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
关键词:用多媒体;结合谜语;应用故事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的,提出之后,在我国教育界立即引起一线教师广泛的关注和共识。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运用,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或作用是无穷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的运用不拘一格,有很多运用方式。而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则是其中最为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多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让情境的呈现更为生动、逼真。例如,执教人教版一下《称象》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象大不大?”“当然大了,大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听到学生这样回答,我说道:“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体重吗?”“当然,用地磅称一下就知道了。”这样的答案其正确性不置可否,我接着说道:“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称出大象的体重是非常难的,但曹冲却利用简陋的条件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想知道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想!”于是我打开多媒体,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之后,同学们均被曹冲的智慧所折服。就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我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提前制作课件,预设多媒体情境。唯有如此方能更加有的放矢的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多媒体情境尽可能发挥出其应有功效。
2结合谜语创设情境
谜语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文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谜语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新课学习兴趣,我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经常会结合谜语创设情境。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令人满意。例如,执教人教版三下《月亮之谜》一课时,我是这样实现新课导入的:“老师昨天新掌握了几个谜语,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玩玩猜谜语的游戏啊?”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赞同。于是,我在黑板上写道:“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打一天体)”谜面刚抛出的时候,同学们有点犯难,但是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正确谜底――月亮。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之后,我又给出了一个谜语:“三四五,象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该谜语自然也难不住学生,谜底也是月亮。接连玩了两个猜谜语游戏之后,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力也逐渐集中起来,我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月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月亮之谜》。希望大家接下来能和我一起认真学习……”谜语是小学生所普遍喜爱的,结合谜语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创设情境无疑会产生理想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可以搜集与新课教学主题教学的谜语,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3结合故事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新课导入是极为重要的。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推动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在新课导入阶段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而结合故事创设情境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例如,执教人教版四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给同学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要好的伙伴,整天在一起玩耍。我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但是这样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们成为好朋友。长大之后,我考上了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她则早早步入社会,如今也已经成为一个资产上百万的老板。我们各自拥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老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点在我和这位朋友的身上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你们说呢?”听到这样的故事同学们似乎也有所感悟,默默的点头赞同。而我则利用这个故事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故事创设情境可以让新课导入更具吸引力。除了教师讲故事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与新课主题相关的故事,这样更能调动学生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并不仅仅拘泥于上述三种形式。在具体的新课导入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灵活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质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新课学习兴趣。
导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下这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
一、激趣:创设直观情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直作为中国文学描写的一种极致,被众多的创作者所苦心追求,因为只有将读者引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热切的关注与更强烈的共鸣。
⒈音乐渲染,挂图提示
音乐与挂图是教学中的常用形式。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缕缕情思,把他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旷远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悠然神会,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此时此地、此情之景会使他们在更加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诗琴书画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知识的启迪。此时,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
挂图提示则在再现形象、导入情境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轻便快捷、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画面的转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将难以捉摸的问题简单化,在描写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院落结构难以明其就里,进而对黛玉的行踪不甚了了,把贾府的院落结构图一挂,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⒉网络传输,视屏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日益重要,也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各种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文字、表格、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可以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扫过去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空间无限地延伸,以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的高度亢奋之中,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特别是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媒体大大地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熟悉就不是一种隔阂,而是连通学生理解各种生活场景的一座金桥了。
当然,多媒体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始终无法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把媒体作为“披文入情”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⒊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这种“做”是高规则所涉及的概念、法则的综合应用。因为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绝非简单的解决问题,它涉及各种认识成分与动机成分。角色扮演无疑是“做”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再现情境、加深体验,还可以诱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仔细地去揣摩人情物态,以形显情。
二、诱思:创设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慢慢生成的,必须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不断地去培养。从本质意义上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就是这场对话的媒介,语文教师永远只是对话的诱导者,而不是代言人,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环境、酿造气氛、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断地去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切实营造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对话情境,真正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巧妙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对话情境,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心境与文本所展示的情境的紧密接触,为学生对文的认同或批评找到结合点。
⒈亲身体验,促进理解
所谓亲身体验,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情境。“真正的学习行动,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课。”(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课文“为了如此的美丽动人,它必须失去双臂”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电脑为维纳斯像完形,并找出一些美术家的构思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感受。然后再畅谈他们对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思妙想的完形方法不满的原因,从而认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也许学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中他们一定会理解作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与依据,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平了道路。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作文章,或者按照教参去解说,学生也许会了解,甚至接受,但终究难以圆通,于是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弃它,讲到中国古代的几个文化传统:“折柳送别”“借酒浇愁”“庆团 思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语文;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氛围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学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一、情境教学方法的作用
1.情景教学方法的概念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
其次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最后,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情境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2.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3.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了,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参考文献:
[2]张生亮.刍议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