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可分为四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陈述句: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祈使句:要求或者希望中国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有两种情况:
1、肯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如:
天才来自勤奋。改为:难道天才不是来自勤奋吗?
2、否定语气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注意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有两种情况: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练习: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难道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吗?
4、老师对我的教导,难道我会忘记吗?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
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课堂纪律。”可以改写成“没有一个人不遵守课堂纪律。”改写后句子的肯定语气要比原来的句子更强。改写时要注意:双重否定是表示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须用上两个表示否定的词,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如果只用一个否定的词,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注意:
练习: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学好语文和输血,对青年人的成才才会起促进作用。
(3)同学们都觉得书籍是我们的好老师。
(4)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会找到春天的。
(5)上坡下的每一块地都被大水淹没了。
(6)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向你说清楚。
(7)这里的情况你是清楚的。
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改写:
我们在说话或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例如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这是直接叙述的句子。如果要改成转述的句子,就可以改成“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改写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如我、我们等)的人称代词改成“他”或“他们”。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二是改变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三是适当调整词语,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改动,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使句子通顺。
例: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它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他轻轻地说:“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3)小华告诉我:“我的《儿童时代》先借给你看。”
(4)妈妈对我说:“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吃饭了。”
(5)小华对小丽说:“明天我们班要参加区文艺会演,我得早点到校排演。”
四、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如:他碾死了小青虫。可改成
⒈“把”字句:他把小青虫碾死了。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移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在变换句式时必须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小青虫被他碾死了。把陈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接受动作的词调到句首,换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的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他的后面加个“把”字;句②则把“小青虫”与他“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两个句子互相改换之后,它们原来的意思不能改变。
五、有些陈述句为了突出句中的某一部分,可交换下词语的位置。
如:“我去过北京。”与“北京,我去过。”前者突出“我去过”,后者突出了“北京”。改变说法,做到语言美。
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车,一个小学生连忙让座,应怎么说呢?
应说:“老奶奶,请您坐这儿!”
注意点:如说“喂,老太婆,坐这儿来!”就很没有礼貌。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使用“请”“打扰”“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接电话时,要用“您好!请问……”等。
六、特殊句式的变换
1、词语位置的变换:如
常式句:亲人再见了!
变式句:再见了,亲人。把主谓语的位置进行互换
2、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如
(1)、我说:“爸爸,也许它不会死……”(提示语在前)
(2)、“爸爸!”,我说,“也许它不会死……”(提示语在中间)
(3)、“爸爸,也许它不会死……”我说。(提示语在句末)七、关联句
句子依据结构分类,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复句是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段的句子。复句内的各个单句形式,叫做分句。同一个复句里的分句,说是的是有关系的事,它们又是由关联词语连接起来的,因此也称作关联句。常见的关联句有七种类型,每类关联句有它们自己常用的关联词语。
1、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既然……就
2、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
3、假设关系:如果……就要是……就哪怕……也即使……也4、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还
5、并列关系: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一会儿……一会儿
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7、选择关系:是……不是宁可……也不不是……就是与其……不如
运用关联词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联词语一般都成对出现,只有少数单独使用。(如“可是”、“而”、“因此”等)
关联词语大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关联词语起连接作用,可以把两句话并为一句。
七、因果句式的改写:
因果句式,是按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关系来写的。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先因后果,二是先果后因。因果句式中,原因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但结果只能是一个。改写时,可以用关联词,也可省支其中一个关联词,甚至不用。但原意一定要保持不变。
八、缩句和扩句
缩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句子。把句子中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原来句子的主干,缩成一个简单完整的句子。缩句不能增加和减少原句基本成分,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缩句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是成“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另外要提醒小朋友的是,缩句后,虽然句子十分简短,但它还是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句末必须加上原句上的标点符号。扩句恰好相反,是在句子的主干上增加一些恰当的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是句子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和生动。扩句的过程正好与缩句相反,即按一定要求给句子的主干添枝加叶,加上修饰成分,使它表达的意思更具体、形象、生动。
在具体扩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加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
2、扩句后句子的成分不变。
3、扩句后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典型考题]
1 、 (2003 杭州市) 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无霉,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
B. 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怎样对待你。
C. 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终于明白了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有价值
D. 现代化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四川 2003)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班到郊外分组活动,你是参加义务劳动小组呢?还是参加社会调查小组?
B.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
C. 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长成”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她女儿爱读的《围城》、《洗澡》等书。
D. 她看上去只有三、四十岁,与她的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3、 (2003 泰州市) 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他,怎么会不愿意和他亲近呢?
B.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是蕴含深意的。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4、(2002年 泰州市) 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多么诱人啊,小树林里的一切!
B. 他想知道“铁块比木块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C. 我们俩形影不离,
D.你是喜欢看书呢?还是喜欢打球?
5、(北京市西城区,2002)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是(?)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几乎还不会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6、(杭州市,200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播音员的播音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把该读去声的字读成上声。
B、成败与自己的想象有着直接的关联。悲观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C、宋朝的林和靖的咏梅名句不少,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诗画无不注重绘声绘色,讲究笔力,风骨,意境等……因此,古人曰: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7、(陕西省,2001)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B.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C.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D.警号为谁而鸣?为你、我、他,为我们大家而鸣,为中国人而鸣!
8、(四川省,2001) 依次填入下文方框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A. ,?:“……。” B. 。?“——。”
C. 。!,——。 D. ,!,……。
9、(武汉市,2002)在下面一句中补上标点符号,使其表意准确规范。
他的一生可以用服务两个字来概括。
》》》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1. C(文题中的疑问属于无疑而问,不需要加引号)
2、 B(A.本文题是选择问,中间宜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C.(文章应该用书名号,不宜用引号) D.(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无须停顿,中间不用加顿号 )
3、C(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要放在后引号之外)
4、D( 选择问,中间宜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5.D(句子的第一个分句应是有疑而问,宜用问号)
6.B(A.句中的冒号宜用逗号或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C.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要放在后引号之外 D.“笔力”“风骨”“意境”是三个并列词语,表示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应用顿号)
7.C (A.“金黄的大斗笠下”后面表示提示下文宜用冒号;B.“成败与自己的想象有着直接的关联”后面也应是提示下文,应用冒号;D.“为我们大家而鸣”也表达的是强烈的语气,也应用感叹号)
8.B
9.“服务”应加引号 ,表示强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