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数十步合营溪短句汇合76条

时间: 2022-12-12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短句汇合76条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赏析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文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从“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从“乃疏凿芜秽”至结尾是第三部分,记叙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这篇游记文字精练、文气流畅,但又不是一泻无余,而是如文中那条因“触石”而“洄悬激注”的溪流一般,迂回起伏。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作者笔调忽转:“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记》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一篇散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2分)

①垂阴相荫( yìn ) 荫庇,遮蔽; ②乃疏凿芜秽( huì )污秽,肮脏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有的形成旋涡,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2分。“触”“洄”“悬”“激注”四个词错一个扣0.5分)

3、下面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4、文中画线句子从哪些角度描写右溪的水?请分别举例说明。(3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南流数十步”写溪水的“小”;“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溪水触石的各种形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攲嵌盘屈,不可名状”表明怪石是被溪水冲激所致,间接地描写了水势,同时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环境。(3分。描写角度1分,每个0.5分;举例说明2分,每个1分)

5、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之处?作者对右溪的喜爱与眷恋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的“ , ”两句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怪石“攲嵌盘屈”、清流“洄悬激注”、木竹“垂阴相荫”。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分。第一问2分,三个要点错一个扣1分,错两个不得分;第二问1分)

6、所选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段之间又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答案: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上一段正面(直接)描写景物,为下文做铺垫;下一段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本文上半段写景,下半段写清,突出情为景设,情景交融,形神俱备。

两段之间的关系:

上一段写景,下一段写情,突出情为景设,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形神俱备。

7、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南:向南。

(3)合:汇合。

(4)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5)抵:击拍。

(6)悉皆:都是。悉,全。

(7)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8)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9)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10)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

(11)垂阴:投下阴影。

(12)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13)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14)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15)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16)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

(17)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8)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

(19)已来:同“以来”。

(20)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21)乃:于是。

(22)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23)俾(bǐ):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24)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25)裨(bì):补助,增添。

(26)形胜,优美的风景。

(27)命:命名。

(28)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9)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创作背景

《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763年7月—766年11月),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元结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赴道州刺史任时,由于几经兵荒马乱,加上“西原蛮”少数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元结《谢上表》)。作为刺史,元结施行仁政,“为民营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记叙的对道州城西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后经过,正是元结造福民众、政绩斐然的一个有力佐证。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文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从“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从“乃疏凿芜秽”至结尾是第三部分,记叙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这篇游记文字精练、文气流畅,但又不是一泻无余,而是如文中那条因“触石”而“洄悬激注”的溪流一般,迂回起伏。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作者笔调忽转:“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5-6]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作者简介

元结 (公元719年-772年),中唐前期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向来都是初中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1】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或 王 命 急 宣 ②水 皆 缥 碧

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互相轩邈 舍其文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

C.其间千二百里其真不知马也 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

7.解释加点词。(3分)

①夏水襄陵襄: ②属引凄异引:

③千转不穷转:

8.翻译句子。(5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分)

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

阅读答案:

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

6. (3分)B

7. (3分)上,漫上 延长 通“啭”,鸟叫声

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蝉/则千转不穷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 水/皆缥碧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2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即可看出。(3分)

【答案】10、(2分)C11、(2分)B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准确译出“颓”、“沉鳞”,语句通顺)(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准确译出“从”、“东西”,语句通顺)14、(3分)山水自然;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三峡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风烟俱尽 ( 都 ) (2)从流飘荡 (顺、随) (3)一百许里 ( 余 )

(4)水皆缥碧 (青白色) (5)直视无碍( 障碍 ) (6)急湍甚箭 ( 急流 )

(7)鸢飞戾天 ( 至 ) (8)负势竞上 ( 凭借 ) (9)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

(10)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11)在昼犹昏(白天)(12)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13)好鸟相鸣(美丽的鸟)(14)窥谷忘反(通“返”返回)(15)互相轩邈(向高远处生长)

(16)经纶世务者(筹划)(17)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18)好鸟相鸣(互相和鸣)

(19)晓雾将歇( 消散) (20)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1)四时俱备(四季)

(22)夕日欲颓(坠落)(2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指跳出水面)

(2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25)与朱元思书( 给 )

(2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毫无)(通“缺”)

(2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正午)(阳光,这里指太阳)

(2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下)

(29)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驾)( 飞奔的马 )( 快 )

(3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 )(回旋的清波 )

(3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好;良多,好多 )

(32)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33)晴初霜旦(天刚晴)(有霜的早晨)

(34)哀转久绝(悲哀婉转)(消失)(35)属引凄异(动词,连接)(延长)

二、虚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 (的) 2、山川之美 (的)3、蝉则千转不穷 (语气词,表连接)

三、一词多义。

(1)下列哪两组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 A和 D

A 、猛浪若奔(像 …… 一样)门庭若市(像 …… 一样)

B、皆生寒树(使….有寒意)凄神寒骨(寒气) C、负势竞上 (凭借) 负箧曳屣 (背着)

D、横柯上蔽(遮蔽)隐天蔽日(遮蔽)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一百许里 (余) 杂然相许(赞同)B.猛浪若奔.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从.流飘荡 战则请从. (跟从) D.好.鸟相鸣 (美丽)敏而好.学 (喜好)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皆.生寒树 D、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

(4)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D、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5)选择加点的“见”字义不同的一项。( B )

A、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B、才美不外见.C、见.渔人,乃大惊 D、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7)欲 A、夕日欲颓( 将要 ) B、欲穷其林( 想要 )

(8) 与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B、独与老翁别 ( 跟,同,和)

(9)、书 A、答谢中书书. (书信) B、无以致书.以观 (书籍 ) C、即书.诗四句 ( 写)

(10)直 A、直视无碍(一直 ) B、争高直指( 笔直)

(1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不能指.其一处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未尝稍降辞色.

(12)上 A、负势竞上(向上) B、横柯上蔽(在…..上面 )

(13)清 A、清流见底(清澈) B、回清倒影(清波)C、其境过清( 凄清) D、清荣峻茂(水清)

(14) 绝 A、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 B、猿则百叫无绝( 断,消失 )

C、沿溯阻绝(阻断 ) D、绝巘多生怪柏( 极 )

(15)自 A、自三峡七百七里中 (在)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C、自富阳至桐庐 (从)

(16)或 A、或王命急宣 (有时) B、或以为亡,或以为死 (有的人) C、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D、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17) 属 A、忠之属也 (类) B、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C、属引凄异(连接) D、属予

(18) 以 A、不以疾也 (认为、觉得) B、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C、臣以王之攻宋也(认为) D、以塞忠谏之路(以至于)

E、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F、必以分人(把)

G、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H、自康乐以来(表时间界限) I、以头抢地而(用) J、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借) K、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借) L、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M、以君为长者(认为)

(19)其 A、其间千二百里 (代词,指白帝至江陵) B、飞漱其间(代词) E、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之前,加强反问语气) F、其真无马耶(加强反问语气)

G、以其境过清 (代词,代指小石潭)

(20)之 A、山川之美 (的) B、欲界之仙都 (的)C、春冬之时(的) D、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E、走送之(代词,指书) F、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空:空谷传响(空旷)长烟一空 (消失) (22)良:良多趣味(确实) 有良田美池(好) (23)引:属引凄异(延长) 下车引之 (拉)

四、重点句译文。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6、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2】

晏子使楚 练习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3.楚

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

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

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

维护国家尊严。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

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

故善盗乎?)的羞辱8.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

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中考链接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

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甲]晏子使楚”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

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乙]晏子辞千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3)生于淮北则为枳( ) (4)使者反( )

(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是

寡人之过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齐人固善盗乎?译文:(2)景公使使者至。译文

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

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2003浙江][甲]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

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

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 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2)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

可乎?”晏子曰:“婴仄陋(3)之人也,四维(4)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5)吾过,是以

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2)事夫子:侍奉晏子。(3)仄陋:狭窄浅薄。 (4)维:维系。引

申为扶助。(5)弼:纠正。

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其义可乎(义务)

C.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有“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晏子使楚 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使子为使 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 然则何为使子

(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23[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甲]文:楚王意在恶意侮辱齐国和晏子;[乙]文: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

24[甲]文中晏子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乙]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甲]

文:说楚王德才不好(或批驳、羞辱楚王)。[乙]文:意在指责高缭未好好扶助自己(或为了说明辞退

高缭的原因)。

25从[甲][乙]两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赏罚分明(或热爱祖

国),任免有方(或善于用人)的人

【08年江苏宿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

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

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

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

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束二缚一人诣王 诣:到 (2)其实味不同 其实:它们果实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亡:丢失 (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故:原因,缘故

9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土,是罪三也。译文: 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

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 10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甲文通过“齐人固善盗乎 ”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

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 善于纳谏(知错能

改) ;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 机智善辩。

11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答: 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

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

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

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

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

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

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

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

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佳木异竹,垂

阴相荫。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

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一)阅读小石潭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伐 (1)伐竹取道 (2)齐师伐我 B.去 (1)乃记之而去 (2)停数日,乃去C.

其 (1)不可知其源 (2)其真无马邪 D.以 (1)以其境过清 (2)属作文以记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 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答: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 分)答: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怡然不动(yí)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缺②良多趣味 很 ③亻叔而远逝 消失 ④斗折蛇行像北斗一样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七.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大概②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冷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向南④不可名状 名:说出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记承天寺夜游 (一)[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3】

三峡比较阅读

(一)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二)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阙处 (2)常闻峡中水疾 .(3)每至晴初霜旦(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5.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一)参考答案: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阻断, 隔断;有的2.(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4.山险水急三峡景;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二)【参考答案】译文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1.(1)阙:通“缺”,缺口;(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 。

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

3.(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

5.答案示例: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