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君仁则臣直短句整理76条

时间: 2022-12-05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臣闻君仁则臣直短句整理76条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①。四方贤士多归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 ①式:通“轼”。古代车厢前扶手的横木。在这里的意思是低头抚轼,表示敬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过:经过

B.文侯怒,任座趋出趋:驱赶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进:举荐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比:并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文侯问于群臣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 ③“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④钟声不比乎?左高。 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 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派遣乐羊讨伐中山国,却将其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据此对魏文侯“仁君”之说提出质疑。

B.在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并得到了文侯的认可,文侯据此选定了李克为国相。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指责李克,在李克解释原因后,翟璜承认自己错了,愿意做他的弟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3分)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4分)

参考答案:

1:B 趋:快步走

2:C :(C项 “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以”分别为介词“把” /连词,表修饰 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对”/介词,“比”;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3:B :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 ④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 ⑤是子方对子击诘问的回答

4:C

5:(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耿直(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正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向、是以、句意各1分)

(2)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卑”“尊”等形容词作名词、“阙”、“当”、全句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 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驾将适野 (前往)

B.知文侯以讲于己也 (知道,明白 )

C.乃往,身自罢之 ( 罢免 )

D.文侯怒,任座趋出 ( 快走 )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B.克之,以封其子击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文侯应之亦然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每小题3分)

①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 上文《魏文侯轶事》)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参考答案

6. C , 7.C , 8.D

9.(6分,每题3分)

①刚才(先前)任座的言辞正直(直率),我因此才知道这一点(我因此才知道) 。(关键词:向、直、是以,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②皇宫中和朝廷里,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扬善惩恶),标准不应该不同(标准不应该有差异)。(关键词:俱、臧否 、宜,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文侯应之亦然 (2)皆朝于魏 (3)克之,以封其子击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1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韩 借 师 于 魏 以 伐 赵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

13.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请概括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这样(2)拜见、朝拜。(3)战胜、攻破(4)通“返”,返回

11.(2分)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12.(3分)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13.(3分)(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参考译文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文言文翻译1:魏文侯轶事

原文: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翻译: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文言文翻译2:魏文侯期猎

原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

翻译:

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回头看手下侍臣说:“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遵守约定吗?”于是他就出去了。魏文侯亲自去管理山林的人那里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注释:

1、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2、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3、期:约定

4、焉:何,哪里。

5、罢:通“疲”,文中指停止

6、雨:下雨 名词作动词用

7、之:到,往

8、是日:这天

9、谏:规劝、劝谏。

10、虽:即使

11、岂:难道

12、乃:于是,就

13、身自罢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魏文侯文言文翻译3:魏文侯问李克

【原文】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翻译】

魏文侯问李克:“怎样治理国家呢? ” 李克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按劳分配,论功行赏),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 文侯问:“我赏罚都得当,但是国人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 ” 李克回答到:“国家有不劳而获的蛀虫! 我认为: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祖辈因为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他的后辈没有功勋还能(继承)他们的待遇,出门就乘车马、穿着华美的衣衫,算得上荣华富贵;在家则沉迷鼓乐歌舞的享受,正因为这些无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乱了地方上的法规(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因此(有必要)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这就是消灭蛀虫。”

【拓展延伸】

魏文侯的故事1

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有一个梦想,就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对孔老夫子来说,《韶》、《舞》就是最高雅不过的上等音乐,应该提倡。对于当时涌现出来的一些新生事物,比如说郑国和卫国的音乐,老夫子就很讨厌,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意思是郑国的音乐格调低俗、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心灵。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么高的觉悟。那个时代,郑乐极为流行,秉承孔子遗志的门徒们只好四处奔走,苦口婆心试图去说服列国诸侯要反三俗。

有一天,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去见魏国的魏文侯,谈到这个问题。魏文侯老老实实承认:“我穿得整整齐齐去听古乐,老打瞌睡;听新的流行音乐时候,却乐此不疲。”子夏没办法,义正词严地给魏文侯分析,说古乐多么健康,多么高尚;那些郑、卫之声多么低俗,多么浅薄,多么缺乏内涵。

大家都知道,理论分析是一回事,爱听不爱听是另外一回事。结果子夏讲了一大套,魏文侯还是客客气气,昏昏欲睡,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魏文侯的'故事2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眼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他。”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自己去。”那个自告奋勇的人眨着眼睛仿佛没听懂。魏文侯接着说:“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魏文侯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到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了。

魏文侯的故事3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它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天时而言,当时的秦国还在沉睡,齐国国君大权旁落,楚国内乱不止,魏国四周无强敌。就地利而言,魏国横跨黄河南北,主要领地包括今天之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河北和陕西的部分地区,都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和”因素,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两代国君,在开国之后数十年,积极有为,励精图治,使魏国成为强盛一时的大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人和”的问题。

先说外部的“人和”,主要表现在外交政策上。魏文侯致力于三晋结盟,营造和平的环境。韩国曾前来借师伐赵,赵国也曾想借师伐韩,魏文侯采取和事佬的态度。“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开始韩、赵两国都不满于魏国。后来,他们知道魏文侯是想二家和平友好,于是“皆朝于魏”。魏国促成了三晋的结盟,自己成为盟主,“诸侯莫能与之争”。

在内部的“人和”上,首先是通过改革化解矛盾。魏文侯魏斯(前472―前396)是魏国的第一位封君,在公元前403年正式被周天子批准为诸侯之前,就执掌了魏氏的政柄达42年(魏文侯于前445年即位)。魏文侯执政的最大特点是用改革促发展,同时用人不拘一格,治国强调儒法并用,善于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战国时期的改革始自三晋,而三晋之中,魏文侯首用李克(一般认为李克即李悝)变法。李克(前455―前395)的思想务实,总体上属于儒法兼修的杂家范畴。他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实行“尽地力之教”,就是国家鼓励垦田、激励农耕。他颁布的《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要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权和财产权。《法经》曾被商鞅带到秦国,是商鞅改革的起点。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津津乐道李克的一则轶事。有一天,魏文侯向李克请教国相的人选:“先生总是告诉寡人,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魏成与翟璜这两位大臣,先生看哪一位更合适担任国相呢?”李克没有说具体人选,只谈了谈自己对识人的看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也就是说,要细致地观察他的行为:居常看他亲近谁,富贵看他结交谁,显赫看他保荐谁,困顿时看他何事不为,贫穷时看他何利不取。李克接着说,凭这五条您就足以确定国相任选了,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呢?魏文侯听后大喜,说先生回去吧,我知道选谁做国相了。李克的这一套识人术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乏类似表述,后代也流衍甚广,其核心思想一是行胜于言,二是人以群分。

李克刚出门,就碰到了翟璜。翟璜笑眯眯地问,听说今天国君就选相一事征求您的意见,结果是谁啊?李克说,我猜测国君会选择魏成。翟璜唰地变了脸,愤愤不平地说: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

魏成、翟璜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魏成把自己的绝大部分俸禄都用来搜罗人才,他向国君推荐了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三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儒门高手。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论语》的编纂就出自子夏及其门人之手。子夏在魏国讲学授业,创立了“西河学派”,其中不乏经世英才。李克崇尚法治,兼习儒术,大约就受到子夏等人的影响。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曾被统治者真正奉行过。有之,则从魏文侯始。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经艺,向隐居不仕的段干木请教治国之道,聘著名儒商子贡(即孔子的爱徒端木赐)的入室弟子田子方为客卿,引起了当时各国诸侯的震动,“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司马迁《史记魏世家》记载说,秦人曾欲伐魏,有人就提醒他:“魏君礼敬贤人,仁爱国人,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翟璜也向国君推荐了许多优秀干才。比如,西河郡守名将吴起,治理邺地的能臣西门豹,攻下中山国的大将乐羊,包括担任中山守将的李克,乃至太子的师傅屈侯鲋等。这些人都是杰出的文臣武将,各有所长。于是,我们就发现,魏文侯治国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有道德上的优势――儒家自律比较严,同时还有战略上的开阔视野,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是帝王之师,“坐而论道者也”。而李克、吴起、西门豹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责,是“分而任事者也”。根据李克的说法,魏成推荐的人,国君以之为师;你翟璜推荐的人,国君以之为臣。你识人的眼界,还是比魏成差一截。翟璜认同了李克的说法,为先前的失态向李克道歉。

治国理政,需要各种人才。“五常异禀,百行殊轨,能有兼偏,智有短长。”(《人物志》)李克认为国君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干才,更需要能够助其提升境界和格局的指导者。下面两则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吃饭。魏文侯突然说:钟声不对称啊,左边的声音好像略高。田子方只是笑笑,没有吱声。魏文侯迷惑地问:你笑什么?难道不是这样吗?田子方说:“臣听说,为君者致力于辨官,不着意辨音。如今主公着意辨音,臣担心会忽略对官员的识辨啊。”田子方的意思是说,为君之道,无非用人任事,国君关注的重点当在用人当否,不宜对臣下的具体工作作即兴式的品头论足。田子方不愧是儒商子贡的高足啊,深谙领导艺术。

还有一次,魏文侯的嗣子魏击(约前432―前396)路遇田子方,下车伏谒施礼,田子方却没有还礼。魏击很不高兴,冲着田子方大声嚷道:“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是富贵者值得高傲呢,还是贫贱者值得高傲呢?田子方平静地回应道,当然是贫贱者可以,富贵者不能。诸侯傲慢失其国,大夫傲慢失其家(封邑)。失去国家和封邑了,要想重新获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贫贱之人,言不听,计不从,拔腿就走,到哪里去不是贫贱呢?魏击,后来的魏武侯,犹如被当头棒喝,赶紧向田子方谢罪。

田子方教导魏击的道理发人深省。有担当、有事业、对未来有期待的领袖人物,应该比他人更自律更克己。司马光《稽古录》卷十六《历年图序》,相当于《资治通鉴》的一个大纲。他在文中论及五种不同的人君:创业之君、守成之君、陵夷(出现危机谓之陵夷)之君、中兴之君、乱亡之君。这些人君的差别不全是因为才能有高下,更取决于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司马光认为,同样是中等才能,能够自我约束,即可守住家业不坠,是为守成之君;倘若不能自修,就会出现衰败的危机,是为陵夷之君。领导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说话,处事,为人,要比一般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管理更宏大的事业。

总之,魏文侯的治国,不仅有成就,而且有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明君治国的一个标准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