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25分)
(一)、选择题(10分)
1、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烷洗斑澜参差甜静 B、摧残摇曳逶迤潸然
C、泛骨颠簸涟倚矜持 D、肆谑喧嚣络印鉴于
2、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同是唐代的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B、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是我国目前存诗最多的诗人。
C、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散文《岳阳楼记》千古流传。
D、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人尊他为“诗仙”。
3、下列文体常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游记属于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
B、消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C、新闻就是消息,消息就是新闻。
D、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
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以为) B、空明(清澈透明)
C、澄碧如洗(洗衣服) D、不以游堕事(堕落)
5、选词填空(共2分)
(1)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 (A 恐怖 B 恐惧C 惧怕)。
(2)细细 (A 宁听B 倾听C 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3)窗外,是一片漆黑和 (A 寂静B 宁静C 安静),细细的雨丝斜打在车窗玻璃上,雨丝中夹杂着几声遥远的犬吠。
(4)虽不见白雪 (A 茫茫B 飘飘C 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二)、填空题(1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1)袅袅回旋( ) (2)参差不齐( ) (3)湛蓝( )
(4)悄怆幽邃( ) (5)飞沙走砾( ) (6)丧乱( )
2、古诗词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开轩面场圃,
③ , 柳暗花明又一村。④人不寐,
⑤ ,门前流水尚能西。 ⑥潭西南而望, ,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⑧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 , 。
3、根据意思写出成语。(2分)
(1)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 (2)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qī)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小石潭记》作者___ __,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永州八记》。(2分)
2、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1分)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流露出作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3、下列选项中不是比喻句的是()(1分)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1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居住) D.影布石上(映)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水尤清冽 ( ) (2)南流数十步( )
6、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甲乙两文在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甲文写到了潭水,乙文也有描写溪水的语句“ ”;小石潭“其岸势犬牙差互”,乙文也有表达类似意思的“ ”;柳宗元“坐潭上”“悄怆幽邃”,乙文作者也触景生情即“ ”。(3分)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A)节选自《巴东三峡》(13分)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Http://wWw.lSpjy.cOm 课件|
1、文中加点的句子与下列哪句话所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每自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请分别用不超过五个字概括巫峡山、水、云的特点。(3分)
山:___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___。云: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作者描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了一个____字,抓住江水_____、 、 、_____的特点。写巫峡的山峰时抓住了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突出了巫峡山峰的“高”。(从原文找出词语填空)(每空0.5分,4分)
4、第(一)段中在写山险峻时,写“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2分)
5、找出文中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找一句即可)(2分)
(B)吃 鱼(8分)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拣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儿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su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已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肋(lèi)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1、本文按 顺序叙事的,共写了三位母亲,她们分别是“我”的 、 和 。(4分)
2、如何理解第4段“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这句话?(2分)
3、“我”在小时候曾偷尝鱼头,“我”的女儿也尝过鱼头,为何会有如此举动?(2分)
(C)最苦与最乐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概述这两段论述的内容。
2、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3、将曾子的话概括成两个成语: , 。
4、你能说说作者的苦乐观是什么吗?
5、我国历史上仁人志士忧民忧国的例子很多,请举两例。
三、
请以“长大后我想成为 ”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提示:横线上可填老师、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宇航员等等。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二、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
四、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下面是教案两则,希望你能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晓文意并背诵全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教学安排二课时。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教师适当点拨为辅,合作、体验、探究。
【教法指导】
运用整体赏析的导读法,从点、线、面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点”、题旨及写法。适当运用点拨法。
【学法指导】
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使他们能够通译全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领悟作者寄托的情感。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生生、师生合作、体验、探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竹()清冽()为坻()
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
寂寥()悄怆()幽邃()
4、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5、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⑴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个人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语句明写“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水声清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长的优美形态; “其岸势犬牙差互”侧面写出溪岸的形状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的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
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
⑶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青树翠蔓()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
⑥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⑤佁然不动。
⑥凄神寒骨。
3、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作业
二、深入研读
1、齐背全文。
2、引导学生讨论。
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怎样融为一体?
预备子问题:
⑴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⑵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⑶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明确:
⑴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⑵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⑶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本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高兴或悲伤时的情景体验。
5、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第二课时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文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
⑶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