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感悟作文1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题记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父母约束自己,所以与父母吵嘴这种事经常出现在我身上。
有一次,母亲叫我帮弟弟检查作业,我皱着眉头漠然的说:“不去”,她对我指责了几句,摇摇头走开了。有一次母亲要我把家里整理一番,我说再等一下,她老是催促着我,而我却不耐烦的答应,“知道了”,没有声音传来了,突然之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还有一次,我和弟弟争吵,母亲总说是我的错,我顿时就委屈了,立马反驳她的话,冲着她吼了一句,我愣住了,不知所措,对上那双疲惫的眼睛,里面多里一道忧伤,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在夜里,睡得正香的我被什么声音吵醒了,像是倒洗衣粉的声音,是母亲吗?这么晚了还在帮我洗衣服。我鼻子酸酸的眼睛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打转,想到之前我对母亲的态度,我羞愧、懊恼、后悔,无数种情绪堵在我的胸口,我想,是我不孝吧,老是让母亲难过。
在那之后,我很少与母亲说话,而她也只是静静的望着我,其实我也感觉到了,只是没有勇气对上那双眼,当她转过身子走了,我才敢抬起头看向那背影,突然觉得母亲似乎瞬间苍老了,怎么也对不上头脑浮现出严肃的面孔,嘴角有着淡淡的笑意的人儿。
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做好女儿的本分,不让她难过,不让她伤心,不让她担忧……上苍让我出生在这个家庭,为什么我会这么过分,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怎么可以漠视一个做母亲的心情,我何以怀着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时间再重来一遍,我知道,这不可能,但我心中的遗憾,并不是不可弥补,我也知道我并非永远都有行孝的机会——如果我一度错过我连自己都无法原谅。
我现在多想对母亲说一声:对不起,女儿我任性,不懂事,以后一定帮您多分担。
“孝”的感悟作文2
我们必须明白,即使不在同一屋檐下,父母的手臂,也一直在为我们伸展……
——题记
什么是孝?孝,是常回家看看的期盼,是亲手给瘫痪在床的老母喂一口饭,是在父母临终前静静的陪伴;孝,世间千万种,是盛开在心底的至善之花!
我曾听说过季羡林老人的故事。
儿时的季羡林家境贫困,在他父母刚刚结婚时,家里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他的母亲,一个字也不认识,生活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他们家里只有半亩多地,一家人的希望全在这上面了。
有一年,季羡林的母亲在中秋节时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点儿月饼,给他掰了一小块,他很珍惜,因为他难得吃一次。他当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在吃。后来回忆起来,她根本一口都没吃。
季羡林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之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都很短。后来他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容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他难解又易解:他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又从何而来呢?老家的邻居曾对季羡林说:“你娘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一直到她不舍地离开这个世界。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正应在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身上,一想到这句话,他就肝胆俱裂热泪盈眶。他后悔,他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荣耀,都比不上陪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世界上很多人与季羡林老人一样,不是不孝,只是孝得太迟了!
趁着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能力,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传承下去吧!切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请记住,“百善孝为先”!
“孝”的感悟作文3
何为孝?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孝”的感悟作文4
你只有一个馒头,可是你的父亲和儿子都已经几天不曾吃饭!这个馒头,你给谁?
这个一个谁都不愿回答的问题!而我们的父辈却不得不做出抉择。六零后是新中国比较特殊的一代。一方面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机遇,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像牛一样艰苦奋斗、努力拼博。而另一方面,多年的社会主义斗争,让整个社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物资缺乏,无法克服,尤其是社会底层人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孝这一问题开始在一片拥有几千年孝道的土地上出现。
在九零后的眼里,很多爷爷奶奶很可怜!他们的儿子不孝,没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随着网络的兴起,类似的信息传播更是花样百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此的不满与指责。九零后是天使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辛与难堪,保留了对绝对美好生活的构想能力,他们固然没有错。而饱受指责的父辈有错吗?
生活就是那么玩弄人,越是注重孝道,它越是逼着你不孝。改革开放的前景让我们的父辈知道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子女要想过的好就必须接受很好的教育。谁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和自己一样吃一辈子的苦!而繁重的教育及其它压力不尽让这一代人忘记了享受生活,也让他们失去了尽孝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底层人民来说,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所挣的薪水也是只能养家和供孩子读书,甚至根本不够!
面对这种情况,要么牺牲孝道,要么牺牲孩子的未来!显然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老人已经老了,而孩子却充满希望,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以后面对和自己一样的选择,他们选择了后者!许多老人也是如此,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着奶奶拒绝治疗,离开医院的场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
当然,百善孝为先,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那么,面对类似的问题,中国的养老保险是不是该为此做出点应有的贡献呢!这是需要耐心思考,用心去做的!
“孝”的感悟作文5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班教室经常都会传出同学们诵读《千字文》的朗朗读书声。《千字文》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周兴嗣编写的一部文化经典,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本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部经典4字为一句,共有250句,一千字,是名副其实的千字文,而整本书竟然没有一个字是重复的,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深厚。书中的知识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历史,从农业生产到发明创造,从做人做事到言谈举止,从宫墙建筑到名山大川等等,作者都在有限的篇幅中向我们一一道来。虽然这部经典创作的年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读它仍然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让我们既增长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
《千字文》里有许多关于做学问的语句,对我有深深的启发。“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有关做学问的语句虽然不多,但是作者却把道理说得很透彻。《千字文》还教我们做人要有高尚的品格,要学会和别人相处。书中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增强了我对历史名人的了解。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
我们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