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长短句精彩诗词赏析合计66条

时间: 2022-12-06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稼轩长短句精彩诗词赏析合计66条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不仅是词人,还是一个爱国的将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和诬陷。

其实除了主和派的排斥,也包括辛弃疾自身的经济问题。淳熙八年,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又一次被劾罢官,于是不得已在上饶闲居达20年之久。《破阵子》是辛弃疾寄给好朋友陈亮的一首词。辛、陈二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词中回顾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起义军抗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雄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对不能收复中原的悲愤心情,是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把灯头挑亮一些,把宝剑拔出来看看,看剑的目的,希望剑能发挥抗敌、杀敌报国的这种作用,可是剑徒然生锈,没有施展用武的机会。

“梦回吹角连营。”

“梦回”不是梦中回到,虽然单独在这个句子里也能说通,但是辛弃疾的词里用到“梦回”的地方很多,应该是梦醒。一梦醒来,到处听到吹角连营的号角之声,辛弃疾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战场上。正因为杀敌报国心切,所以连梦寐中都想着杀敌报国,想着回到战场上去。

下面就是写对当年战争生活的回忆。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是一种牛,用今天的话可能就是一种菜牛,有的牛是专门养了吃肉的,也有一些是老牛,到最后跑不动了干不了什么事了,就只能杀了吃肉。“分麾下炙”就是把牛肉分给部下。

“五十弦翻塞外声”,写战场上的那种音乐,写将领秋天点兵,击鼓、弹奏这种军政之乐。辛弃疾是带过兵的,而且他后来做的官职当中,有不少是跟军队有关的。他多次担任过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和福建安抚使,“安抚使”是军政长官,既管政也管军队,所以带兵,特别是他在担任湖南安抚使的时候,还训练过飞虎军。因而这一段写战场生活,既有早年的经历,也有后来操练军事的回忆。但是这一切,当他在闲居带湖当农民的时候,都只能作为美好往事了。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的卢”是刘备的马,应当是一匹很好的马,但是也有人说,这个马对主人是有害的。有一次刘备从酒席上逃出来,后面敌人的追兵追来,前面要过一个小溪叫檀溪,这个马到了溪边好像有点过不去。刘备就对马说,人家都说你要妨主,今天果真到这个檀溪你过不去。认知这马突然一跃就跃过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跃檀溪”。

“弓如霹雳”像雷鸣似的,写出这种战争的场合,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和箭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以色彩鲜明的语言,写出那种战场的生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作者一生的理想,即杀敌报国,为祖国统一天下,然后赢得自己在后代很好的名声。唐宋时期很多文人都有这种年轻的时候建功立业,晚年归隐田园的理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句子很好解释,但是却使得这首词在结构程式上,成为了所有古往今来的词当中最特色的一首词。原因是什么呢?本来词分上下两片,五代、宋代的小令词,多半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有一个层次感,上下两片自然分为两段。但这首词不是,前后十句,前面九句都是忆旧,回忆战场的生活,回忆过去那个叱咤风云的'岁月,但是到最后,“可怜白发生”,一下子跌落到现实、跌落到眼前、跌落到现在,自己老了却一事无成。

词这样来安排结构,是辛弃疾词的一个独创的特点。前面写得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抱负,但是最后却要跌落到可悲的现实。不但这些抱负不能实现,现在自己当着一个农民,正像后面一首词当中要讲的:“忍(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农村里度过自己这二十多年最好的岁月。“可怜白发生!” 一下子从理想的高峰跌入到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绪。这五个字一方面表现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能成为一种追忆,另一方面也说自己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本身也是壮语,只是它由雄壮变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在布局上非常有特色。

顾随《稼轩词说》:“一首词,前后片共是十句。前九句,真是海上蜃楼突起,若者为城郭,若者为楼阁,若者为塔寺,为庐屋,使见者目不暇接。待到‘可怜白发生’,又如大风陡起,巨浪掀天,向之所谓城郭、楼阁、塔寺、庐屋也者,俱归于幻灭,无影无踪,此又何等腕力?谓之为率,又不可也。复次,稼轩自题是‘壮词’,而词中也是金戈铁马,大戟长枪,像煞是豪放,但结尾一句,却说:‘可怜白发生’。夫此白发之生,是在事之了却、名之赢得之前乎?还是在之后乎?这又是千古人生的悲剧。所以一部《稼轩长短句》,无论说是看花饮酒,或临水登山,无论是慷慨悲歌,还是委婉细腻,也总笼罩在这悲哀的阴影之中。”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这首词开头有一段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淳熙己亥”是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指自湖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他先是担任湖北转运副使。“转运使”是管财政的官员,负责征收钱粮,并且解运到京师。辛弃疾担任这种柴米油盐的官职心情并不好。当时辛弃疾已南归不少年了,从北方来到南方,总以为自己的抗敌报国的理想能够实现,但是却发现,自己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而且湖北离抗金前线还稍微近一点,往湖南一调就隔得更远。“同官王正之”,王正之叫王正己,以字行,浙江四明人。时任湖北转运判官,年纪比辛弃疾大22岁。王正之在小山亭,就是鄂州东漕衙门的乖崖堂,设宴来欢送辛弃疾。

这个时候是淳熙六年的春三月。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春怨,表现了一个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自己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的心情。词的上片是伤春,痛风雨之无情;下片咏怀,哀时局之可悯,虽曰“闲愁”,而寄托遥深。

上片写惜春、留春、怨春的复杂情感,写怜惜春天逝去,而徒然希望留住春天的心情。词从映入眼帘的景物写起,由“落红”、“芳草”、“飞絮”等构成一幅暮春的图画。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首先是惜春。这首词用了三个字的领字“更能消”。“几番风雨”,几度风雨之后,春天就送走了。因为爱惜春天,甚至害怕春天到得太早,怕花开得太早,更何况眼前已经是落红满地的情况,“落红无数”。表面上,这是由春天而发,实际上是对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南宋的政治形势是一个形象化的写照。同时也寄寓着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希望能留住春天,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但是还想强行挽留住。表面上是写的“惜春、留春”,实际上作者是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那种大好局面能够被留住。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前面是惜春、留春,这里是怨春,怨春天不回答,算来只有屋边的蜘蛛网,整天牵住纷飞的柳絮。柳絮是春天的尾巴,春末的时候柳絮飘飞,柳絮飞完了之后,春天也就结束了。“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想勉强留下一点春天的痕迹。春色难留,势在必然,然而怨恨又有何用,还不如“画檐蛛网”,还能留住一点飞絮。

上片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的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飞絮”作结,写出了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词的下片借陈阿娇的闺怨故事,写自己心中的郁闷无处倾诉。以娥眉遭妒表现作者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对当时一些投降派和权奸当道的痛心。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长门赋”这里涉及到一段汉武帝的典故。传说汉武帝失宠的皇后陈阿娇,用千两黄金请司马相如写了一个《长门赋》,使汉武帝回心转意。《长门赋》今天果真能见到,但是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假托的,因为有这么一个故事,所以说历史上司马相如曾经写过《长门赋》,但今天的《长门赋》似乎并不是司马相如写的。

“脉脉此情谁诉”,古人在诗词中经常用夫妇的关系表示君臣的关系。自称是女子,那么被称为丈夫的那个人就是君主,把君臣关系比成夫妇关系。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这里,作者一反常态,很愤激地呵斥出,“君莫舞”,对那些打击自己的人呵斥道,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他因为是以宫中女子的身份这样说,你看不到杨玉环、赵飞燕那样的人,如今也都化为尘土了吗?她们不都是曾经得意过一时吗?

“闲愁最苦”,这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人们到了老了,经常会有人重复这一句话。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斜阳在烟柳断肠处,用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有点日薄西山的气象,借暮春的晚景,暗示南宋的没落的命运,寄托了对国事的无限哀伤。也没有写得太决绝,因为这个时候他毕竟还在官场上,他对自己的前途尽管有满腹的牢骚,但同时也有满腹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一次次地变为失望,但毕竟跟他后来闲居带湖和铅山二十年的那种经历还是不一样的。

这首词通篇设喻,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政治理想和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恰到好处。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借闺怨来反映政治斗争。整首词写得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这首词:“词意殊怨,而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谭评词辨》也说:“权奇倜傥,纯用太白乐府的诗法。‘见说道’是开,‘君不见’是合。”

辛弃疾的诗词注释和赏析【1】

《鹧鸪天 送人》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 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 ,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 ,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 ”,就只取“离”字义 ,“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 、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 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 ”,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 奸贪凶暴 ”、“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 、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同此悲愤;白居易《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辛弃疾:《丑奴儿》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丑奴儿》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辛弃疾的诗句: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

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⑧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

注释:

① 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苏味道《观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 星如雨:指漫天的焰火。

③ 宝马雕车:形容马车之华贵。

④ 凤箫:相传箫史善吹箫,能吹箫引凤,故名。

⑤ 玉壶:白玉作的灯。

⑥ 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

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⑧ 蓦然:忽然。

⑨ 阑珊:零落、冷清。

赏析:

炎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人怀抱。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辛弃疾介绍【2】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下面是对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有美人兮》

年代:宋 作者: 辛弃疾

有美人兮,玉佩琼踞,吾梦见之。问斜阳犹照,渔樵故里,长桥谁记,今故期思。物化苍茫,神游仿佛,春与猿吟秋鹤飞。还惊笑,向晴波忽见,千丈虹霓。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待空山自荐,寒泉秋菊,中流却送,桂棹兰旗。万事长嗟,百年双

作品赏析

原序:期思旧呼奇狮,或云棋师,皆非也。余考之荀卿书云: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期思属弋阳郡。此地旧属弋阳县。虽古之弋阳期思,见之图记者不同,然有弋阳则有期思也。桥坏复成,父老请余赋,作《沁园春》以证之。

【注释】

①此当为闲居带湖之作。明是题桥考古,实为怀古抒怀。以前辈乡贤孙叔敖三相三罢事,自写落职心境。上片写梦见“美人”及长桥之今昔,饱含沧海桑田之叹。下片梦后,想象长桥复成后之悠闲情趣。“万事”以下,怀古伤今,与“美人”同归,凭栏清愁,正一篇主旨所在。

②期思:在江西铅山县,即日后稼轩瓢泉新居之所在地。

③荀卿:即荀况,荀子,战国时赵人,著名学者,主性恶说。

④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史记·循吏传》备颂其政绩,并谓其三相三罢,三相不喜,三罢不悔。《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鄙人:边鄙之人。

⑤“有美人”三句:梦见朝夕思慕之“美人”。《诗经·邶风·简兮》:“彼美人兮。”《诗经·郑风·有女》:“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论语·述而》:“吾不复梦见周公。”美人:借指孙叔敖。琼琚:华美之佩玉。

⑥“物化”三句:神游桥畔,觉有沧海桑田之变,美人无踪,惟猿吟鹤飞而已。物化:变幻,变化。猿吟鹤飞:韩愈《罗池庙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与:语助词,无义。

⑦“还惊笑”三句:谓“桥环复成”,一似长虹卧波。千丈虹霓:喻长桥。

⑧“待空山”两句:谓青山有情,献泉菊悦人。苏轼《书林逋诗后》:“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荐:呈献。

⑨“中流”两句:谓我自悠然泛舟中流。桂棹兰旗:指船。《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

⑩“万事”三句:古来万事堪叹,而今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