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当后进生
2011年1月,一手创办了万科这个中国最大房地产企业的“地产教父”、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竟然选择在花甲之年去哈佛大学读书——自己做饭,步行上学,熬夜苦读。
平日里前呼后拥的大佬王石,忽然之间没了秘书和司机,成了一个在家难自理、出门常迷路的“废人”。更要命的是,因为英语太差,他无法听课和交流,第一次感觉脑子不够用。他说:“我在哈佛这一年,体会到了后进生的滋味。”
初到哈佛,“大佬”过得好凄惨
王石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17岁参军,23岁读大学,毕业后当公务员,32岁下海经商,成功缔造万科后辞去总经理职位,选择了背上行囊,去攀登世界高峰,成为成功登顶珠峰年纪最大的中国人,以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成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7+2”的探险者。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勇敢和冒险的血液。所以,当2010年初,哈佛大学的一个中国基金会执行主席问王石有没有兴趣和勇气到哈佛游学时,年轻时就曾有过出国留学梦的王石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有!”在他看来,人需要不断发展自我、更新自身,而不应该被固有的条件和现状所限制。过去20多年的创业和探险,正是他努力摆脱预定、自我造就精彩的不确定轨迹。
2011年1月底,王石处理好国内的事务,并经过速成英语口语培训后,从深圳经由香港飞往美国波士顿,开始了为期3年的哈佛大学游学之旅。这一年,王石恰好60岁。
王石到达美国前,公司已在哈佛大学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剑桥镇给他租了一套别墅,配备了汽车,还请了一个懂汉语的保姆。可王石到了后很不高兴,让下属全部退掉,他要一切从零开始。下属无奈,只好遵命,给王石在学校附近租了套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面只有一些简单用品。
然而,住进去之后王石才发现,这样的“装备”和生活确实太过寒碜,完全不是一个超级富豪能轻易适应的。以前在国内,在家时有保姆做饭,外出有司机接送,在公司有秘书伺候,可现在,他孤身一人,一切都要亲历亲为。
第一次做饭,王石买来菜后才记起,自己已经几十年没有做过饭了。没办法,他系上围裙,凭着几十年前的记忆试着做饭炒菜。让他泄气的是,米饭因为少放了水成了干饭团,西红柿炒蛋则因放多了盐而无法入口。王石这时才后悔辞去了保姆,可他又拉不下脸再去找。
一地鸡毛的生活还在继续。最开始的几次出门,因为对城市不熟,英文又看不太懂,王石搭地铁、乘公交时不是搭错车,就是搭反了方向。去银行办信用卡,王石更是被折腾得快要急出病来。在美国,80%的消费都是通过信用卡来支付,没有信用卡是很麻烦的。可是,在美国办信用卡比中国难,需要信用记录、社会保险号等一大堆资料,要命的是王石不是美国公民,哪有这些东西?再加上他语言不通,在国内又没有办卡经验,一连跑了好几趟都被银行拒绝了。最后,通过哈佛大学的介绍,并看在他是世界房地产开发商、著名登山运动员的分上,银行才给他办了一张卡。
此后,王石为了力求简单,减少烦心事,只好在各方面将就着过日子,少应酬,少出门。吃饭问题上也非常简单,早上用微波炉热一杯牛奶,吃一块面包,中午就到外面吃西餐,晚上则下一碗面条。一次,他在美国的一个朋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居然过着这种清教徒式的生活,大为惊讶:“这可是跟你的身份相差十万八千里啊!”王石却呵呵一笑:“不要忘了,我现在的身份可是学生……”王石这样“自虐”的结果是,到美国两个月后,他的体重从140斤减到了132斤。他的“悲惨生活”传回国内后,万科的同事都拿他说笑:“以后我们想惩罚谁,就让他出国跟着董事长过日子!”
英语太差,当后进生很难受
不过,对于经受过“7+2”极限考验的王石来说,生活和物质上的困难还只在其次,最难的是语言上的障碍。虽然出国前参加过口语速成培训,但那只是皮毛功夫,真到了全英语交流的环境里就完全不行了。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王石到哈佛大学附近的一所名叫Kaplan的英语学校学习英语。到那儿报到的第一天,60岁的王石差点被人误认为是“老师”——在他的周围,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最大的也才25岁。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王石只好每天跟这群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孩子混在一起。
美国课堂强调游戏互动,所有人都要参与其中。一次,老师让一个学生比画单词,叫王石来猜。可是,那个学生比画后,王石明明知道是哪个单词,可挂在嘴上却怎么也说不上来。王石的笨拙,引得整个教室哄堂大笑起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简直丢人丢到了家。
更麻烦的还在后面,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学校每周要安排一次
为了开阔眼界,并锻炼英语听力,王石便开始去听讲座。在哈佛大学,各种各样的讲座特多,而且来演讲的都是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和资深人物,演讲的主题则牵扯到世界热点事件。
可是,因为英语水平有限,王石根本听不懂主讲人在说什么。但他又实在不想错过那些精彩的演讲,便花钱请了一名翻译帮忙做笔记,自己则装模作样地听。那段时间,他一度半夜两三点都睡不着,担心自己在哈佛没学到东西,想着想着就想放弃,但第二天起来,他又背着书包去上学,整个人像是沉浸在一种病态之中。
一次,王石给国内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倾诉说:“我这次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了。哎,我做地产做到了中国第一,登山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学英语却这么难?”
为了使自己尽快适应课堂,王石逼迫自己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强度。周一至周五,他每天到英语学校上3小时英语课,再到哈佛听2小时专题讲座,然后在图书馆看2小时书,晚上回家再复习2小时。
这样的日子过了3个月后,王石的英语水平才提高了一些。此后,他开始自己做笔记,让翻译纠正。4个月后,他差不多能听懂六七成了,便摆脱了翻译这根“拐杖”。
2011年9月第二学期时,王石选了三门大课,分别是前哈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本杰明·弗里德曼的“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史”,以及“城市规划”。
有了这些主课,王石的学习更紧张了,每次去上课都如同“赶集”。每天上午8:40,他要到哈佛设计学校听“城市规划”。中午,他穿过哈佛广场,步行去对面的英语学校进行下午的学习。经过广场时,王石偶尔会找一间咖啡屋坐下来,吃个三明治,更多时候则是边走边吃,因为在哈佛学生都很匆忙,休息的机会非常少。王石从来不敢出去应酬,因为如果去了,他的学习就得熬到凌晨三四点,要不然第二天的课就会完全跟不上。
苦学清修,终于悟道获“新生”
在哈佛,王石的研究方向是“企业伦理和城市群落研究”,但他最喜欢上的是“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一课。因为他觉得,中国人目前学习西方的东西,更多是技术层面,如何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理解、去了解、去吸收,而到了最后,一定是要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的。
在哈佛期间让王石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一名哈佛教授讲述二战后美国信教人口变化。在课堂上,王石了解到,二战后美国71%的人信仰基督教,80年代初骤降到39%,90年代初又有所回升。他还了解到,二战后出生的美国人有两个宗教,一个是出生时家庭给的,第二个是20岁后独立选择的。上完那门课,王石觉得自己“豁然开朗”:以前他总是困惑上帝究竟存不存在,上课后他发现,这不是要点,要点是宗教背后的文化诉求。对于宗教,你可以不信,但你要尊重那些信的人,接受有神论背后的价值框架、价值体系,它到底对这个社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为一个地产商,王石在哈佛游学的日子里都会用地产开发商视角观察美国。在哈佛设计学院的“城市规划课”上,王石不忘观察身处的这栋建筑: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盒”,冬暖夏凉,可容纳400人。独具匠心的是,这个学校的教室与教室间没有视觉上的阻碍,“梯田”状从一楼一直到达五楼,五楼高高挑空,将空间串联成一体,更像开放式的三角形阶梯图书馆。低年级学生在顶层,便于观摩下层学长的设计活动,学生们随着年级上升,教室逐年下移至毕业。
在哈佛学习期间,王石也多次走出哈佛大学所在的城市波士顿,从其他城市获取灵感。有一次,王石受邀赴华盛顿拜访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总部。该环保组织总部的屋顶绿化引入蜜蜂的设计,让他印象深刻。他当即打越洋电话给万科的同事,要求在深圳大梅沙总部的绿化中引进蜜蜂。
几个月后,万科总部引进的两箱中华蜜蜂开始产蜜,每次可割蜜15斤。万科的员工对自己的办公室屋顶能产蜜感到非常自豪,一名员工尝了蜂蜜后给董事长王石写邮件报喜:“虽然我们的蜂蜜产量不高,每人只分得一小勺,但真的比新西兰蜂蜜还要好吃,蕴含一股自然的醇香……”王石看了,非常高兴。
学习上的收获,让王石慢慢习惯了忘记生活上的清贫。安下心来的他,到2011年底,体重已经恢复到了140多斤。有了一定闲情的他,如今还每天抽出至少40分钟发微博,一来是方便与国内联系交流,二来可以训练文字简洁表达,三是接受各方的批评与意见。
不过,王石的微博跟国内其他几名地产大亨相比,显得十分“另类”,既没有任志强那样的“火暴”脾气,也没有潘石屹那样爱凑热闹。他发得最多的照片,是关于他养的两只猫和一条狗。他的微博头像是一张坐在电脑前面的照片,戴着眼镜,嘴角微微下垂,脸庞清瘦,法令纹很深。一名网友说这张照片“显老”,建议他换一张。可王石拒绝了,他说,变老是人生的规律,为此他还提出了“人生抛物线”理论:“人生就像一颗从枪膛里飞出的子弹,我的最高点已经过去了,现在处在下滑处,应该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了……”
虽然心里想得很明白,看淡了生老病死、代谢更替,但王石的行动其实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