是吃那能够维持活下来的一碗饭。给日本人出劳工吃饭也是定量的,每顿只给一碗。外祖父的父亲就是因为冬天里少吃了那一碗饭犯了胃病,结果失去了回家的机会。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死人也未必能够真的回乡。外祖父一家人带着疑惑安葬了那个名字倒着写的骨灰盒。之后又猜测日本人面对那么多死人又怎么知道被狗圈里的狗撕咬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是谁呢?那些劳工也不都是互相认识的。这个谜最终被一个四处游走的算命先生揭开了谜底。他说火化应该是真的,骨灰也应该是真的,但那到底是谁的骨灰就难说了。日本人雇劳工干活都不让歇着,还有时间找人给你挨个确认死者的尸骨和姓名?有那善意就不会搞侵略、也不会把病人扔狗圈里活活咬死!

算命先生撇着嘴笑了一下,他说工地上每天死么多劳工,火化都是一起进行的。祖父一家人什么都明白了,最终又不忍地把他带回来的骨灰盒从祖坟里挖了出来。

外祖父家的故事是我对东北沦陷的最初印象

二、愚蠢的末代皇帝

我终于从乡下来到了长春这座年月并不久远的城市。

高中老师说长春这座城市在详实的文字记载中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仅仅二百年的.时间却有着一段令人悲怆的故事。这似乎和每个人的感受相同。

没有人不知道细菌战,没有人不痛恨世界大战。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切就在自己的身旁呢?在我如梦初醒的时候才明白过来,原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区的荒地上还有日本人研究使用细菌战的生化部队遗址,文化广场竟是日本人试图占领中华大地正式建都的地方。

原来当年的

日本侵略者的用心只在一切利于侵占和控制的目的。这让

日本人当年已经以文化广场为坐标沿着新民大街做好了他们在侵略地建都的规划,设计了各个中央级部门所需的建筑,就是新民大街两旁那些遗留的旧址。好在八年抗战让中华大地上响起了胜利的欢呼。一切丑陋与愚昧随即结束。今天老人们在太阳下还在回味和感慨,叙说当年。多数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已经老去,遭受过侵害的也所剩无几。但他们的儿女还记得那些感慨万千的故事。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似乎曾有过日本人要租用开发长春某处街道地皮的传闻。传闻在老百姓的耳朵里直接转到嘴巴里变成了愤怒和抗议。在人民心里他们的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日本”两个字也显得十分敏感。他们可不像末代皇帝那样傻,再大的承诺也不能用自己的家园去做交换。

三、城市心声

不要以为中国的战争题材电影没有人看,这不过是新青年们尚未成熟的意识。在他们成长起来面对真实性审美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战争片是那么吸引人。曾有一段时间我也是不看战争片的,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那里面的男人有男人味道,那里面的女人也更像真实又理想化的女人。尤其是那战斗的情节。要知道,那可是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过的故事。

故事,在这座城市里显得那么沉甸。不知道日本生化部队在这里“生化”了多少人、变异了多少人、毁灭了多少人——

不要以为一座城市的沦陷就没有灯火辉煌。当年在长春这座城市最繁华的重庆路西端还有一处歌舞厅的,就是卓展百货那个位置。外面生灵涂炭死气沉沉,那里却是风花雪月夜夜笙歌。据说那是日本军官们风流快活的场所。试想,那里又有多少中国女人被残害糟蹋呢?难怪老人们看着抗日战争的镜头嘴巴里总是发出恨恨的声响。他们最讨厌看到的是侵略军得意的嘴脸,最喜欢的听到的是“又打死一个鬼子”。

每一年的9月18日对东北人民来说算是一个悼念日的。长春的城市上空也会在那天的9点18分响起防空警报。人们会在那一刻肃穆地听,然后互相说道被侵略的那些故事和感受。他们忘不掉沦陷的记忆,那些悲痛的历史早已经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

在长春,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那是关于9月18日防空警报的。说是一个人在9月18日那天的9点钟就惦记着听防空警报,结果一忙活就到了9点半。然后那个人生气了,说“怎么没听到防空警报?这里怎么他妈的没响啊!”于是旁人就笑,因为大伙都听到了。只是那个地方偏僻,距离使得警报声弱了许多,加上那个人还有手里的工作要做,所以他没注意到。这种事情在我身上也有发生,只是我比他文明一些,我当时说的是“打市长公开电话,投诉!”当然,最终我也没有投诉的,因为旁边的人都听到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投诉说防空警报的声音太小,这大概也是一个合理的要求。

据说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9.18”对东北人来说是个敏感的符号,人们希望听到记忆的声音。听到的不仅仅是记忆和故事,也不仅仅是沉重和肃穆,更是始于心中的振作和新人们发自内心的“崛起”。

1、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2、提琴虽老,仍可奏出好曲子。

3、乌球子树老来红,荷叶老来结莲蓬。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

5、老将出马,一个顶两;听了老人言,不会受颠连。

6、树老半心空,人老事事通。

7、每个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堕落,抱怨下一代的无礼和傲慢。

8、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9、听了老人言,不会作大难;不听老人言,到老不周全。

10、过的'桥也比你走的路长,吃的盐也比你吃的米多。

11、甘蔗老来甜,辣椒老来红。

12、人老无能,神老无灵。

13、年高可以带来智慧与经历。

14、姜是老的辣。

15、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16、发白如雪,那是岁月沧桑撒下的鲜花,弯躯如弓,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手如槁木,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睛若黄珠,那是上苍赐予五彩缤纷的颜色。

17、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18、三斤子姜不如一斤老姜。

19、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20、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21、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22、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23、老年有这么多缺陷和愚蠢,又这么容易受人耻笑。一个老人能够得到的最好收获不过是家人的仁慈和爱,统领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

24、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2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6、老马识途,人老识理。

27、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

28、为人年老没心机,为笋年老没人吃,熬糖老了第一苦,残花莫望春风时。

29、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0、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31、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于他依旧年轻。

32、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33、当我们变老时,我们同时变得更愚蠢和聪明。

34、残灯犹未灭,将尽列扬辉。

35、冷铁难打,老竹难弯。

36、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心。

37、不要担心老起来,到你中止老起来的时候,你就死了。

38、生姜还是老的辣。

39、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魂的羞耻。

40、不怕人老,单怕心老。

41、壮心未与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赞美星星的句子关于赞美父亲的句子赞美艺术的句子

42、那雪花是岁月沧桑为您洒下的鲜花

43、老当益壮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44、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晋·李密)

4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支龙孙绕凤池。

46、狮子老了狼也讥(阿拉伯)

47、要将白发换红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48、为人年老没心机,为笋年老没人吃,熬糖老了第一苦,残花莫望春风时〈广西情歌〉

49、生姜还是老的辣。

50、人老无能,神老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