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爱音乐,那么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宁静的享受,也不仅仅是那一时的愉悦,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操的陶冶。如果你热爱它,你会发新一些别人不会发现的东西。如果说我们的世界是由音乐和音响构成的,那么,我就是这世界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一个音乐爱好者。
自从我五岁时第一次学会欣赏音乐时,我便发现,音乐并不是单单的一个音符,一首曲子。而是一种心灵与大脑同步的高层次的境界。有一道选择题:音乐是()。选择:A:音符B:曲目C:抒发情感,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C答案。
时光跳转到20xx年。
妈妈带着我去了一家琴行,我选择了那我第一眼见到就一见如故的萨克斯管。我的音乐生活不再是欣赏歌曲,而是演奏歌曲,抒发自己的.感情。那段时间,我不会孤寂。至少,我有了一个“音乐伙伴”。
从音符到音阶,从音阶到练习曲,再从练习曲到乐曲。一路上,我经历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但我没有放弃,我相信有一天,我会用它来吹奏更好听、更有难度的曲目。
两年过去了,我也整整理解了音乐的本意。理解了作曲家为什么要谱写这首曲子。音乐也正如流水一般,一遍又一遍地流过我的耳边。
当然,我的音乐之路才刚刚开始,那奇缘般的音乐旅程也才刚刚起航。热爱音乐吧,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幸福与快乐。我相信,不,是坚信,在我未来漫漫的人生路上,还将与音乐发生更多,更精彩的传奇故事!
佛说缘分,也许我和梁晓声老师的缘分,即为命中注定。
我自幼热爱文学,喜欢听评书,看小人书,也许这也是当时一个农村孩子能接触到文化的仅有两条途径。吾悲哉!悲自己那单调的童年。吾幸哉!幸自己那特殊的童年给予吾坎坷和感悟,吾乐哉!乐自己从小喜欢上了文学。文学是一个羞与耻,荣与耀,苦与恼,悲与怆,欢与乐的记载,是一种孤独,是一种宣泄,是一纸恢弘。吾缘分哉!缘分的是让我认识了深谙文学其道的文学大家梁晓声老师。
梁晓声是著名的作家、大学教授,诸多文学作品被编入学生课本,被编排成电影电视剧,他的作品编成的电影《红高粱》、电视连续剧《雪城》、《年轮》、《知青》等优秀作品伴我成长,给予我生活上的帮助,信心上的鼓励,文学水平上的提高,我耳濡目染了梁晓声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灌输我新的营养。能认识这样文学泰斗,将是我一生的荣幸,然而,我真的与梁晓声先生荣幸相识,实现了零距离听老师讳莫如深的讲课。
2012年12月,中国散文年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梁晓声老师顺利地摘取了中国散文大赛第一名的桂冠,本来在梁老师领完奖,会议组委会安排他再给获奖作家们讲一讲文学写作,但是梁老师因为是中央民盟委员,着急去开中央民盟会议,故和我们这些文友匆忙合影后,就离开了会场。临走时,我买了一本他写的小说《浮城》,要求他签名,他让我和其他一些文友留好姓名,派一人负责把这些需要签名的书籍送到他的住宅,他留下地址后,就匆忙走出会议大楼,那饱经风霜的'脸庞和那坚强硬朗的身躯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我们把书交给一人,按照梁老师安拍去办。但是,我怎么也不相信,梁老师能签这个名字,更何况奢侈能拥有这本带有梁老师签名的书籍。我还是庆幸,自己与梁晓声老师能合影留念。
我回到老家数日过后,突然,我惊喜地接到了梁晓声老师亲自签名的《浮城》。我惊喜万分,我喜极而泣,我好像看到了,梁晓声老师,在百忙之中带着老花镜,认真地为每一本书签名,好像还看见他撅着嘴吹着那未干的笔迹,虽然夜已深沉,但是,他书房的灯仍亮着我又似乎看见70多岁的他背着沉重的书袋子,趔趔趄趄来到邮局,认认真真地为每位文友寄着带有他心血的笔迹的一本本书。
2013年12月,我又荣幸参加中国散文年会,再次幸运地见到了梁晓声老师。这次我达到了与他的零距离交流。他是一名老知青,曾经在北大荒奋斗过,对北大荒拥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以知青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如《年轮》、《知青》等优秀作品。他听说我也是来自北大荒,就把我当成亲人看待。我认真听了梁老师给100多名获奖作家讲的课。
他讲到,不要总是把自己当作主人公来写,要多关注他(她)人,他人包括亲戚、朋友、邻居、朋友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雨果等都是出身贵族,衣食无忧,但是,他们能关注社会,关注他(她)人,写出世人瞩目的文学巨著。
这次我们和梁晓声老师进行了留影、交流,我还破天荒地要求老人家给写一幅字,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没想到梁晓声老师欣然应允,答应回家后,好好写字,再进行邮寄。我想到梁老师有中央民盟的大事要忙,有诸多大学生等着他去授课,诸多优秀作品等着去写作云云,亦晕晕,我的思想开始踟躇我自问:我这不是给老师添麻烦吗?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没等我开口,他就已经走远了,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我相信:我和梁晓声老师的缘分未尽,我渴望着他的那幅字,渴望着多听一听他意味深长的讲课,渴望着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使我的文学写作得到深深地教益。
倘若离别是一种伤痛,那么相遇则是伤痛的起点,但是分离却并非是泪水的终结。
老师走了,走得那么安静,仿佛一片被秋风带走的叶,安静得似乎从未来过。但是心头的那一丝不舍却告诉我,他们确实来过。 他们是一群青春洋溢的青年,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对于“老师”这个称呼而言,我觉得他们更像是咱们的师兄,师姐。暂且抛开身份的尊卑,我将他们分为两大派。有“腼腆派”的英语老师和生物老师,有“刀子嘴豆腐心”的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还有独成一派的“乐天”掌门“体育老师。他们都曾带给我快乐与青春的气息,犹如一股清澈的生命之泉,让人看见年轻的活力与绿色的气息。相信有一天他们走上讲台,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时,他们也会稳稳的握住这根接力棒,全力的跑着。。还记得王老师纯稚的笑脸,英语老师温柔的眼神,生物老师腼腆的气质与声乐老师青春的步伐。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一起欢笑,一起进步。从未想过何时会分别,更未想过能否再见。 在王老师第一次也是最后依次走进我们的教室时,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不再见,不再见,不再见。”后来他对我们说:“我不想和你们说再见,但我们却不得不再见,……”最后的`一句话不是忘记而是不愿记起。你当时因为教室的吵闹而生气的走出了教室,望着你离去的背影,我不断的问道:“你真的生气了吗?”是什么样的气愤让你连最后一句道别的话也没说?或者你是让这个没有句号的结局来掩盖即将离别的伤痛吧。最后一节体育课上你说你要先走,我想,你是海派看见空荡荡的跑道上只留下你一个人的影子而寂寞而伤悲。
或许我们还能再见,或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再见,但是三班的每一份子都会带着你们所留下的回忆与微笑,真挚的祝福在那片缘分的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