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考生平时并不太注重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而是在高考前把气力花在背作文素材、背优秀范文上,、可等真正动手写时仍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失去自我,到头来只能换来微少的分数,学生悲观失落,老师们更是倍感失望,足见作文之艰难。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为了能在高考考场上燃起灵感的火花,提高作文档次,写出鲜活的佳作,我们除了“养兵千日”,还应讲求考场作文技巧,那么高考作文成功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用心审准题意,否则“欲速则不达”。
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命题作文重点分析题目本身的构成要素。如以“人生如花”为题写作,就要首先划分出命题由三个要素组成:本体“人生”、喻体“花”、比喻词“如”。命题者意在让考生谈对“人生”的见解,但不能盲目下笔大谈人生,而必须紧扣喻体“花”的多层面的特点来揭示人生的内涵。如由花要经受风吹雨打的考验来揭示人生注定要经受坎坷挫折;由花儿争奇斗艳,释放所有来揭示人生应轰轰烈烈,燃烧自己;由花期短暂来揭示人生苦短,当学会珍惜;由花的香气悠远来揭示人生应注重操守、名节;由花儿立于枝头来揭示人生应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由花中之梅历经风霜冰雪的考验而怒放来揭示人生贵在坚贞。由此看来,命题作文审题要紧扣题目中各个要素去审视挖掘。
二、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
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例如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的一篇优秀作文中写道:“一次,在青岛市的机场附近,有位50多岁的女侨胞蹲在地上用水果刀剜一枚一角的硬币,那硬币与沥青紧紧地粘在一起,非常结实。女侨胞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硬币取出来。她把硬币放在手心上吹了又吹,然后掏出一小块洁白的丝巾,小心地包藏起来。许多人目睹了这一过程,却不知道女侨胞为什么这样做。女侨胞解释说:“我看见那上面有国徽,整天被人踩来踩去,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女侨胞挖一枚一角的硬币,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是正如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动作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与人格。女侨胞在“举手投足之间”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她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与人格魅力,足见立意之深刻。
三、精选材料,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巧妙取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的好差与作文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必须用心选材。具体做法如下:
⒈避生就熟,得心应手。选材时贵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拿不准的,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深有感悟的、了如指掌的材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例如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的几篇满分作文中选取的就是祖父、祖母于举手投足间体现出的良苦用心,或是身边的人们在施舍给路边的乞儿一枚硬币时是否弯下腰、低下头、伸出手等细小的日常生活琐事, 这样写真事、抒真情,就不会矫揉造作、胡编乱造、失去自我,不会出现因材料不熟而张冠李戴等“硬伤”。
2.弃旧取新,与时俱进。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考纲也要求材料要新鲜,因而选材应把屈原、李白之类的古人压一压,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时代气息。例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的不少优秀作文中就把紧扣时代脉搏的雪灾、地震、奥运、环保、和谐、文明、节约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方面的热点素材恰当地融入文章中,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考生写到在地震灾难中,三岁的小朗铮在解放军救出他的那一刻,他举起了稚嫩的.右手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的素材,这样的材料既富有热度,又能彰显时代的主弦律,令人感动不已。
3.去粗取精,以一当十。写作选材时应去粗劣取精华,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选材需要慧眼识珠,不能盲目地“捡到篮子就是菜”。例如以“文化偶像”为话题,可写的人很多,我们必须选取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如奔走于各国倡导仁政的孟子,具有人格魅力的爱国诗人屈原,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布鲁诺,为黑奴解放而努力的马丁·路德·金,还有《二泉映月》的创造者瞎子阿炳等令人刻骨铭心的人物。
4.类比联想,文思泉涌。考生若遇到有些较难把握的材料作文,连审题、立意都抓破头皮,就更不知什么材料能用,这时不妨尝试一下类比联想的办法,用类比联想之法去搜索与题目上所给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就会比较切题,而且通过类比联想到的这些熟悉材料也有助于抓准立意方向,另外要努力挣脱与回避出题人所给的原材料,写作时若一字不漏地抄录试卷上的原材料,不免给阅卷人留下只会照搬、素材贫乏的坏印象。
四、精彩表达,让文章以优美的文采展示超群的才情。
要使文章出色,总应该有几处语言上的“亮点”。
首先,要讲求准确选用字词。如有考生写到:“光阴太瘦,于不知不觉间从我的手指缝里溜走了。”一个“瘦”字,巧用通感,十分精妙。
第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如气势恢宏的排比:“邹忌有一面镜,一面真实的铜镜,照出了他的修长身材,照出了他的潇洒容貌;唐太宗有一面镜,一面叫魏征的镜,照出了一代开明帝王,照出了一世贞观之治;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世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会使语言极富表现力。
第三,引用诗词佳句,
第四,让文中的句式灵活多样。整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巧妙的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使文章灵气四溢,开合自如,避免平铺直叙。
五、重视细节的规范化,以好习惯赢得写作成功。
第一,写作前养成列提纲的习惯至关重要。列提纲可以把头脑中朦胧的、零散的、转瞬即逝的想法和意念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而且能帮考生理清思路、安排材料、设置亮点、谋篇布局。并且列好提纲后,文章的开头一定要在稿纸上实实在在地写一遍,力求开篇出彩,引人入胜。
第二,千万不能忘了拟题或改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人曾做过试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评阅,其分数差别都在8分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或改标题的作文产生了反感情绪和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中就降低了分数等级。
第三,卷面要整洁美观,标点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力求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1.字体书写要端正清晰,不可潦草模糊。2.起始段和结尾段要精短有力,试卷上要适当地留一些空白处,使文章“通风透光”,让阅卷人有闲游园林的愉悦感。
但是,无论今年高考考哪一类作文,我们都必须弄清高考作文真正考得是什么,究竟考什么呢?是写作表达能力和考生的思想素养。考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阅读、多练笔来提升。而考生的思想素养的提高则需要教师在备考中做到以下几方面:一、关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思考人生、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祖国,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认知能力。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积累沉淀,丰富自我。总之,请牢记一篇成功作文的背后应是我们的品质、素养、思想、情感及真实生活,考生若能把这些与高考写作巧妙结合在一起,以我手写我心,就有望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抑”是贬,批评之意,“扬”是褒,赞美之意。所谓“抑扬交错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并举法”。先抑后扬的“抑”是手段,而“扬”是目的,是利用“抑”“扬”的反差,来作为“扬”的衬托或铺垫。先扬后抑则反之。抑扬并举是对事物作一分为二的评判,有褒也有贬。如果说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是表现立意的技巧,那么抑扬并举则为立意本身的辩证法。前者可以造成笔势上的跌宕起伏,增强艺术效果,后者可以正确评判外物,减少主观片面性。抑扬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运用抑扬交错法,要注意抑扬不能超出客观事物真实范畴,既要服从于写作目的,又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我们学过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就应用了抑扬交错法。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她的缺点,极尽针砭,后写她的“伟大的神力”和对她的“敬意”。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褒扬是由衷的,文章前部分的“抑”是假,抑中有扬,先抑是为了后扬,“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作者就是通过先抑后扬法,表达了他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崇高敬意。这种文章主题鲜明、情感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例文欣赏]
我懂得了爱
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我疲惫地环视着周围,万物都是那么丑陋。
当我从精神上享受了温暖再回到现实中去寻找时,才发现书本上所说的那种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虚伪的作者把世间美化得那么好,可他们却把世间的丑陋留给读者去亲身
打水时,同学们你拥我抢,不时响起“砰砰”的声音和谩骂声,难道这就是友爱?
社会上,出门办事,总会遇上一张张冷脸,难道这就是人间的温情?
想到要与人----全陌生的人打交道,我就不寒而栗。
我太累了,就像远离大陆的海鸟,飞了很久很久,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情感的归宿。
一天,两天……我消磨着时间,时间也消磨着我。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心中久已的平衡被一封信打破了。那是一个朋友写的,他坦诚了自己的心,愿意在学习上帮助我,这时我才感到这世界也有真诚。
有一天,当我看到60岁的老太太和七八岁的小孩争着把自己积攒的钱投进赈济灾区的捐款箱中时,我鼻子也酸了,原来这世界也有爱。
我疑惑了,觉得世界非常矛盾。思绪乱做一团。
我走了出来,在春雨霏霏的一天走了出来。没有带伞,一个人徘徊在田野上,和小草一同听春的心声。一股无名的诗意如清泉般细细地流进我的心田,我发现昔日看惯的景色今天却变得异常美丽。
我顿有所悟,美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它。爱是需要大家共同奉献的,不管远行的你是否已经遇到或者将会遇到早春的寒风,你都要坚持奉献,把一丝一缕的爱心送给需要的人,如果人人都这样,我们不就处在一种温馨之中了吗?不要再苦苦追求、苦苦追问幻景,投入生活吧!
雨悄悄地下,我悄悄地走。
点评:
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章表达了生活不是缺少“爱”,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首先,文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社会上典型事例的叙写,使“我”感到世间缺少“爱”、缺少“温暖”,而当“我”得到一个朋友真诚的帮助,看到老太太和小孩为赈灾捐款时,由“疑惑”而“顿悟”:原来这世界也有爱。其次,语言富有诗意,长短句兼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交错使用,读起来琅琅上口。
【抑扬交错】
所谓“抑扬交错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并举法”。先抑后扬的“抑”是手段,而“扬”是目的,是利用“抑”“扬”的反差,来作为“扬”的衬托或铺垫。先扬后抑则反之。抑扬并举是对事物作一分为二的评判,有褒也有贬。如果说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是表现立意的技巧,那么抑扬并举则为立意本身的辩证法。前者可以造成笔势上的跌宕起伏,增强艺术效果,后者可以正确评判外物,减少主观片面性。抑扬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运用抑扬交错法,要注意抑扬不能超出客观事物真实范畴,既要服从于写作目的,又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我们学过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就应用了抑扬交错法。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她的缺点,极尽针砭,后写她的“伟大的神力”和对她的“敬意”。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褒扬是由衷的,文章前部分的`“抑”是假,抑中有扬,先抑是为了后扬,“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作者就是通过先抑后扬法,表达了他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崇高敬意。这种文章主题鲜明、情感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例文欣赏]
我懂得了爱
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我疲惫地环视着周围,万物都是那么丑陋。
当我从精神上享受了温暖再回到现实中去寻找时,才发现书本上所说的那种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虚伪的作者把世间美化得那么好,可他们却把世间的丑陋留给读者去亲身
打水时,同学们你拥我抢,不时响起“砰砰”的声音和谩骂声,难道这就是友爱?
社会上,出门办事,总会遇上一张张冷脸,难道这就是人间的温情?
想到要与人----全陌生的人打交道,我就不寒而栗。
我太累了,就像远离大陆的海鸟,飞了很久很久,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情感的归宿。
一天,两天……我消磨着时间,时间也消磨着我。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心中久已的平衡被一封信打破了。那是一个朋友写的,他坦诚了自己的心,愿意在学习上帮助我,这时我才感到这世界也有真诚。
有一天,当我看到60岁的老太太和七八岁的小孩争着把自己积攒的钱投进赈济灾区的捐款箱中时,我鼻子也酸了,原来这世界也有爱。
我疑惑了,觉得世界非常矛盾。思绪乱做一团。
我走了出来,在春雨霏霏的一天走了出来。没有带伞,一个人徘徊在田野上,和小草一同听春的心声。一股无名的诗意如清泉般细细地流进我的心田,我发现昔日看惯的景色今天却变得异常美丽。
我顿有所悟,美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它。爱是需要大家共同奉献的,不管远行的你是否已经遇到或者将会遇到早春的寒风,你都要坚持奉献,把一丝一缕的爱心送给需要的人,如果人人都这样,我们不就处在一种温馨之中了吗?不要再苦苦追求、苦苦追问幻景,投入生活吧!
雨悄悄地下,我悄悄地走。
点评
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章表达了生活不是缺少“爱”,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首先,文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社会上典型事例的叙写,使“我”感到世间缺少“爱”、缺少“温暖”,而当“我”得到一个朋友真诚的帮助,看到老太太和小孩为赈灾捐款时,由“疑惑”而“顿悟”:原来这世界也有爱。其次,语言富有诗意,长短句兼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交错使用,读起来琅琅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