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短文两篇中的格言聚集76句

时间: 2024-11-12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100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我所积累的名言和格言也日益增多。比如灵感只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是汗水,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等等。但是,在这许许多多的'名言和格言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逆境出人才,它已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小时候,常听爸爸说这句话,那时我还不明白。后来进入了中学,因为父母的离异,使我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班主任多次找我谈话,其中的一次谈话,老师就对我说过这句话,并给我举出了一些例子。可我还是似懂非懂,回家问爸爸,爸爸说:你现在的生活水平、学习环境都是幸福美满、顺顺利利的,这就是顺境。爸爸说到这儿并没有给我解释明白,反而苦笑着摇了摇头说:你慢慢体会吧。

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所谓逆境,就是不顺利的境遇,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为什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出人才呢?我想:人穷志不短,条件、环境不尽人意不要紧,关键是能不能冲破这不尽人惫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克服困难,冲出逆境,发奋进取。

古今中外,许多身处逆境且都能克服困难冲破逆境而成为有用人才的例子比比皆是。高尔墓为人家打工,在老板的看管和毒打下,还坚持看书,最终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张海迪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用功学习。许许多多的事例都足以证明逆境出人才这句格官的道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塑造了他们顽强的意志,把痛苦悲伤化作力全,以奋发进取,才使他们的事业有成。

如今,我再读这句格言时,对学习、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因为这句格言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所以,我不管在什么条件、环境中,都应该发奋学习,早日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坐拥书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夭,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难怪古人发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如何才能坐拥书城?如何做到与书籍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将在《短文两篇》中聆听,两位大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独家秘诀。

2、作者简介:略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本人喜欢的语句。

(2)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傅彩:fù cǎi(给言辞)增添光彩。 藻饰:zǎo shì修饰文辞。

狡黠:jiǎo xiā狡诈 诘难:jié nàn 诘问,为难。

滞碍:zhì ài不畅通。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咀嚼jǔ jué。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章文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废寝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学生初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小结:

2、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等,比喻论证能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如文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运用了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科学……论理学……逻辑辞之学……凡是所学,皆成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结果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②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本人的读书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你最赞同的是哪一观点?

明确: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结果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纵观论证思路,即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5)作者的观点有: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小结。

(四)比较阅读,强化所学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天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1.明白事理,使自己适应生活。

2.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3.黑夜的转弯是白天,愤怒的转弯是快乐,有时候让心情转个弯就好。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自苦寒来。

5.对懒惰的人,太阳和月亮像两片砂轮,磨蚀着青春和生命;对勤奋的人,太阳和月亮像一对车轮,可以收获个人理想。

6.一个从来没有失败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的人。

7.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8.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在难过的时候。

9.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10.真正能让人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内心。

11.泪水只能模糊双眼,洗不亮前进的路程。

12.把脸迎向阳光,就不会有阴影。

13.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14.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15.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6.假如不能,一定要;假如一定要,就一定能。

17.走得最慢的,只要不丧失目标,就比漫无目的地徘徊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