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会里:你若老实了,人人欺负;你若大度了,处处让步;你若憨厚了,回回认输;你若重情了,种种在乎!
可谁又在乎过你的苦楚,谁又体谅过你的辛苦,谁又懂得过,你的忍让与付出!
在这个年头里:能干的不如能说的,有情的不如有颜的,掏心的不如掏钱的,厚道的不如圆滑的!
招人待见的,永远是蜜语甜言会玩嘴皮子的;没人疼爱的,永远是踏实肯干嘴上不会说的`!
朋友,不是没事时喝酒的,而是有事时伸手的!
人心,不是平日里看透的,而是困难中显露的!
深情,不是短暂里逗留的,而是长久中不会走的!
掏心掏肺要分谁:虚情假意的,咱不陪;实心实意的,咱多给!
有情有义要看谁:转身就走的,咱不追;患难与共的,咱回馈!
感情其实很简单:八两换半斤,你重我就沉;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更真!
人这一生,不管人心叵测,能真诚的爱着,就无怨无悔!
人这一生,不管世态炎凉,有良心的活着,就问心无愧!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相识多年,出来闯天下,在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
C、梦啼妆泪红阑干 D、暮去朝来颜色故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1.对下面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1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知识掌握
1.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能力提高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导语:《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琵琶行》练习及答案
一、双基夯实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浔阳(xún) 枫叶(fēnɡ)
瑟瑟(sè) 迁谪(zhé)
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
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
【答案】C(暂读“zàn”)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老大嫁作商人妇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答案】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B。)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B.铮铮然有京都声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胜似闲庭信步
【答案】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
5.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答案】B(“夸张”不正确。)
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答案】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