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恨的句子精选
1、泪滑下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该不该爱。
2、恨一个人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
3、长久地恨一个人,是对自己的一切不愿负责任。恨,是一种可怜的逃避。当你被人所恨,你是比恨你的人幸福的。
4、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
5、爱情是造物外旳法度无法选择不能掌控
6、恨一个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的特别的那种直接,直接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似的。
7、恨一个人是因为太爱,所以才忍受不了伤害。
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种爱呢???
9、人生就想一场赌博、勇敢者往往会赢。
10、在一起是要2個人点头答应的.,可是分手只要一個人決定。
11、一句话给予我希望、再一句便推我入地狱
12、恨一个人的感觉,可以很透彻。
13、贱就要贱出格调要不就别以假面做人
14、恨一个人比爱一个人更难更痛苦。
15、爱你是种执着你却把心装上锁。
16、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东西;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
17、恨一个人不会永久,因为恨会随着时间的温度慢慢融化;爱一个人也不会永久,因为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蒸发。
18、只允许我离开你,不允许你离开我,因为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19、单身的我,原本以为可以一辈子不跟谁。
20、她们相对无言。她心里却在流泪。
21、你若越恨他,你便越放不下他,只能让自己沉浸在回忆中慢慢凋零,()世界上的每个夕阳都是不同的,每个夕阳落后便意味着升起新的一轮。
22、1不要去恨一个人,那是对自己的折磨。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来折磨自己。你在恨的同时,也磨去了自己心中原有的善良和仁慈,你会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你,你就会看不到很多美好的东西。用你的快乐去交换恨一个人的权力,不值得。
23、不会快乐旳人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悲伤。
24、恨一个人的感觉就是让恨过后,不要去想起他,不要让自己停下脚步,不要让自己过得不像自己,不要让恨的感觉再一次把年轻的自己慢慢地淹没……
关于愁恨悲欢的古诗词精选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释
①夭桃:茂盛的桃树。斫:砍。煞:同“杀”,减损。
②椎:捶。
③郑板桥自称“荥阳郑”,以表对封建礼法的蔑视。“荥阳郑”指郑元和的故事。荥阳为郑氏郡望,相传郑元和即荥阳人,流落长安,唱莲花落乞食于市,妓李亚仙拯救他于困顿之中,后来郑元和做了大官,李亚仙亦封国夫人。唐白行简《李娃传》即叙其事。郑板桥对这个风流韵事,然而近于子虚乌有的元祖十分敬佩,在作品中曾三次提到他。
④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旧谓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席帽青衫:明清科举时儒生或秀才的服装。太瘦生:即太瘦。生,语助词。
⑤蓬门、破巷:贫者所居。
⑥箝:钳制。
⑦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鉴赏
上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是说花也不知道人之恨事,月也不能助人解除心中郁闷,就连平时能消愁解恨的酒也不灵了。
接下来“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连夭桃这般艳丽的春花也要砍断,鹦哥这样可爱的灵鸟也要煮熟了下酒吃,砚书琴画文章都要统统毁掉,一切虚名也都不要了。古人常以“焚琴煮鹤”来形容煞风景,这里更是大大逾越,几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怀念的东西,都成了发泄的对象,以解心中之痛。艺术张力之强达到极至。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写荥阳郑生本宦家子,与妓李娃恋爱,金钱被老鸨设计掏空,靠帮人唱丧歌糊口。(原来这行业古已有之,现在公墓里那些帮人唱丧歌的算不得开拓创新哦,呵呵~~)后又沦为乞丐。李娃不忘旧情,予以搭救,助其中科举,得显宦。而郑板桥在《道情十首》小序中也曾提到:“我先世元和公公(荥阳生)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此三句颇不将封建礼法放在眼里,公然宣示:我荥阳郑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不靠做官,只靠教歌度曲,乞食与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来。不羁之情,跃然句中。
下片“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旧时认为人的骨相可以决定人的贵贱穷达,如方头大耳为福相,反之为薄相。席帽是以藤席为骨架的帽子。“青衫”为当时低级官员或一般文人所穿之服装。这里的`表露出: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没法改变,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处蓬门秋草,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在描述简陋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人的心态,包含着恨世道不公的意味。
“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境况都已经这样了,难道老天爷还要封住词人之口,连叹气都不允许吗?
“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乌丝:即乌丝栏,一种有格线的绢素或纸笺。词人性格直率,癫狂得很,心有不平,岂能不鸣?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细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轶事
以“怪”出名
1.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仕途不顺
任山东范县知县,清正廉明。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须旷达的心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
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有关于愁恨悲欢古诗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