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陈述句改感叹句的方法
1、 把句中有“很”字改成“真”或“多么”,没有就直接加“真”或“多么”。
2、 把句尾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二、 感叹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1、 把句中的“真”或“多么”改成“很”或直接去掉。
2、 把句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
三、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五、把字句和被字句改写的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特殊的句式。把字句中,介词“把”能把手动词支配的宾语改称动词的状语。被字句中,充当介词“被”宾语的这个成分是主动者,主语则是被动者。一般来说,需要将把字句和被字句变为不用“把”字和“被”字的一般句子,再做缩句或比较,来帮助理解句子。 1: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
(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
(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 “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六、缩写句子的方法
缩句的要领和一般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把缩句的要领归纳为八字口诀:“舍枝留主,缩到最简”;把缩句的一般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读、划、缩、读。”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怎样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知道哪部分是主干?哪些是枝叶?这是运用缩句来更好地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的首要问题。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
缩句的`方法有五种:
一、删去“的”前修饰成分。例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句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应该删去。
二、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例如:“人们都惊讶地呼喊起来。”句中,“都惊讶”是用来修饰“呼喊起来”的,要删去。
三、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例如:“他高兴得跳起来。”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四、删去数量短语。例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句中,“一座”这个数量短语可删去。
五、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例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说“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可缩为:“铁球落下来。”
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话可缩为:小鸟飞翔。
补语与“着”“了”“过”如何处理不迷惑。
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所到最简。只要理解了句子,就行了。补语保留可以,删去也行,不过要看具体情况。“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的要求: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着”、“了”、“过”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 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
4.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意思是不完整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
7.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缩句方法: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改写语句篇一:改写句子
小升初复习练习(一)改写句子
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方法:
1、在句子中加上难道+(—)不+吗?
怎么+(—)不+呢?
怎能+(—)不+呢?
2、读改好的反问句,要求句子通顺,意思与原句相同。
(特别注意反问句后面要有“?”号)
小练习: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十万枝箭三天是造不成的。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方法:
1、删除句子中的难道+(—)不+吗?
怎么+(—)不+呢?
怎能+(—)不+呢?
2.问号改为句号。
3.读改好的陈述句,要求句子通顺,意思与原句相同。
小练习:
1.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2.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缩句。
方法:
1、找出主要动词。
2、删除句子中“的”“地”前面的,以及“在”“从”
“得”后的修饰成分。
3、看句子是否还含有其它修饰成分,若有,删去。
4、读改好的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意思是否与原句意思一致,句子是否保留了“名+动”或“名+动+名”的形式。
小练习:
1.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
2.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
3.听到这个消息,王明高兴得跳起来。
4.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四、直接语句改为间接语句(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方法:
1、提示语部分基本不变
2、将[:“”]改为[,]
3、若直接语句中只出现了一个人称,而且这个人称就是指的是提示语中的人,只要将这个人称改为“他(她)”
若直接语句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人称,而且这两个不同的人称分别指的是提示语中的两个人,那么,要将
代表提示语的第二个人的人称用提示语中的名称代替,将代表提示语中第一个人的人称用“他(她)”代替
4、读改好的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意思是否与原句一致。
小练习: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齐白石对毛主席说:“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以后,再给您重画。”
3.母亲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
4.李明说:“我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赶上大家。”
5.王老师对小军说:“你的生日我知道了。”
6.我对外祖父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改写句子练习
1.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欢笑声。(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雾笼罩着大山。(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捡儿童多处行。(用上恰当的
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谊是一壶茶,细品慢咽有滋味;友谊是一杯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请根据你对友谊的理解,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缩句:①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地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恣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那
个挑山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6.把两句话用关联词语合为一句话。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
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
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
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
们怎么会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语句篇二: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张红家。(改为反问句)
2、隐藏在芦苇里的我们看见船上载着许多货物。(缩句)
3、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扩句)
4、我终于做对了这道题。(改为“被”字句)
5、这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6、同学们去参观。(扩句,两处以上)
7、李明和以前比不是变了样吗?(改为陈述句)
8、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灯。(缩句)
9、奔腾的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冲了下来。(缩句)
10、柔嫩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缩句)
11、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改为“被”字句)
12、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3、爬山虎的脚很细小。(改为比喻句)
14、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扩句)
15、夜晚,天上的星星闪烁。(改为拟人句)
16、森林中小鸟在鸣叫。(改为拟人句)
17、魏格纳叩开了著名科学家科彭教授的大门。(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1、巨人孤独的度过了漫长的严冬。(缩句)
2、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改为反问句)3、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把”字句)
4、巨人有一颗任性,冷酷的心。巨人的花园一片荒凉,冬天永驻。(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5、白鹅把我下了鱼饵的一片水面,也划为自己的地盘。(改为“被”字句)6、白鹅总是高傲的,一动不动的挺着长长的脖子。(缩句)
7、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8、看它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和它生气呢?(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9、我不敢再讨厌木鸡了。(改为反问句)
10、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缩句)
11、长廊每一间的横廊上都有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一幅是相同的。(改为肯定句)
12、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改为反问句)
13、昆明湖的两岸栽着许多数不清的垂柳。(修改病句)
14、虽然这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改为陈述句)
15、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张红家。(改为疑问句)
1、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改为感叹句)
2、天气太冷了,简直叫人受不了。(改为夸张句)
3、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缩句)
4、小钱被白血病折磨得脸色苍白。(改为“把”字句)
5、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改为反问句)6、妈妈对我说:“我和你爸爸,今晚要去参加活动,你自己准备晚饭吧。”(第三人称转述)
7、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8、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修改病句)
9、在
10、我担心怕他忘记,再三重复地对他说:“明天一定要把那本书带来。”(修改病句)
11、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缩句)
12、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改为“被”字句、“把”字句)
13、乌塔一听,高兴的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改为第三人称转述)14、亲自来到意大利。意大利的美丽深深感动了我。(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5、电脑根据这些气象资料,为主人提供一个既节能又舒适的家居环境。(缩句)
16、我想念着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的叔叔。(缩句)
1、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发光,绿的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前方。(缩句)
2、恐龙世界里,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改为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
3、雪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4、人们称海洋为蔚蓝色的宝库。(改为“把”字句)
5、老师提出的问题,李林答的对答如流。(修改病句)
6、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改为“被”字句)
7、照红了小孩子脸的是霞光。(改为“把”字句)
8、蟋蟀在平台上鸣叫。(改为拟人句)
9、蟋蟀建筑住宅有特别的工具吗?没有。(改为陈述句)
10、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改为拟人句)
11、柿子挂在枝头。(改为比喻句)
12、2010年的世博会难到不是在我国上海举办吗?(改为陈述句)
13、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14、巨人看到了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和欢乐的歌声。(修改病句)
15、天天听着鸟儿歌唱。(修改病句)
16、人们搭好了简易的戏台。(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17、花儿在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改写句子(5)姓名
1、那颗清冷的心唤来了寒冬。(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2、泉口堆满了枯枝败叶。(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3、百灵鸟站在枝头叫。(改为拟人句)
4、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感到很幸福。(改为反问句)
5、清澈的.泉水静静的流着。(缩句)
6、他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改为“被”字句)
7、即使人们怎么呼唤,猫也不肯回来。(修改病句)
8、他从容不迫的飞快的从里面跑出来。(修改病句)
9、猫在旁边,非要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改为肯定句)
10、这么可爱的小生灵,谁会不喜欢呢?(改为陈述句)
11、自古以来,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改为“被”字句)
12、站在山顶上仰望,山间的云像棉花在缓缓飘动。(修改病句)
13、兵马俑虽然规模宏大,但是类型众多。(修改病句)
14、登上万寿山,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全部收在眼底。(修改病句)
15、人们把散落在地上的苹果捡了起来。(改为“被”字句)
16、老师把新同学送回了家。(改为“被”字句)
17、春风把大江南北染成了一片绿色。(改为“被”字句)
18天空中飞翔着白鸽。(扩句)
改写语句篇三:句子改写(精选)
句子改写
基础试题
2009-06-181202
【学习目标】
1、了解长短句,整散句的特点。
2、选用、变换句式。
【学习重点】
变换句式(特别是长短句互换)
【学习内容】
一、长句和短句:
(一)特点
句子使用的字数多,附加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叫长句,反之,就可称为短句。
长句作用: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长句一般用于书面语。短句作用: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二)变换方法:
原则:
一、要审清题意;
二、要保留全部信息,内容不能省略;
三、是不改变原意。
四、可调整语序,可增删某些词语,注意不能有语病。
(一)长句变短句
【解题方法】
第一步:“提取主干”。即把长句中的基本结构抽取出来单独成句。第二步:剥离修饰、限制成份,使其单独成句。剥离的原则是:由大到小,先看一下有几层修饰、限制成份,然后找到每一层的动词谓语和其对应的主语,从而形成独立的单句。如果主语是省略的,可以用指代语,构成指代关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调整句序,合理表达。即合理安排各内容要点的表述顺序,使语言连贯畅通。这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补加必要的关联词或“这样”“他”(它)们”之类指示代词,还可灵活使用冒号以衔接下文。。
“调整句序”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如果修饰限制成份是由并列短语改为并列短句,因无先后主次之分,可依原长句中的顺序安排;如果改成的短句间存在着时空或事理上的关系,那么就应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事理顺序,调整短句间的关系。
例如:《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再创作的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欢迎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解析】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单句,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增删字数和标点符号,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把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对于此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
第一步:“提取主干”。
此题的句子主干是:《西游记》是一部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第二步:剥离修饰、限制成份,使其单独成句。
本例的修饰关系可分下列两层:第一层修饰成份: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欢迎的。第二层的修饰成份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再创作的。这两层的主语均为《西游记》,改后这两个单句可用“这部小说”或“这”代替。
第三步:整合信息,调整句序,合理表达。
本题的答案可表述为:《西游记》是一部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这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再创作的。
【典例解析】
【例1】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保持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
以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著称,在通风、隔热、防风、防雨、
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的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
【解析】这一句的主干是“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这个句子之所以“长”的原因是主语前的修饰成份冗长。通过剥离修饰成份、调整语序,原句可以改成如下三个短句:①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②它以简炼、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著称。③它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例2】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答案:(1)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运用复指突出句子主干;使用代词或冒号,构成一个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的复句)
(2)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有的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有的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了。(叠用表分项的词语和修饰语构成排比句式)
【例3】阅读下面一段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①—②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①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②把这段文字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