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是你自个找的,我怎样帮得了你的忙?
2、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五湖四海望一望呢?
3、莫非你以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4、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一切的困难不是都能够解决了吗?
5、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6、完成四个现代化,莫非不是全国人民的巨大前史使命吗?
7、要斗争就会有献身,这莫非不是真理吗?
8、人们怎样不期望车子能停下来,不期望时刻能停下来?
9、莫非那条街不热烈吗?
10、不劳作,连棵花也弄不活,这莫非不是真理吗?
11、莫非你觉得自个对吗?
12、这样有疑问吗?
13、人莫非能够长生不老吗?
14、糟蹋时刻莫非不即是糟蹋生命的体现吗?
15、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6、你真的`觉得是这样吗?
17、尽管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曾怀疑人类需求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自身有黑点就否定它的绚烂光芒呢?
18、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9、字典莫非不是咱们的严师诤友吗?
20、都是你自个找的,我怎样帮得了你的忙?
21、咱们怎能忘记教师的循循善诱?
22、地球莫非不是圆的吗?
2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24、有这样的也许吗?
25、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分,莫非你不觉得咱们的兵士是最心爱的吗?
26、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样会惧怕反抗军阀?
27、那浪花所奏的不恰是一首欢喜的歌吗?
28、莫非不是吗?
29、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美观吗?
30、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但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1、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样会惧怕反抗军阀?
32、咱们怎样容忍损坏纪律的人和事?
33、不是自家人,莫非就不应互相关心吗?
34、莫非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徜徉,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35、肺结核患者躺在床上嗟叹的时分,他怎样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即是那个在马路上随意吐痰的人呢?
36、这湿润严寒的地面,怎样能睡呢?
37、当农人,莫非就不需求文化常识了吗?
38、莫非你以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巨大吗?
39、十万支箭,三天怎样造得成?
40、西湖,就像镶嵌在地狱里的一颗明珠。那样的美丽动人,莫非不让你留恋忘返吗?
41、敢于这样做的人,莫非不是一个英雄吗?
42、杭州的西湖莫非不像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
43、你觉得有疑问吗?
44、班主任莫非不应该一马当先吗?
4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恰是机灵心爱的小燕子吗?
46、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五湖四海望一望呢?
47、莫非交兵即是为了多杀人吗?
48、人莫非能够没有一点精力吗?
49、杭州的西湖莫非不像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
50、王教师带病作业,咱们怎能不感动呢?
51、不耕耘怎样有收成?不学习怎会有常识?
52、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恰是这样的野花吗?
53、这不是呆气的体现吗?
54、莫非他觉得自个没有错吗?
55、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家争鸣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泛动,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你怎样不被她招引呢?
56、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逝世也无法叫我开口。
57、这么重的东西,我怎样拎得动呢?
设问句的作用
什么叫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例句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枪!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生命的问句》阅读题:
1.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倒数第3自然段中“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
答:⑴“一棵有毒的树”比喻_________。
⑵“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_________。
2.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四种人的特点。
⑴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⑵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⑶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⑷第四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索,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写“生命”这样抽象的命题,以树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
C.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心态是为了铺垫下文对“生命”问题的设问。
D.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作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作法。
E.本文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问句”,无论给出多少种回答,人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生命的问句》参考答案:
1.生命中的困难或危机;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
2.逃避;抗挣;慈悲;创造发明。
3.不同的观点都有真切的生活经历作为明证。
4.D、E。
《生命的问句》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生命的问句》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设问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设问句的意义和作用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拓展:文章大意概括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权力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