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句中宾语的位置和组成的比较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对比Sprachevergleich句法Syntax句序Satzstellung宾语Objekt
论文摘要汉语和德语两种语言的句法对比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课题。句子结构,句子成分都可以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利于对两种语言都有理论上的认识,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平常的德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做得很多句子,往往在结构上照搬了汉语的句式,造出的句子在德语语法要求下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汉语和德语的句法做一个系统的比较。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上理解和认识汉德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从而自觉使用德语句法规则。
学习语言就一定要和句子打交道。句子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由词或短语构成具有一定的语气语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在德语中叫做“Satz”,汉语中叫做句子(juzi).在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句子的定义相近,词性基本相同,各个句子成分的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即: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德语中分别叫做Subjekt,Praedikal,Objekt,Adverbialbestimmung等。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句法的比较,主要是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之间的比较。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对中德两种语言中,简单句中宾语的成分和位置进行了对比。
1.宾语位置的比较
a)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习惯性的被置于谓语(基本是动词)之后,例如以下的这个例句:
他打球。
ErspieltBall.
b)汉语中的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是要区分开的。直接宾语永远置于间接宾语的之后。例如:
他给他朋友一本书。
ErgibtseinemFreundeinBuch.
上面的例句中,间接宾语“他朋友”放在了直接宾语“一本书”的前面。
c)汉语中,宾语有时也可以置于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例如:当宾语和表示“都alles”意义的副词在一起出现时:
他什么都不懂。
Erverstehtnichts.
他什么都会。
Erkannalles.
例句中的谓语“懂”,“会”的宾语是“什么”。在汉语中直接放在了主语“他”的后面,谓语的.前面。而德语句子中宾语仍然放在了谓语后面。
第二种情况是汉语句子中,当宾语前有“yi一”,后面有表示否定的单词“bu不,meiyou没”时,宾语要前置,例如:.
他一口水都没喝。
ErtrankgarkeinenSchluckWasser.
我一分钱也没有。
IchhabekeinenPfennigGeld.
第三种情况是在介词ba把,lian连,dui对之后时,宾语要前置,例如:.
请您把门开开!
MachenSiebittedieTürauf.
他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ErhatnichteinmaleinenFreund.
2.宾语成分的比较
a)汉语中形容词可以作为宾语来用,但是在德语句子中往往这些形容词被名词化了。例如:
不怕慢,就怕站。
DieLangsamkeitfürchtetmannicht,manfürchtetdasStehenbleiben.
汉语这句谚语中,“慢”这个形容词做“怕”的宾语,而德语的句子中,将形容词“慢(langsam)”名词化为名词“慢(Langsamkeit)”
b)汉语的“的”字结构做宾语
带有“的”字的定语结构往往不指出它修饰的人或事,但是可以用来做宾语,在德语中,或者被名词化,或者以定语从句的形式出现。例如以下例句中的“新鲜的”这个“的”字结构: 我要买新鲜的。
IchmochteFrischeskaufen.
c)汉语中的双宾语
汉语中的有一些要求双宾语的动词,例如:
大家都称他小英雄。
AllenenenihndenkleinenHeld.
汉语中只有宾语和双宾语之分,宾语没有“格”之分,而德语的句子中,双宾语要按照实际情况使用第四个宾语,第三格宾语,第二格宾语或者介词宾语来表达,例如:
给geben,jiao教lehren,求bitten马先生给我一支笔.
HerrMagibtmireinenFüller.
他教我德语。
ErlehrtmichDeutsch.
我求您一件重要的事情。
IchbitteSieumetwasWichtiges.
以上的汉语句子,都是带有双宾语的,但是德语中,第一个例句中,geben(给)这个动词要求一个间接宾语用第三格(mir),直接宾语用第四格(einenFüller),第二个例句中lehren(教)这个动词要求两个第四格的宾语(mich,Deutsch),而第三个例句中,要用介词“um”来做直接宾语。
d)汉语句子中的地点宾语在德语中一般是用做状语。例如:
他明天去上海。
MorgenfahrternachShanghai.
我进房间。
IchgeheinsZimmer.
综述:
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这在汉德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但是汉语中要求双宾语的动词要更多一些。德语句子中的介词宾语对汉语来说比较陌生,而汉语中的地点宾语在德语中也很少出现。
汉语和德语两种语言的句法对比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课题。句子结构,句子成分都可以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利于对两种语言都有理论上的认识,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QianWencai,Chinesisch-DeutscheKontrastiveSyntax,HelmutBuskeVerlag1985
[2]张宝林,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中国德语教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潘亚玲;W.Schlenker主编,中国强化德语论文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6]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浅谈宾语和补语的对比教学论文
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1)他打球。(2)他打〈输〉了。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1)他看书。(2)他看〈完〉了。(3)他看什么?(4)他看得〈很认真〉。(5)他去新华书店。(6)他来〈自南方〉。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他笑得〈非常天真〉;这花香得〈很〉;他说得〈怎么样〉?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如:他懂得这事。你值得学习。他说得大家受不了。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例如:(1)吃个西瓜。(2)吃个〈痛快〉。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如:他打了〈三次〉球。我织〈成〉一件毛衣。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