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押韵短句文案锦集66句

时间: 2022-10-01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律诗押韵短句文案锦集66句

导语: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古诗(律诗)格律知识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送魏大将军(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

(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1、生聚同相庆,日盼共言欢。快意颜永驻,乐与枝理连。

2、扇风生福禄,云间日常秀。财气快登先,同公乐万寿。

3、雪中生白云,财泽日已临。福禄快行走,好运乐长荫。

4、生逢俱如意,日沐南风吹。快事长伴友,乐衔月下杯。

5、生日福无涯,日寿素所辖。快走揽财气,乐处情满家。

6、生诞正逢雪迎春,日新年新万象新。快意真心谁若懂,乐邀同游共凡尘。

7、生入红尘种梦根,日来百祝共销魂。快推诗笔觅新句,乐满长笺始寄君!

8、生就福如东海澜,日临南山青松岚,快采琼花祝生辰,乐曲仙音绕娇娆。

9、生来慧质乾坤颂,日吐珠玑盛世夸。快马载福奔万里,乐于送寿到千家。

10、生辰福路多健康,今日朋友聚一堂。人生快意有所得,寿星此乐你我知。

11、生辰之庆好繁华,日光普照更添色。快门按下定此景,乐在今朝年年有。

12、生来即胜白花芳,日洒金光满院香。快意时时前后伴,乐融富贵进门窗。

13、生逢喜时同相聚,日月星辰与亮齐。快意叠来亦由研,乐善好音终因缘。

14、心向福禄寄尔生,喜祝长生添寿日,好运成真心中快,明朝更添天伦乐。

15、生聚同相庆,日盼共言欢。快意颜永驻,乐与枝理连。祝你生日快乐!

16、生涯自古多蹉跎,日常总归常缤纷。快活须知祸福变,乐观方可度乾坤。

17、生辰之时许心愿,日后定把成功赢!快人快语快节奏,乐得一生心态平!

18、生日蛋糕真香甜,日子美心情陶醉。快快把此时留住,乐享人生好年华。

19、生辰一笑轻九鼎,今日福禄交戍岭。从此快添财富生,做人欢乐皆由性。

20、生性高雅显风范,日子惬意体康健。快意人生知音伴,乐娱生日尽开颜。

21、高山景行望,宇廓水汤汤。生夜朗星耀,日日照福光。快事长享有,乐情谊久长。

22、祝福应乘早,你我任萧遥。生活多烦恼,日月轮次倒。快意上云霄,乐音寄纸鹞。

23、会盛客征文,如何憔悴人。生理不得论,日赏城西岑。快意言多忤,乐道复安土。

24、老幼相别离,婆娑非舞羽。生涯知几日,日复想光仪。快意乍四顾,乐道辞荣禄。

25、范知何娴美,丹唇流歌飞。生逢俱如意,日沐南风吹。快事长伴友,乐衔月下杯。

26、祝愿奏奇巧,小径闻调高。粉殊凡俗世,生采自飘飘。日来我相伴,快友与逍遥。乐面衬柔娇。

27、杜梨海棠春蝶恋,云中飞仙情悠然。生机无限艳阳天,日出风清笑颜展。快意人生知音伴,乐歌曼舞生日欢。

28、清香四溢花烂漫,明霞飘逸彩蝶欢。生性高雅显风范,日日进取事业展。快意人生勤登攀,乐娱生日庆华年。

29、高朋满座齐祝愿,好友聚首共道贺:生命因你而闪亮,日子今夜最特殊,快马加鞭来祝福,乐不可支青春驻。

30、张扬我辈狂少年,瑛妹他乡可有难?生逢盛世弄潮女,日搏惊涛夜梦甜。快意豪情巾帼志,乐忧寻常作笑谈。

31、祝福至爱千秋好,颖蕙达人纤姿妙,生年吉利命中金,日饮甘醇红颜葆,快娱欢歌擎挚友,乐享天伦迁升早。

32、祝词弹奏心之曲,你且欣然倾耳听:生花妙笔寄思念,日复一日牵挂中。快意爱情美酒酿,乐在岁久芳馨浓。

33、清夜恩情四座同,明明我祖乐无穷。生公说法鬼神听,日高丈五睡正浓。快剑斫断生蛟鼍,乐全老子今禅伯。

34、亲密相无间,爱伊若花颜。的的时光近,老句赋新篇。婆娑烛光舞,生辰笑靥甜。日落逍魂处,快夜人缱绻。乐得共婵娟。

35、李白斗酒诗百篇,佳人诞辰桂花开,宁静本是小家玉,生命光辉正灿烂。日月同辉赞祖国,快乐生活靠大家,乐在其中笑呵呵。

36、关心一纸平安报,涵泳儒流身已澡,予家何幸窃恩辉,开花空道胜于草,心事当年汉卧龙,快击黄包烹紫壳,乐游园里春正好。

37、焦陂荷花照水光,云似多情巧护霜。娇波斜入鬓云长,生爱君家锦树芳。日月须归仁义主,快凌紫清登玉堂,乐子飞燕侍昭阳。

38、关心小鼠不冬眠,涵情默默两对眼,予以终身共誓言,开花时节芦花白,心旷神怡濯清涟,快艇如飞千层浪,乐山乐水今朝闲。

39、关关河鸟声相思,涵胡画角怨边草。予尝使工作漆器,开心写意君所知。心爱玉颜私自亲,快箭拂下西飞鹏。乐天知命了无忧!

40、刘邦项羽天下雄,宝剑锋出磨砺中,山壁高耸指苍穹,生机勃发雷霆动。日积月累蓄于胸,快马扬鞭四方颂,乐而忘忧响晴空!

41、祝君眉寿似增川,初还相印罢戎旃。维摩青石讲初休,恒山铁骑请金枪。生逢圣代无征战,日走登天长似箭。快剑长戟森相向,乐游原上有西风。

42、祝融峰下一回首,赵王千古流芳世,小庭流拥设花坛,卉然兴道而迁义,生龙活虎身体棒,日落夕阳常健康,快活开心心情爽,乐往常来出英雄。

43、筑雅小居方外处,仲夏卧看流萤舞。亚当怎懂黄肤色,南山种菊穿着粗。生活平淡寻真意,日过午头酣睡呼。快阳转眼垂暮色,乐天无为迷江渚。

44、祝传神醉下福禧,刘郎才如万乘器。荫松散发逢异人,泽水回环六七里。生来且喜事精神,日边已觉风光丽。快意雄风海上来,乐意融融兄及弟。

45、祝福浩荡风云寿,罗仙荫德水长流。贤者芳泽千年秀,勇士壮怀写春秋。生逢盛世歌伴酒,日新月异争上游。快马加鞭织锦绣。乐为新锐拓荒牛。

46、老是想你在心头,婆婆妈妈难开口。祝福肯定常牵绕,你的美丽忘不了。生怕惹你三分气,日日与你共欢喜。快乐时光总觉短,乐此一生有你伴。

47、祝酒贺词意绵绵,王者风范漫云天。小月清风初夏至,玲珑芳影展笑颜。生生世世喜无边,日日年年福绕前。快马一鞭传佳讯,乐舞欢歌伴梦眠。

48、老忆如火六月间,婆娑倩影降九天。美妻临风立琼轩,含笑一嚬映碧园。生处盛世自悠然,日正中天尚情缘。快意生日君相伴,乐享人生尽欢颜。

49、柳绿江南别酷冬,暗香阵阵示春浓。花开正遇佳节到,明月难逢喜事重。健体能行千里路,康身可上万座峰。长圆好梦华年美,寿胜南山不老松。

50、柱擎新月我凭栏,仲夏七夕凝露寒。雅韵三叠谁远唱,难如知己自悄还。生平莫笑飘零客,日日登楼望远山。快典求诗衔祝福,乐携君手自婵娟。

【适用年级】

中、高年级。

【设计意图】

日常教学,我们总是将古诗词定位于文学作品,从经典的意义进行学习、探讨。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比如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诗人都会吟诗作赋,像王安石的《元日》,就将过年的民俗用写实性的画面一幅幅呈现,具有其独特的风貌。如果我们从民俗这个角度切人,节日诗词教学也会别开生面。

【教学目标】

1.以各种方式熟读三首节日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寻找古诗词中的民俗,初步感知文学作品里的纪实功能。

3.在今、古的比较中了解传统习俗的来源与变迁,整理成小论文,渗透研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辨析“元”

1.出示“元”的'5种解释:

(1)开始,第一;

(2)为首的;

(3)构成一个整体的;

(4)朝代名;

(5)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

师:想一想,《元日》中的“元”是哪一种解释?具体指农历哪一天?元旦呢?请找出与其他4种解释相对应的词语。

2.从元日开始,按时间顺序回顾我国的传统佳节。学生尝试诵一诵、背一背相关诗词。

3.师:古时的中国人究竟怎样过春节呢?我们先到《元日》中寻一寻,觅一觅。

二、读《元日》

1.读通诗句,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2.利用注释,将《元日》译成一小段文章再交流。

3.师生和诗,体会一唱一和的乐趣。

4.借用《好日子》的曲调,师生表演唱《元日》,将古诗变成可想象的画面和可感受的氛围。

三、《元日》中的民俗

1.从《元日》中寻觅古人过年的习俗(炸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猜一猜这些习俗的来历。

2.补充阅读材料(《炸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了解民俗的来历。(语文教案 )学生阅读时将自己觉得新奇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批注。

3.补充老舍《老北京的春节》片段,学生比较阅读。

4.完成表格。

师:这些诗作不仅文字美、画面美,还具有纪实功能。

四、诗词中的庆典

出示《青玉案 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1)借助注释把握诗词大意。

(2)用感兴趣或自创的方式吟诵《青玉案元夕》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直至会背。

(3)寻找诗词中元宵节或重阳节的习俗,做记录。

(4)查找并求证这些习俗的来历及变迁。

(5)了解并比较今天这两个节日与古时的相同与不同,思考发生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五、阶段成果展示

1.各小组用独创的形式诵读诗词。

2.展示各组对元宵节、重阳节中民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受诗词的纪实作用,体会民俗的源远流长和与时俱进。

3.各小组讨论、拓展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成果。

六、整理成文

1.按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继续查找、积累、分析有关传统佳节的诗词及材料,寻找其中的民俗,进行比较研究。

2.完成小论文《节日诗词中的民俗与今日之比较》。

3.小论文评选,设等级奖鼓励,出一册班级《节日诗词中的民俗》研究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