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第一节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 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 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 )小令;(2 )中调;(3 )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 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 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 (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 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 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 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 ,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 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 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 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 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 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 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 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 )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 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 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 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 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 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迭、四迭
词有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 了。例如:
渔歌子[5][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 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例如[8] :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碌{ 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 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轮荩?[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兎。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 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迭就是三阕,四迭就是四阕。三迭、四迭的词很少见,这里就 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 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28].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 )屋沃。
(2 )觉药。
(3 )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 )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 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 经开始了。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 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 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 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 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 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 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 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 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 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 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 "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 笠,绿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 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 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 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 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 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
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 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 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 而且往往是迭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 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 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 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余 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 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 《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 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 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 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 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 "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 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 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32].
(三)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的很少 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 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后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后 阕头两句。
《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后阕第三四五六两联,如"惜秦皇汉武,略 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不同。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33].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 后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等等。 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 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 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 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残 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的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 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就容易懂了。
第三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下面是万 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来的样子[9] :
菩萨蛮(四十四字。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重迭金) 李白
平可仄林漠可平漠烟如织韵寒可仄山一可平带伤心碧叶瞑可平色 入高楼换平有可平人楼可仄上愁叶平玉可平阶空竚立三换仄宿可平鸟 归飞急三叶仄何可仄处是归程四换平长可仄亭连可仄短亭四叶平
《词律》在词牌下面注明规定的字数,词牌的别名;在词中注明 平仄和叶韵。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于平声 字下面注明"可仄",于仄声字下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 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没有注,这就表明必须依照林字的 平仄,林字平声,就应照填一个平声字。"织"字下面注个韵字,表示这里该用韵:"碧"字下面注个叶字,表示这里该叶韵(即与"织"字押韵)。当然并不规定押哪一上韵,但是要求一个仄声韵。"楼"字下面注"换平",是说换平声韵。"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说 叶平声韵。"立"字下面注"三换仄",是说在第三个韵又换了仄声 韵:"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说叶仄声韵:"程"字下面注 "四换平",是说在第四个韵又换了平声韵:"亭"字下面注"四叶 平",是说叶平声韵。万树是清初时代的人;在万树以前,词人们早已填词,那又依照谁人所定的词谱呢?古人并不需要词谱,只要有了 样品,就可以照填。试看辛弃疾所填的一首《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词共享四十四个字,共享四个韵,其中两个仄声韵,两个平声 韵,并且平仄韵交替,完全和李白原词相同。平仄也完全模仿李白原 词,甚至原词前阕末句用"仄平平仄平",后阕用"平平平仄平", 都完全模仿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拿谁的词来做样品呢?如果说写《菩萨蛮》要 拿李白原词做样品,李白又拿谁的词做样品呢?其实《菩萨蛮》的最 早的作者(李白?)并不需要任何样品,因为《菩萨蛮》是按曲谱而 作出的。民间作品多数是入乐演唱的,所以只须按曲作词,而不需要 照样填词. 至于后世某些词调,那又是另一种情况. 词人创造一种词调,后人跟着填词. 词牌是越来越多的。有些词牌是后起的,那只能拿较晚的作品作为样品。
本来,唐宋人填词就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一个词牌往往有几种 别体. 词中本来就是律句占优势;有些词的拗句又常常被后代词人改为律句。例如《菩萨蛮》前后阕末句的"仄平平仄平"就被改为"平 平仄仄平"。有些词,如《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在开始的时 期就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后代更自由一些。大致说来,小令的格 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我们研究词律的时候,既要仔细考究 它的规则,又要知道它的变化。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对的。
这里我们将列举一些词谱,作为示例。为了便于了解,我们改变 了前人的做法,不再录样品,而是依照第二章讲诗律时的办法,列举一些平仄格式,然后再举两三首词为例[10].
忆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1]?
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梦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12].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榛鸨薄R婚鬃蔷剖?ザ?酒阑挥泪向悲风.
浣溪沙(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 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13].
菩萨蛮(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14].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 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15].
采桑子(四十四字,又名丑奴儿)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羣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歇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丑奴儿)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卜算子(四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两句一换韵。)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16].命令昨颁[17],十万工农下吉安。
忆秦娥(四十六字)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迭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迭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此调多用入声韵。前阕后三句与后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
忆秦娥 [ 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宋]范成大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四十六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后阕换平声韵。)
清平乐(晚春)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峯,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西江月(五十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18]
(前后阕同。第一句无韵,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但是, 《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 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浪淘沙(五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前后阕同。)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蝶恋花(六十字,又名鹊踏枝)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后阕同。)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柳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渔家傲(六十二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渔家傲(秋常)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记梦)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满江红(九十三字)
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19].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势,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 秦淮碧。
水调歌头(九十五字)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羣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藳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水调歌头(游泳)
纔饮长沙水,又食武?悖?BR>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一百字,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21].
(这调一般用入声韵。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2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膻腥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依语法结构,"浑认作"应连下读;这和苏轼《念奴娇》"故 垒西边人道是"一样,"人道是"也本该连下读的。"管"字未拘平仄。)
念奴娇(石头城,用东坡原韵)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大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沁园春(一百十四字)
仄仄平平[24],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25],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26].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或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仄仄平平。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都用较多的 对仗。)
沁园春(梦方孚苕) [宋]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斵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代北,剑客奇材。饮酣鼻息如雷。谁信被晨鸡催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回顾,慷慨生哀!
("铜"字未拘平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27],只识弯弓射大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 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来的结论。
[2] 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 零六个"体"。
[3] 大中,是唐宣宗年号。
[4] 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5] 原名《渔父》。
[6] 曲终叫做阕(que )。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后阕的意思还是连 贯的。
[7] 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详下节。
[8] 旧法,前后阕中间空一格。现在分行写,中间空一行。
[9] 但是改为横排。
[10]其所以不止举一首,是要显示词人依谱填词的严格。
[11]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不要按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去瞭 解。下同。
[12]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13]"兴",去声。
[14]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这就是说, 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后阕末句同。
[15]"看",平声。
[16]"漫",平声。
[17]"昨"字未拘平仄。
[18]双调用‖号表示前后阕同。下同。
[19]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 里是按词谱断句。
[20]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前阕第三句、后阕第四句为一个 十一字句,中间稍有停顿,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词人 常常把它分成两句,并且是上六下五(参看张惠言《词选》所录他自 己的五首《水调歌头》)。毛主席的词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写的。这调 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词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桥飞南北", 苏轼词中的"不知天上宫阙","起舞弄清影"等。
[21]跟《水调歌头》一样,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而且用拗 句。
[22]依语法结构,应该甑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23]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 里是按词谱断句。
[24]第一句可以用韵。
[25]调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即仄 + 平平仄仄。
[26]这一句,依《词律》应分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 一般都作六字句。
[27]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依照《集韵》,现在改为"平水韵"(即第二章第二、六两节所讲的诗韵),以归一律。
[29]具体的字见于附录《诗韵举要》。下同。
[30]十字句罕见,不讨论。
[31]豆,就是读(d òu )。句稍有停顿叫豆。一字豆不须点断,只须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关于词的平仄,还有许多讲究。如有些地方该用去声,有的 地方该用上声,又有人以为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这只是技巧的事或变通的办法,不必认为格律,所以略而不讲.
[33]诗也有扇面对,但不如词的扇面对那样常见。
no.1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阮籍《咏怀诗十三首》
no.2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汉·乐府诗》
no.3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王翰《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no.4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李白《采莲曲》
no.5 波弄日光翻上栋。窗含烟景直浮空。——唐寅《题碧藻轩》
no.6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常建《第三峰》
no.7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佚名《陌上桑》
no.8 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韩愈《悼李花》
no.9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no.10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no.11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no.1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no.13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no.14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
no.15 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no.16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no.17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no.18 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陆游《江上对酒作》
no.19 草木行列,烟消日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no.20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
no.2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柳宗元《小石潭记》
no.22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咏华山》
no.23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杜甫《寄赞上人》
no.24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秋兴八首》
no.25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no.26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苔》
no.27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no.28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杨万里《初秋行圃》
no.29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no.30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no.31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八首》
no.32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no.33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no.34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张祜《集灵台二首》
no.35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no.36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诗经·雄雉》
no.37 夕阳方在半,忽堕乱流中。——郭麐《登吴山望江》
no.38 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陆游《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
no.39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蔡琰《悲愤诗》
no.40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no.41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李华《吊古战场文》
no.42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刘禹锡《咏红柿子》
no.43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刘方平《春怨》
no.44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no.45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韩偓《晓日》
no.46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no.4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no.48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no.49 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春光》
no.50 金乌玉兔旁午出,百二十官称常明。——郑清之《客有诵袁蒙斋得雨酬倡之什辄赓元韵志喜也呈》
no.51 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
no.52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no.53 壮年以时逝,朝露带太阳。——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no.54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no.55 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陆机《为顾彦先作诗》
no.56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钱福《明日歌》
no.57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李白《阳春歌》
no.58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no.59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no.60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苏轼《书韩干牧马图》
no.61 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no.62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no.63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李贺《南园十三首》
no.64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no.65 雷雨窈冥而未半,皦日笼光於绮寮。——左思《三都赋》
no.6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鹳雀楼》
no.67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no.68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no.69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no.70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no.71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no.72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no.73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no.74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序》
no.75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日日》
no.76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no.77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张蠙《登单于台》
no.78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no.7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no.80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no.81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no.82 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苏轼《黄葵》
no.83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no.84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日月》
no.85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 泽 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 泽 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 泽 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 泽 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 泽 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 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 泽 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 泽 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