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描写秋天的诗句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语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白话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 ) 投箸( ) 突兀( ) 大庇( )
岑参( ) 狐袭( ) 布衾( ) 己亥(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 _______________
②问君何能尔 _______________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______________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 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
3、.默写。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
C.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B.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D.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
A.闲来垂钓碧溪上。 B.将登太行雪满山。
C.心远地自偏。 D.中军置酒饮归客。
9、下面对句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其中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言外之意是劳碌奔波于官场的过客,也应该远离世俗,寻找自己美好的归宿)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
10、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二、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描写句:
2、从诗中找出叙事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叙事句:
3、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抒情句:
4、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二)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
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①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生岁直子 () 室无完器 ()
假五六猫 () 购僮罗捕之 ()
6、用“/ ”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8、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a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
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14.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30.《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1.zūn zhù wù bì c?n shēn qiú qīn hài
2.①构筑房舍 ②这样 ③渡 ④渐近 ⑤沙漠 ⑥花
3.①悠然见南山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愁云惨淡万里凝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4、C 5、B 6、D 7、C 8、A 9、D 10、C
二、(一)1、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
2、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
3、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 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4、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二)1、①铁甲编成的战衣 ②织锦的被子
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3、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4、送别
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
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6.孤独(凄凉、失意等)
17.哪一句都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和借代 B.比喻和拟人 C.象征和拟人 D.象征和夸张
3.《前赤壁赋》继承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 )
A.铺张扬厉 B.夸饰渲染 C.主客问答 D.骈俪对偶
4.老子的主张是( )
A.为国以礼 B.以民为本 C.学而优则仕 D.无为而治
5.《礼记》一书主要反映了哪家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6.使《再别康桥》诗意含蓄蕴藉的主要原因是( )
A.情景交融的意象美 B.章节整齐的建筑美
C.韵律和谐的音乐美 D.婉转优雅的语言美
7.下列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白居易 B.刘禹锡 C.范仲淹 D.曾巩
8.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 )
A.情节 B.时代背景 C.事件 D.细节
9.《兵车行》是一首( )
A. 抒情诗 B.送别诗 C.叙事诗 D.讽喻诗
10.《陈情表》一文中属于用典的是( )
A.死当结草 B.乌鸟反哺 C.舅夺母志 D.慈父见背
11.《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所说的“守一城,悍天下”的城是指( )
A.洛阳 B.长安 C.睢阳 D.汴州
12.《答李翊书》一文中的“气”指的是( )
A.文章的语言 B.文章的结构 C.文章的内在气势 D.文章的形式
1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
A.《阿Q正传》 B.《孔乙己》 C.《狂人
14.在《垓下之围》中,“虞兮虞兮”的悲歌是下面哪一个场景的典型情节(
A.自刎乌江 B.决战楚汉 C.东城快战 D.霸王别姬
15.下面不属于小说的特点的是( )
A.生动的人物形象 B.体现矛盾冲突
C.完整的故事情节 D.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16.唐宋八大家中,以写山水游记而著称的作家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17.《短歌行》的主旨是( )
A.抒写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慨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喟叹功业难成,借酒浇愁 D.渴望贤才汇集,建立功业
18.王维《山居秋暝》中,流露出隐居山中之意的诗句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关山月》是一首( )
A.爱情诗 B.离别诗 C.田园诗 D.爱国诗 )
20.《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的象征意义是( )
A.历史的祖国艰难地负重缓行 B.历史祖国的美好希望一再失落
C.新时期祖国像旭日喷薄而起 D.新时期年轻人献身祖国的热忱
2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抒情方法是( )
A.借举止抒情 B.借象征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22.《风波》中描写七斤:“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细节描写 D.心理描写
23.作品具有浓厚的北京味的现代作家是( )
A.沈从文 B.老舍 C.朱自清 D.冰心
24.下列作家不属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是( )
A.契诃夫 B.屠格涅夫 C.欧·亨利 D.莫泊桑
25.下面不是《激流三部曲》的`是( )
A.《家》 B.《春》 C.《秋》 D.《雨》
二、填空题
2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选自__________。
27.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_______。
28._________________,三十从军今白发。
2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
30.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出自南朝陈徐陵编写的__________。
31.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
3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运用了吕尚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
34.遗民忍死望恢复,_________________。
3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36.无乃尔是过与?
37.有志乎古者希矣。
3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0.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41.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4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43.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44.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4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题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7.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48.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
49.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50.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五、理解与分析
51.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请回答: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场面。
(2)这里表现出当时项羽怎样的心境?
(3)这里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4)写出其中包含的两个成语。
52.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请回答:
(1)这段文字驳斥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2)在驳论中作者又揭露了什么问题?
(3)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问题?
53.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请回答:
(1)沙子龙把镖局改为客栈说明了什么?
(2)沙子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舞弄断魂枪说明了什么?
(3)这段文字什么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
54.阅读《道士塔》中的一段文字: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请回答:
(1)当时的旧中国为什么“筹不出这笔运费”,是因为“中国是穷”吗?
(2)中国官员为什么没有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的那副赤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生日礼品”说明了什么?
55.阅读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请回答:
(1)这一部分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分析出论敌论点的?
(3)作者举出论敌论点的依据有哪些?
(4)作者是怎样批驳论敌论点的?
六、诗词赏析
5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57.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件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亚洲一群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导致遥远的美洲发生一场风暴,这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60年代初发现的蝴蝶效应。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许多科学家都不理解,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始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么能大大远离呢!其实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其实,蝴蝶效应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一个女人引发了一场战争,一辆抛锚的公交车瘫痪一座城市,一个错误的数据爆发了金融危机……
那么蝴蝶效应在科学中的表现如何呢?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人类对蝴蝶效应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现在的研究已经涉及“自然体系”“社会体系”等复杂系统。但是这一效应内部诸多因素交相制约错综复杂,其“相应的蝴蝶效应”也是必然的。这又要求人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