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滋有味地读故事,学会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真切体会天塌下来的可怕景象,感受女娲一心拯救人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塌下来的可怕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在阅读中感受神话那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
(课件1:五彩的云霞图片)
2、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看到的云霞吗?
3、师:多美的云霞啊,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课件出示这一段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想去欣赏这个神奇的故事吗?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字、词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朗读生字、新词:
⑴ 出示课件2:
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挣扎、熄灭、喷火、缺少、纯青石、冶炼、大盆
⑵ 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哪个词读的时候要注意。随机指导:“挣、冶”的读音。
3、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4、女娲为什么补天?(因为天塌了一个大窟窿)能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吗?
三、现象比较,聚焦可怕
1、自由默读,初识可怕:
快速读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出补天的起因。
随机出示课件3: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烈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⑴ 轻声读一读,想想你读到了怎样的景象?来谈谈你的感受。同桌间可相互交流。
⑵ 交流,学生说了感受以后请他读一读。
(随机评价。)
2、想象画面,感受可怕:
⑴ 听了你读的句子,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动词,你们发现了吗?快圈出来。
⑵ 汇报圈出的动词(课件隐去其它文字,只剩动词):
塌下 露出 震裂 出现 燃烧 围困 挣扎
⑶ 想一想:
试着将这些动词连起来说说你仿佛看到的景象吗?
⑷ 指名说,鼓励学生的大胆联想。
⑸ 进一步引导想象说话:
同学们,看!熊熊大火已经向山顶逼近了,人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几个孩子哭喊着……(生说)大人也吓得……(生说)瞧那边!水快要漫过一个女孩子的头顶了,只见她……(生说)一个老人被湍急的洪水卷走了,只听他拼命地嘶喊着……(生说)
⑹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
(板书:太可怕了!)
⑺ 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来,一起读出你们的担心、焦急!把可怕的场景读出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课件3)
3、比较体验,感悟可怕:
⑴ 我们再来看看在灾难之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快速找出文中的句子。
随机出示课件4。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⑵ 可是如今呢?大地上再没有?人们再也不能过着?只能?只能?
随机出示课件5:
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大地上再也没有欢歌笑语,人们再也不能快乐幸福的生活。
⑶ 此时此刻,你们和女娲的心灵相通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课件3)
⑷ 过渡:
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娲的心里难过极了!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啊!请一生读第二小节,女娲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难过极了)
四、情景表演,感悟品质
1、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随机出示课件6: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2、谁也找到了这句?站起来读读,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3、通过哪几个词语,你体会到了女娲的焦急、难过?
(立刻、求)
4、师生情景表演,师模仿雨神的口气百般的推卸,百般的刁难女娲,尽量让学生说出求的语气。例:雨神:有什么事求我啊?
不行,我可没那闲工夫。女娲,你别管人类的闲事!
好吧,我破例帮你一次。
5、雨神终于被感动了,你们呢?让你们用朗读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再读。
(课件6)
6、同学们,你们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神?
五、拓展补充,深化情感
1、那么在人世间,有象女娲这样的人吗?不信,你们看!
随机出示课件7(图片):
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场面
武警官兵奋力抢救洪水中的灾民
消防队员拼命救火……
2、同学们,女娲是古代劳动人民心中的一个神,其实也是许多优秀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在敬佩女娲的同时,也为像女娲那样的人感到骄傲吧!
3、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齐读一、二段。
六、设疑激趣,延伸课外
1、故事讲到这儿,可是那些美丽的云霞跟女娲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
2、再找一些神话故事读一读,让我们在读中认识去认识更多神奇的人物,你会被他们深深吸引的。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可怕极了! 难过极了!
鄂教版——句子及答案班级姓名分数
一、句子明判断,难不倒你哦!(3分)
A 祈使句 B感叹句 C 疑问句
1.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 ( )
2.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 ( )
3.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 ( )
二、修辞手法真丰富,是什么写出来吧!(⊙_⊙)嗯嗯!(5分)
1.祖父怕我咳坏了喉咙,常劝戒我:“房盖被你抬走了。”( )
2.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 ( )
3.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 ( )
4.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 )
5.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 )
三、句子训练营,智慧大舞台。!(13分)
A.照样子,写句子.
看!后花园真是色彩丰富!
瞧! .
B.把名句补充完整,有括号的写出作者哦!
1.失之东隅, ( )
2. ,白了少年头, ( )
3.精鹜八极,————。
4.笼天地于形内,——————
5.世事洞明皆学问,——————
C.句型变一变。
1.改成陈述句
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2.悠扬的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无影无踪。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3.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①多得些知识难道是坏事吗?
②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
③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四、先连线,再写一句怎么样?没问题吧!嗯嗯!(10分)
搏击长空老师的心愿
春华秋实农民的心愿
五谷丰登树木的心愿
桃李满天下雄鹰的心愿
黑发不知勤学早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白首方悔读书迟
鸡声茅店月千山鸟飞绝
少壮不努力人迹板桥霜
万径人踪灭老大徒伤悲
五、比喻句真是妙,细体会,乐无穷。!(4分)
1.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营火闪闪烁烁。
“闪闪烁烁”一词写出了星星(),海水()
2.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可能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这句话既写出了小屋的(),又写出了海浪的()。
六、难句含深情,你能品味吗?当然能啊!啧啧!(9分)
1.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童年的发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
2.“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更有人间创造的奇迹。”《三峡游》
这句话中的“自然美”指(),“奇迹”指()。
3.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这句话的意思是:
4.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七、温馨记忆,快乐答题。呵呵!(备注:亮点题)(8分)
1.爸爸总是叹气的说:“唉!以前怎么不知道好好读书呢?”每当这时候我就会说:(名言哦!)
2.元旦到了,爸爸到外地打工还没有回来。这时候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诗:
3.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庄子的名言
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4.夕阳西下,江水的颜色真奇妙,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碧绿色的。白居易的诗句写的真是好哦!
八、勤劳啄木鸟,兢兢业业治语病。啧啧!(18分)
1.学习《伟大的出征》一文,真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2.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
3.这棵树上有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果实。
4.邻居家的小妹妹,不仅年纪小,而且很懂事。
5.他可能一定是回家去了。
6.这幅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7.王红在学校里遇见了。
8.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9.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加。
九、课文精彩回放,你的记忆力棒吧!~哈哈!(13分)
1.《旅行者之歌》大海它使我,热情汹涌。所有的河流,使我
2.《松坊溪的冬天》雪降落下来了,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的种子在风中飞。
3.《壶口瀑布》在青海,它是;在宁夏,它是;在郑州,它是;在山东,它是。
4.《想象》云彩可以被我们,的时候喊一片来擦擦眼泪,
的时候唤一片来迎接。
十、简单的关卡,轻松的闯关,成功的喜悦。(备注:亮点题)(8分)
A.词语意思关。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不沾点海水”的意思是:。“结实”的意思是:
B.句子意思关。
这句话是课文《》中说的一句话,其意思是
C.句型变换关。
改成疑问句:
十一、仿句训练大舞台。(9分)
1.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排比句)
仿句:
2.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拟人句)
仿句:
3.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没有……没有……
4.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是……是……是……又是……
5.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无论……都……:
6.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
你知道……吗?
参考答案
一、依次为:A 祈使句 、B 感叹句 、C 疑问句;
二、夸张、设问、拟人、拟人、排比。
三、B、收之桑榆;莫等闲,空悲切;心游万仞;挫万物于笔端;人情练达即文章;C、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悠扬的笛声把他的恐惧驱赶得无影无踪。恐惧被悠扬的笛声驱赶得无影无踪。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是真理吗?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难道不是养花的乐趣吗?
五、①星星的明亮、海水的清澈。②危险和单薄、汹涌。
六、①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②三峡的景色、葛洲坝。③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④抒发对汉字的珍爱和赞美之情。
七、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八、1.学习《伟大的出征》一文,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2.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3.这棵树上有许许多多的果实。
4.邻居家的小妹妹很懂事。
5.他可能是回家去了。
6.这幅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7.王红在学校里遇见了妈妈。
8.我们要认真克服工作中的缺点。
9.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
十、A.不受点磨难、坚强。B.《爷爷的芦笛》、爷爷|、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才能健康成长。C.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能长结实吗?
优秀公开课《穷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优秀公开课《穷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馈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指导观察字写得是否正确,工整,是否写得美观,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体悟情感
理清故事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对于主人公桑娜,通过预习,你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年级下册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1.默读课文2.找到相关内容的段落3.画出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4.再带着体会朗读朗读。
自学后请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三)交流学习,读中领悟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能读好这几段话,就理解了这几段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270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四)拓展阅读,情感提升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写的,有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读一读。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优秀公开课《穷人》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 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
怎么看出来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