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1
一,家长要做好榜样,贵在坚持。
儿子在很小时,我就有意识的培养他喜欢听书看书的习惯,那会因他小,主要是我读给他听,书中精彩的故事慢慢的吸引了儿子,便渐渐的由?要他听我读书?变成了?他要听我读书?。有时我因为太累,不想陪儿子读书时,想到了坚持,便又开始了亲子读书。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儿子每到了读书的时间,都会准时去,从未断过。
二、读书时,要挑吻合孩子年龄的书。
孩子在阅读适合他年纪的书后,会增强他的阅读兴趣。相反孩子读不到适合自已的书,看书的热情就有可能随之下降。儿子在有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不怎喜欢看书,后来我向同事了解她孩子读书的情况,才得知我那段日子选的书有点偏于成人化,选购时适合了我的胃口而忽略了主要的读者是儿子。从这件事后,我每再购书时,一方面征求儿子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事先上网查询一下符合儿子年龄的一些行家推荐的书,结果购了这样的书后,儿子读书的兴致又浓了。所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养成喜欢读书,还要会帮孩子选书。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做个合格的家长,必须事前多多充实自已,多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你才能在孩子的世界里受到喜爱。
三,适当引导,学以致用。
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故事内容,更多的是想拓宽孩子的视野,能够学其之长,将其好的一面变为孩子自已的,所以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在陪儿子读书中,常会提些问题和儿子一起思考,比如在读如何处理与同学矛盾的文章时,我会让儿子思考下如果他遇到书中出现的情形时,他应当怎么处理?有时在现实中儿子表现出了自私一面,我会谈起我们一起读过的某篇文章,那里面的人是怎么遇事先想到别人的?每每一提及,有时不用多说道理,儿子便明白我和他聊故事的用意了,便不好意思的纠正了自已。所以有时听到朋友夸儿子有礼貌讲道理时,我知道那是他读的书在对他产生了影响,是书里人物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在影响了他塑造了他。
四、阅读要读出声,而不只是默看书。
看书和读书的效果不一样,书读出声会增强语感,更会在大声朗读中体会出词句的丰富感情。儿子有一段时间总喜欢默默的看书,且发现他看书的速度很快,这样的看书就起不到好的作用,更多只是一味的追求故事情节。所以后来我和儿子就改为相互读书,每天每人各读一会书,然后再究其内容讨论一番,通过这种方式的改变,儿子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有时会出其不意的说些我意想不到的话,有时还会故作神秘的问我某句子的意思,然后在我佯装不解下,将他自已对其理解的意思说给我听。呵,我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已在儿子身上略有显现了。五、多交流体会,做孩子的朋友。
儿子在能独立看书后,每有让他特别喜欢的,他不仅会急于描述给我听,还强烈推荐我看,那个迫切劲,让我明白他想我与他一起看,一起体会书带给他的快乐感受,想我和他共鸣,想我知道那是他喜欢的以及他喜欢的原因,每逢此时我就丢下手中的事,和他一起阅读。同样我遇到特别好的文章,也立马想和儿子分享,想让儿子体会到我从书中得到的那份难以言表的快乐。亲子阅读不仅书本伴随着儿子一天天健康的成长,同时在这阅读的过程中,我和儿子共同经历着书里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我和儿子贴的更近,也使我和孩子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是亲子阅读带给我最幸福也最切实的感受。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2
也许你会说陪读很简单,不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孩子旁边,盯着他写作业吗?其实不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陪读俨然成了一个要求极高的技术活儿。陪读爹妈们,都盼着孩子写作业是一场“闪电战”,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打成了“持久战”。这场以熊孩子为导火索,作业为主要敌人的较量,智力是必须的,体力更是不能不要的。最好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否则可能连幼儿园的作业都应付不了。
幼儿园入学第一天,就被要求画世界地图。小学一年级要观察树叶从生到凋零,写实验报告……小孩子连笔都握不稳,作业自然落在了家长头上。都需要家长亲力亲为。做手工、打印资料、装订书本……不少家长好不容易熬过了学生时代,最后却又要捡起来重新来过。所以说,没有半把刷子还真揽不来这瓷器活儿。
我们童年的时候,没有辅导班,没有特长班,有的是欢乐,有的是无忧无路。然而,现在的孩子,过得真累。学校里要为了考试认认真真、分秒必用,生怕被别的小朋友落下;周末假期要拓展视野,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智商情商同步发展;做完这些,还有成山的家庭作业、练不完的琴棋书画等等,想轻松,根本没门。然而,要论被这些折磨得最苦的人,孩子远远排不到第一。
陪读爸妈的苦,是不被世界理解的痛楚。而孩子一天没长大,这种苦和累一直都要继续下去。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3
有时候一想到陪读,就想到无数陪读家长的心酸,孩子成绩的好坏直接就影响到对家长陪读所付出的回报,有喜也有愁。今天我们换种心境和孩子一起读书,这是另一种陪读,无需成绩的回报,却成了生活的另一种乐趣。
难得的周末,是不是也想睡睡懒觉、到户外走走?却不知静静地陪孩子读读书也挺悠闲,瞬间将生活与工作的琐事置之脑后,心境开始变得空灵。一家人没了日常的烦躁,原来孩子看的书也有很深的意义与人生哲理。我们小时候也看过同样的故事,却只明白的肤浅,现在再读读这些小故事,其中隐含着太深的做人真谛。
孩子的成长与未来的社会生存的确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识,但今天陪孩子读读书才深切体会到未来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端正的生活态度。知识只是孩子未来谋生的技能,而做人的道理与端正的态度才能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与价值。让我们多陪孩子读读书吧,用我们的人生历练与领悟去读读孩子的书,因为我们的体会更深刻与真实,我们有必要将孩子理解不到的东西结合我们的体会早早的告诉给孩子,让他更多更深刻的理解未来他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今天陪孩子读的这篇故事所得到的心得我们就可以分享给孩子,告诉他贪婪与不切实际的索取、内心的狠毒与自私,最终会让人的一生一败涂地。人生的美好是要自己真真切切的去创造,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与意义。
让我们用另一种心态去做陪读吧,多给孩子一些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不要用索取孩子成绩的心态去做陪读。与孩子共同学习,与他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与对生活的理解,这会是家庭生活的最大乐趣,也是真正意义的陪读。让我们将陪读进行到底吧!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4
有好多次在读《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好多次在跟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好多次在和家长同志们说《孟母三迁》的故事,直到很多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孟母的智慧与伟大。
带着孩子上班已经2年多了,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环境、周围的朋友对一个孩子的早期成长影响有多大。两年前,孩子小,每一次开会没有人帮助看孩子,就随意的把他交给比他大一些的大哥哥们,应该从那个时候起,孩子开始接触网络,刚开始的时候是看别人玩,后来就学着自己摸索,再到后面上瘾,早上起来就想把电脑摸一摸,网上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守在电脑前。(其中有一个环节:那个时候他接触的孩子都是爱玩电脑的,他们经常指使冰冰去找妈妈要电脑,如果妈妈不给,他们这群孩子就不跟他玩。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把孩子们都变成了这样。)为这个事情,我曾经很苦恼,心理学上讲:强迫地想让一个人不去一件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激发这个人更坚定地去做这件事。可见:硬性的强迫孩子不玩电脑只会让孩子更离不开电脑。为此,我买了《儿童心理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最大的收获是:孩子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玩电脑是他的一种兴趣,只不过现在这种兴趣让他着迷,并影响到他其他兴趣的培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转变孩子的兴趣。在孩子12岁前,应该是一个人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我决定抽时间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正巧,在这个时候,我读了邬晓莉的《爱的叮咛》,知道了课外阅读对一个人一生智力发展及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我决定将孩子的兴趣引到课外阅读上来。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分如下步骤完成:
第一:让电脑被“没收”,从此不能用。我将我们办公室的电脑全部用密码锁上,并告诉冰冰:学校检查电脑的时候,发现我的电脑上玩游戏的记录最多,校长爷爷已经将我的电脑没收了,现在这个电脑不属于我了。(善意的谎言,还让校长成了坏人,呵呵。同时自己也要做到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坚决不用电脑)
第二:想办法将家里的电视关掉。有一个机会:那天,冰冰和他爸爸在家玩游戏,他爸爸要买他的枪,问他多少钱卖?后来玩到尽兴的时候,他爸爸说:我想买你的遥控器,你多少钱卖?冰冰说:多少钱也不卖。为防止爸爸抢遥控器,他还特意去把遥控器给藏起来,后来遥控器就“永远”消失了。冰冰回家也就没有电视看了。
第三:借助益友的力量。我们办公室旁边有一个喜欢读课外书的男孩—————蒋东方,这小孩机灵,淘气,好动,正直、热情、爱看书。我让冰冰天天和东方一起玩,有意避免他和以前爱玩电脑的那几个小孩接触。朋友的力量还真是大,孩子一旦有了益友,他也会学着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每天放学学完作业,就在操场上玩耍锻炼身体,还经常听他们相互之间探讨一些孩子世界里的问题。
第四:带着孩子读书。每天回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陪孩子把书拿出来,读一读,刚开始是我读,冰冰听,后来变成,他看图说话,我再带他读,书里面有很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有时候读得我们一起开怀大笑,有时读得我们疑惑重重。
现在孩子已经走进阅读,并喜欢上阅读了,我们一起用四天的时间读完了《三毛的故事》,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小王子》,我正打算再买一套适合孩子口味的读物。作为暑假作业的一部分和孩子一起完成。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5
犬子恰与晨风友之公子同级——小学四年级,十年来,各种“陪读”的情况都有,不单单是晨风目前才出现的以陪读之名行“监督”之实。从陪做作业到陪理书包,从陪上兴趣班到陪弹琴,从陪到不陪再到陪,也是出现过反复等各种情况。但现在已经基本上不需要陪了,仅需偶尔行使“抽查”的权利,效果还是不错的。具体心得如下:
一、以大人的`智慧、孩子的方式去陪读。
尽管是四年级的孩子了,仿佛已经懂了很多东西,但毕竟还是孩子,所以,首先在一些技巧和经验方面,肯定是不如大人的,我们还是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掌握局面的,同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孩子还是更能够接受一些“游戏”的方式,即使在你心里,你觉得这事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但对于孩子,换了个形式,感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例说明:本来你是为了监督他做作业,然后坐在他对面看自己的书,你是一本正经地监督他,他是不得不被你监督,可是,如果换个形式,对他说:“儿子,我们来场比赛怎么样?”他肯定马上来了兴趣,问:“比什么?”,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现在手头有个任务……(把你自己定的目标告诉他),你的任务是做完自己的作业,我们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先完成?”这样,孩子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他也不认为你是在监督他,避免未来产生抵触和依赖两种不良的情绪。而且,可以许诺孩子赢的人有奖励,前面两次可以故意让他赢,以激励他的兴趣,然后适当地时候自己赢,让他输,给点挫折,激起他更多的兴趣。这个方法其实不仅仅适用在陪读这里,可以广泛使用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效果非常不错。
二、目前的陪读是为了接下来的不陪读。
之所以陪读,除了解决类似“眼面前”的短期任务,还有个观察和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目的,所以,目前的陪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将来不陪读。正是因为这个目的,在陪读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够以“等上初中”或者“等上高中”就好了为目标,而要从一开始就主动有目标,有个计划,准备要逐步“撤退”的,而不是“等”到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目标,你就不会是简单地“监督”和“陪”了,而是会在陪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然后针对孩子的问题给些建议,然后重点地让孩子改正,给孩子鼓励,让他(她)明白自己其实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这个“明白”的过程也可以“游戏化”一些,比如你觉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状况有好转了,就可以某次借故正好有应酬或者要加班,向孩子“请假”,说今天不能一起完成竞赛游戏了,看来只能他(她)独自完成了,孩子会因为这个变化产生新鲜感,会激起某种兴趣,家长也正好借记检验一下成果,然后给孩子一个积极的鼓励。如果效果好,逐步增加次数,直至不再陪;如果效果不好,观察或者询问,发现问题,继续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改正,直到完全解决。这才是陪读的真正目的,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然后帮助他一起改正和解决问题,树立他的自信心,让他知道,他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好的。这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很重要。当初我陪儿子去弹琴,因为知道这是一定要家长陪的,所以,从一开始就下了很大的决心,刚开始的几堂课,很认真地跟着一起听乐理,看指法。
后来,我就觉得这不是个办法,长此以往下去,就变成我上课了,而且,他因为有大人上也产生了依赖。后来,我有一次特意没去,然后回来就说要请教他,因为那天的课没上,他兴致高昂,当起了“小老师”,给我讲了那天的课堂内容,我极大地鼓励他,然后告诉他:“妈妈以后肯定跟不上你的进度了,因为你不仅上课,还有练习,妈妈根本就不练习,怎么能跟得上你的进度和水平呢?”他的自信心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仅上课自己去上了,还会抓紧练习,每次都会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我的进度了?!”我说:“是的,妈妈现在最多是能听出来你弹的不流畅了,但是错在指法上还是乐理上,妈妈已经分不出了,所以,必须靠你自己了。”
从那以后,儿子弹琴我再没陪过,但每周他会兴致勃勃地演奏给我听。同理可得,在学习其他功课和知识的过程中,这个方法也很有效。
三、不仅仅是陪读。
对于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做功课,学习,读书方面需要我们家长陪,很多时候,甚至整个人生,他们都需要我们陪!但这个陪,一定只是“陪”,而不是替代,也不是“监督”。我们之所以陪,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事情,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是他们自己的,爸爸妈妈只是帮忙,帮助他们面对,但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彻底解决。不要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让父母开心或者满意”,做什么事情都是因为“我爸爸妈妈让我这么做的”,父母更不要用“你帮我把书读读好就行了!”“你快点给我把作业做完”这样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这些事情不是他们的,而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
以此类推,生活中孩子的很多问题和安排,我们家长都会有这种包办替代的“越权”,而不是真正地“陪”孩子成长,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是一句简单说说的口号,而是在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我们家长的角度,一厢情愿地做很多自认为“为了孩子好”的事情,往往适得其反。也只有这样了,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仅是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牵挂和付出,不仅仅是让我们愿意倾注一生心血、倾一生积蓄而付出的那个“前世冤家”,而是能让我们解读父母养育之恩,让我们重温来时之路,让我们感怀同行之人的“精灵”!想起晨风说的那个“蜡烛”的比喻,其实,我们的生命,从开始的那刻,就在燃烧了,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或者说我们知不知道。可是,因为孩子的出现,或者我们的某个寄托,或者事业的成功,或者某个理想和追求,让我们的燃烧更有了目标,多了一份精彩,多了一层意义,使这燃烧不仅燃烧自己,还能照亮家人、他人,甚至后人,那就不是一种悲壮,而是一种温暖。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6
新来的校长要求老师们轮流去陪读。所谓陪读,其实就是晚托班监督,几个小朋友在那里写作业。一个叫张娜的小女孩很活跃。观察了她几分钟,我就判断出她是多动症。无法坐稳一分钟,(老家俗语叫陀螺屁股)也无法做到持续一分钟不讲话。语言很生动,语气呀,神态呀,都非常出色,东扯西拉,顾盼生情。不时地跟后座一个小男生飞个媚眼,撒个娇,撅个嘴,发个狠,许个愿什么的。看她的家校联系本上有她妈妈的签名“刘慧”,愣了一下。记得前几天被临时叫去给某小女孩报听写,报完之后应邀签其妈妈的名,就是刘慧。那天感觉小女孩还很听话很乖呀。今天这是怎么了。
不过这疑惑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后来我问她:“今天要不要老师替你妈妈签名?”她说不要,还好像有些惊讶的样子。不多久,刘慧来接她了,很普通的中年劳动妇女,也没有跟我打招呼。听她们的对话,知道小女孩还有个弟弟,那么她应该是农民工子弟了。难怪在街道二小读书,我的孩子当年在没有转户口时,也无法就近入学,而只能进街道二小。
不久,又有一个文静的小女孩进来写作业。她的家校本上有她母亲的签名,”刘慧“。啊?原来这才是那天让我报听写的小孩子,真是无巧不成书呀。这个小女孩上的是民办小学,收费很高。问她为什么不让她妈妈签名,她的解释是她妈妈有一天签烦了,从此后就再不签名了。这个小女孩看上去很文静听话,但是成绩也不怎么好。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正常家庭、学业顺利的小孩子,恐怕也不会到这个教室里来。下午还有一个高三艺考生,听说钢琴弹得很好,全市第二名,要报考上师大艺术系,担心文化课过不了三百分,来这里补习一下。教语文的章老师后来对我说,真不知道她家长怎么想的。不到两个月时间,语文也许可以对付着提点分,英语和数学补得起来吗。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我的宝宝在xx幼儿园已经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了x个月的时光了,这x个月来我很明显看到他各方面的进步,我深深的体会到老师的辛苦,目睹了孩子的成长。x月是幼儿园“书香浸润童年,阅读点亮人生”读书月的活动。
我是众多普通母亲中的一员,由于时间和能力的有限无法全身心的养育孩子,常常陷入愧疚和自责之中。我的宝宝很好动爱玩,对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很难让他静下心来去认真的看书,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同样的困惑,不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安静快乐的阅读?
爱玩乃孩子天性,我们要适当控制,但不要压制,让孩子在游戏玩中学习,又快乐,又能学到东西,每次出去的时候身边的人文事物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要看大人怎么引导,我家宝宝很爱观察善于发现,每天都有很多的问题,我很乐意跟他一起探讨,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也重新回归到了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幼儿时期需要我们父母去引导培养的。每晚临睡前的亲子阅读是我和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宝宝总是依偎在我的怀里,我们一起品味书的芬香,我想只要爱心耐心,加上动人的故事,再加上坚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爱上阅读。
现在的父母每天都很忙碌,甚少有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玩,但不管有多忙,亲子阅读时间是一定要腾出来给孩子的,亲子阅读的好处数不胜数,但以下几点对我感触颇深:
一、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三、增强语言能力、想象力、注意力。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8
今年暑假期间,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为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字和阅读能力,我陪儿子阅读了《活了一万次的猫》和《时代广场的蟋蟀》这两本书,共同感受了两本书中主人公的变化无常和喜怒哀乐,分享了读书带来的乐趣。通过亲自参与,使我感受颇深,在此,谈点体会和认识。
一、家庭教育是关键。
在我一贯的思维里,认为孩子教育重点在学校,有老师管理就足够了,家长只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冷暖就行了。通过此次和孩子零距离的接触,他的调皮、不专心以及需要不停的督促引导,使我发现自己原来那种片面的认识是多么不靠谱,也使我感受到孩子童年教育是多么难,更使我联想到老师在学校同时管理那么多孩子是多么辛苦。我深深地认识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起责任,家长的适当参与是孩子接受教育不可缺的一部分。
二、亲子陪读很重要。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我感觉,一方面能激发他的阅读兴趣,使他很快进入状态,增强认识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大人可以随时感受到孩子的思想变化,掌握孩子学习方面存在的缺点和短板,了解他的兴趣爱好,了解他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其次,通过切身参与,可以增强和孩子的交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亲情,引导和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三、课外阅读不可缺。
平时在学校,孩子接受的主要是必修课程学习教育,虽然也有语文课,但侧重点不同,有一定的局限性,阅读量和面比较狭隘,风格也比较单一。因此,利用暑假和寒假期间,适当给孩子安排各种风格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也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感觉学校的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坚持,在以后的假期中,建议多安排一些类似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活动,以此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家长陪读心得体会篇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从孩子一生下来,我们作为妈妈的就一直陪在孩子身边陪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我觉得真的快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了,看着很多人给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的,说实在的,咱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吧,不是有句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经过别人介绍我来到了xx音乐,听到了老板的介绍真的觉得不错,所以就给孩子报名了,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陪着孩子学琴,孩子学的还行吧,一般情况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其实主要是我的心态不好,觉得学琴吧也不是上学,学的好坏无所谓,也不是经常带孩子去练琴,加上她刚上小班,年龄也小。下午放学后回来就写作业,写的太慢了,等吃完饭后就差不多好睡觉了,就没时间练琴了,所以在她班里她的成绩很差。
每次陪着上课,看到别人的孩子得分都比俺闺女高,我都觉得丢人,恨不得立刻揍他一顿,后来我慢慢的就想改变他,也改变一下我的不端正的态度,今年我给她买上了电子琴,没时间去学校我们就在家里练琴,下午下课回来后我就让她快点写作业,她写作业我就练琴,她就能听见,还能听出我哪里弹错了,背过了曲子弹的就容易多了。
我老认为我的孩子笨,在她班里他是成绩最差的,其实我错了,她很聪明,一首曲子她从上课到回家练个三遍两遍就能背过曲子,可是我就不行,从这个上看来他不是不聪明,主要是练习的少了,于是我就下决心陪孩子一起练琴,孩子没事玩的时候我就练琴,她不练我练,我一练琴孩子就说我笨,她就非要练,这样她才慢慢能在家练几遍了,但还是练的不够以后我们会继续加油练习的,争取不在班里做个最后了。
江西“神话中学”迎战高考,陪读家长:只有在晚上能喘口气
适用话题:母爱、高考压力、家长陪读、考生压力、应试教育、功成名就
去年8月,张英作出了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稳定的工作,陪儿子读高三。
同一时期,杨金梅夫妇一狠心关掉了在北京开了十几年的门窗店,跨越了大半个中国,陪高中的儿子回到江西老家。
王芳菲放弃了“30万年薪”副总的工作,操起十多年没摸过的锅碗瓢盆,陪独生女儿度过高三这一年。
而早在8年前,席雯就辞去小学教师一职,带着3个孩子,从广东一路北上。陪读的她送一个孩子上了大学,眼下还剩下两个孩子。
来自四面八方的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有约万名学生的临川一中。这个地处江西中部的中学,每年近4000名的高考生中,有二三十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最多时占全省清华北大名额的三分之一,被称为“神话中学”。
学校所处的上顿渡镇也因此被激活。这座小镇因为工业稀少而天空湛蓝,目前在镇上发展最快的产业是房地产。在临川一中三个大门外,分布着一圈冠以“锦绣前程”“一品世家”“名人公寓”“学府世家”之名的小区,防盗窗上悬挂着“包吃包住”的条幅。每年开学那几天,上百名房东在学校门口举着牌子,就如在火车站接人一样,寻觅租户。
围着“巨无霸”学校辐射开的,是牛奶店、果蔬摊、杂货店、书店、快递店、理发店、通信服务网点……所有的店铺与学校的作息保持着同呼吸般的运作。
在全校万名学生的身后,是数千个陪读家庭。她们被称为现代版“孟母三迁”。这些“陪读家长”有着共同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
“孩子是上战场的士兵,我就是后面炊事班的班长”
4月22日清晨6点,天空已经明亮,3个孩子的房间静悄悄,张英的手机闹钟已经响了。她常常比闹钟醒得还要早,这是来陪读的第一天“落下的毛病”,生怕错过了孩子起床的时间。
9个月前,她辞了工作,从相距200多公里的县城赶来,专门照顾升入高三的儿子小林和另外两个同乡孩子的饮食起居。
盛满三大碗粥,剥好水煮鸡蛋,睡眼惺忪的3个孩子才打开房门,一个接一个地去洗漱,吃早饭,离开家门。
张英家租住在临川一中新校区北门附近,离学校只有一墙之隔,从四楼的阳台上望出去,可以看见学校的食堂、体育馆和宿舍楼,也可以看见学生从蛛丝密布的巷子、楼门走出来,像无数小溪流汇入大海一样,汇入这所学校。
这是4月一个平常的早晨,但对张英而言,距高考又近了一天。尽管家里没贴出高考倒计时,她总能准确地回答出距离高考的天数。在她看来,高考是一场“战斗”,“孩子是上战场的士兵,我就是后面炊事班的班长”。
他们无需为洗衣服、做饭、洗碗这些琐事操心,也没细想要去哪座城市、读哪所学校哪个专业,眼下他们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学习。
在临川一中,学习这件事,被严丝合缝地安排进了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
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就像一把小尺,让张英每一步行动都要卡在合适的时间,精确无误,才能保证孩子不落后一分一秒,即使周末也不能停转。
此前从事文书工作的她,为此专门写了一张“注意事项”的纸条,贴在厨房门口。在她偶尔需要回原单位办事时,需要用这张单子提醒来代班的妹妹。
在这张列着时间的小纸上,每一步都必须与学校的时间表保持在10分钟之内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午12点放学后,12点10分必须做好“三菜一汤”放在饭桌上;下午5点15分放学后,必须在5点20分保证饭菜上桌。
因为到了饭点,除了少数学生在食堂吃饭外,几千名学生会从教学楼涌出,向东南北三个门走去。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行走缓慢,3个孩子要花近10分钟才能回到一墙之隔的家。
看着潮水般的人流,住在北门外第一排楼房的张英才觉得,自己租这个房子是“很英明很实惠的”,虽然她有时会抱怨自己住的这片区域是农民的拆迁房,没有形成小区化管理,20栋“握手”楼还经常停水。
与这片简陋的居民区相对的,是学校南门外的新式小区,有小区大门、围栏,样式规整的高楼间有绿色草坪。尽管“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房子与学校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比如校门正对面的小区,就是“最好的”,其次是斜对面的。离学校越近,房租价格越高,最贵的一年租金两万多元,在这座人均GDP约3万元的小城里,房东“完全就是躺着赚钱”。
除了出租房屋、代管学生,在临川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开出租车。
“抚州没什么流动人口,就是靠这几个学校。”出租车司机老张说。一到放学开学期间,火车站汽车站到处都是人,“出租车拉都拉不完,一下就能走几十辆,一天顶3天。”
这座小城的人口密集程度也呈同心圆向外扩散,越靠近学校,人口越密集,离得越远,越荒凉。在一些小区的售楼处,都用红色的大字打出“学府”“名校”的名号。
高二学生家长郑楠告诉记者,她早在三年前就考虑在临川买房,当时儿子还在家乡读小学,家乡宜黄与临川同属于抚州市。
她打算,等儿子读完后,还可以把房子租给其他陪读家长。但丈夫没有同意,这个计划搁浅了。两年后,儿子顺利入学临川一中,“本来一套房子30多万元,两年的时间就多了10万元”。
“我们那个县,乡下的人来县城陪读,为了孩子把田都荒废了,到县里面来买房子。县里面的人就到市里买房,市里的人就到省城,每个地方都一样。”郑楠说。
“高考第一是状元,采访、上报、挂横幅,第二即使只差两分也不会有人记住”
送小林来临川读高中,是张英夫妇在孩子上初中时就设计好的路。为此,他们拒绝了留在原籍读书2万元的物质奖励。
在学校王安石塑像前的广场上,几张大红色的“喜报”栏从去年立到今年,上面列出2016年每一位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名字,以及考上外省重点院校的学生名单。
校长王昱不喜欢把自己的学校和衡水中学这类“超级中学”比较,他认为这是“片面地看到我们高考成绩好”,他更喜欢和记者谈论学校这几年大力举办的文体特色活动。
“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肯定是不合适的,”校长王昱说,“但是有升学率是一所学校的荣耀,真不是犯罪。一个学校如果连升学都管不好,它绝对谈不上素质教育。”
这座小城,曾走出汤显祖、曾巩等历史名人,但是家长更津津乐道于一串数字:2016年,江西省理科状元出自临川一中,38名学生进入清华北大,而清华北大在江西省招生的名额仅有166个。每年高考成绩出来,这个数字都会被地方媒体大肆报道。
这场逆袭以2002年为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临川一中只是一所地方高中,四五千名学生以当地生源为主。2002年,抚州市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学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据当时媒体报道,集团刚成立时,政府鼓励这几所中学面向全国招生,还成立专门的宣讲团四处扩大影响。2004年,12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随著名气的扩大,短短5年,包括复读生在内,临川一中已有11000人。
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的熊峰回忆,在他中考那年,县里前10名,都会接到临川一中打来的电话,提供免学费免房租的优惠政策。
在过去几年的临川一中,这些外地的优等生源往往会构成“喜报”上的主力军,在校长办公室里,一面墙壁的正中悬挂着一副牌匾——“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临川一中都是看清华北大,不看一本二本。不是说每个人都为了考清华北大,可每年都有好消息出来,人家就会说,这个学校真的很好。”一位陪读家长告诉记者。
招租也打着类似的'名号。有的专门将“状元楼出租”几个字放大,在括号中写着“如果考上状元,租用费用全免”。有一户人家,在阳台的防盗窗上挂上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庆祝租在这家的小孩考上了北大。
张英租住的楼房,就是2008年新校区搬迁时,当地农民建造的。房东小王说,“学校开始造,我们也开始造”。还没修好门前的水泥路,就已经有家长过来住,这几年租户从未中断过。“我们希望学生考得好,这样就有更多人来住。”
这里流传着许多故事,有的人在这里待了八年十年,只为了把3个孩子都送去大学;有的人辞了年薪几十万的工作,陪孩子最后一年;两位来自别处小县城的学校老师,在高三那年,母亲请假一年来这里陪孩子读书,父亲留在家乡的学校为妻子代了一年课。在很多人眼里,全家再大的事大不过高考。
带着3个孩子陪读8年,把大女儿送进北京大学的席雯,就是“妈妈帮”里活生生的例子。
2008年,席雯辞去广东一所小学教师一职,带着3个孩子迁往临川。她讲到陪大女儿时,晚上洗脚水都要打好,让她边写作业边泡脚。有人说她“你太惯孩子了,以后自理能力很差”。
“她读书那么累,我帮她做一点有什么关系。”席雯毫不在意地说。不过她马上举例说明,自己女儿上北京大学后,会做菜,回家还会帮她带弟弟妹妹,“很独立”。
杨金梅的小儿子还在临川一中读高一,她就来陪读了。去年夫妻俩关闭了在北京打拼了十几年的门窗店,丈夫去了福建泉州打工,因为“泉州到抚州有直达的高铁”,方便看孩子。
她还记得,两人送儿子回来读书的那天,她看到许多家长在这儿陪读,问儿子要不要留下来。儿子心疼他们放弃生意,说“不要了”。杨金梅坐在车里,“眼泪一路从江西流到了安徽”。那天,儿子躺在床上,用一本书蒙着脸,她猜测孩子也一定很舍不得。
最后她决定陪读,是因为不愿小儿子重蹈大儿子的“覆辙”。大儿子从小在外婆家养大,初中读完就出来打工,“走到弯路上”了。
但她最近嗅出了一些危险的信号。相比学习,儿子更喜欢打篮球,看到崭新的球衣,“眼睛都发亮了”。然而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一向数学成绩优秀的他竟然考了不及格。
这样的成绩会错失“零班”。而进了“零班”,就相当于一只脚踏入重点大学的保险柜。
进入高二,40多个班级会被分为“零班”、A班和B班。“零班”的学生将享受最好的教师资源,“连学习资料都是免费的”,高考时,由学校安排车接车送。
一位父亲称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下课后,如果这个班教室门口几乎没有学生出来玩,那就是零班;如果出来的不多,就是A班,出来一堆人,那肯定是B班”。
“零班”不是用牌子挂出来,而是敲打在每个学生,甚至每个家长的心上。
一位临川一中走出的学生在网络上写道,“零班”老师喜欢说,“我们缺的是清华北大,武大厦大之类学校谁考上对我们不重要”“高考第一是状元,采访、上报、挂横幅,第二即使只差两分也不会有人记住”。
王芳菲的女儿不在“零班”,“有时候女儿回家会说,你们这些大人,早就把我们分成三六九等了。”但这位爱读龙应台作品的母亲安慰女儿,“你走完人生该走完的路,以后不会后悔就好。”
因为孩子没考好,杨金梅的丈夫着急地打长途电话过来,“儿子,难道我和你妈妈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吗?”重话一出口,他又有些后悔,偷偷打电话给老婆让她安慰一下儿子。
小林在文科“零班”就读,去年暑假,张英看到这块上重点大学的红榜,会和儿子开玩笑,“什么时候你的名字能写上去咯?”但是今年她从来不说这样的话,“不能给他太大的压力”。
“高三了,也该来了”
去年8月9日,是高三开学的日子,也是张英来到上顿渡镇的第一天。此前,专门雇了一位农村的亲戚照顾几个孩子,可“高三了,也该来了”。
许多的陪读家长都遵循这样的轨迹,“高三了,也该来了”。
王芳菲的女儿升入高三,打电话告诉她,“妈妈,无论如何您可能要支持我一下”。
“小孩的路还很长,万一她考到不理想的学校,有怨言怎么办。”一直奔忙于职场的她,从初中起就把孩子送到临川读书,自己在外地打拼。作出这个决定时,几乎没有人支持她。但一想到孩子的未来,她还是心软了。
在临川单独租了一间60平方米的小房子,王芳菲从十多年没怎么摸过的锅碗瓢盆开始,一点一点融入女儿的生活。
如今张英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镇子的节奏。
楼下牛奶店,即使顾客忘记带购物卡,老板娘也可以先赊着账;小超市里,零食种类不断更换,满足孩子多变的口味;步行20分钟的菜市场里,野生黄鳝60元一斤,她买起来毫不犹豫。
但在临川,她依然被打上“外地人”的标签,一次在菜市场买肉时,她和同行的陪读妈妈被不断挤到后面,朋友着急了,嚷道:“你们不能这样对我们,你们不还是靠我们这些外地人养活。”
进入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张英明显感觉到,“压力更大了”。
考试多了起来。摸底考、省联考、超级中学大联考、稳派名校联考、还有大大小小的月考……每次考完,就是孩子情绪的低谷期。
在饭桌上,3个孩子中一个耷拉着脑袋,沉默地扒着饭;一个摇摇头,把碗一推,说“吃不下,没食欲”。而性格外向的小林则会拍着桌子,大叫着“我要炸学校”。
张英开玩笑“吃饱了才有力气炸学校”,半哄半骗地让孩子们好好吃饭。
私下里,她专门拿个本子记录菜谱,68个菜样,前面打着勾的,是她暗自观察出受欢迎的菜,比如“排骨蒸芋头”“红烧带鱼”等。
夏天到了,她坚持要把菜烧得辣一点,“这样孩子们才有食欲”。“谈心?都不怎么谈,他们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张英抓起一把红辣椒,放进滚烫的油锅中,“家长只能每天尽琢磨吃的了”。
如今在清华大学读书的熊峰记忆深刻,高三快临近高考时,他有几次模拟考试没考好,“心里不太痛快”。晚上写完作业,他躺在被窝里玩手机,被母亲发现了。
不动声色的母亲,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边吃饭边淡淡地说,“快高考了,不能马上松下来”,并说自己的手机坏了,借你的手机用一下。熊峰立马交出了手机。
直到毕业之后,他才知道,那几日母亲虽然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但是背地里十分担心,“整夜整夜睡不好觉”。
“我觉得,一定要学会做路边鼓掌的人”
4月30日,高三年级要开家长会,提前了两日通知,张英和在家乡工作的丈夫林强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由林强赶来参加。
相比于母亲,在老家的“留守父亲”更像候鸟,每个月来看望儿子一两次。当妻子全身心在外地照顾孩子时,他们肩负着赚钱的责任。张英曾算过一笔账,包括房租、菜钱、水电费、煤气费、工钱等所有开支在内,3年来一个家庭大约要花费10万元,培养一名临川一中的高中生。
家长会那天,林强没订到他经常住的、镇上最豪华的酒店。他打听到,还没到5月,镇上的酒店已经公布出高考当天的房价,比平日提高了近两倍,而且“最好提前两个月预订”。快递店门口也打出了“高考生寄货大优惠”的广告。
张英的同乡华丽经历过这些,今年是华丽的儿子第二次迎战“高考”。去年一放榜,儿子掉了一本线,什么都没说,直接给父母发短信,说“我要复读”,父母二话都没说,只回复了“好”,又续租了一年的房子。
据说,高考那天,家长都来了,“车都没地方停”,文科班的学生会被大巴接走,去临川二中考试。在考场外等待的家长,会把校门前的一条路围得水泄不通。
一考完,就有轰轰烈烈的“撕书大会”,“零班”不让撕,但是会有人偷偷跑到别的班级门口,三下两下就把书撕开,从楼上抛下去,还会有低年级的学生捡来为以后的复习做准备。这项活动常常会持续4~5天,比“百日誓师大会”壮观得多。
林强已经打算好了,他对儿子说:“高考期间,我不会影响你,吃还是这样吃,也不要加什么菜了,已经营养过剩了,要是堵车,我就叫朋友开电瓶车送你。”
教室前半部分的墙壁上,贴着近几次的联考、月考成绩,班主任宣称,5月的考试不会再贴出成绩单,也不会发送给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每个书桌上都垒着厚厚的一叠教辅书,按小林的说法,从外面看“连头都看不到”。
广播里响起了临川一中副校长的声音,这位副校长强调“这个月复习与家庭配合很重要”,还专门提到陪读问题,“如果孩子觉得有必要,非常希望家长最后一个月来陪着他们,那么家长就应该放下手上的事情。如果他觉得没有必要,或者家长实在抽不出时间,就要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高考。”
这位副校长顿了顿,又说:“高考确实是挺残酷的,我们国内的高考,基本上是一考定终生。但我还是这么说,高考的胜败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我觉得,一定要学会做路边鼓掌的人。”
广播声音刚落,班主任走上讲台,开门见山地说,“这次考试起伏有些大”。她叮嘱陪读家长要让孩子“平平静静,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接着举了一些平时不起眼、高考脱颖而出的,以及平时很优秀、高考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一定“不要轻易改变吃住环境”。最后她总结道:“这一届肯定是让我最感到骄傲的。”
家长会结束后,围在班主任身边的家长并不多,一位从广东赶来的家长,焦虑地向老师询问,自己没办法来陪读会不会有影响。
回到家吃完午饭,张英夫妇走到儿子房间,关上门,林强一改往常和儿子打闹的风格,语重心长地对小林说:“在学校里有什么苦恼的事,学习遇到什么压力,适当和你妈妈发发脾气都行,但也要顾及你妈妈的面子。”
最近几次考试,小林发挥不稳定。“你以后上了大学、考研,我们都不管了,但是现在高三,我们还是要管。谁都考过,神仙都会重视,中国的体制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不要满不在乎。”林强说。
如今在清华大学读大一的熊峰说:“高考给了像我这样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农村孩子一个机会。要是没有高考,想走到更大的舞台上,还是挺困难的。”
“我们唯一能喘口气的时间就是晚上了”
“我们唯一能喘口气的时间就是晚上了。”张英说。
傍晚是小镇最热闹的时段,三五个陪读家长围成一圈聊天,不时抖抖腿驱赶蚊子;操场也渐渐接纳接二连三到来的家长,在跑道上一圈圈地绕着走,操场旁边就是灯火通明的教学楼——他们的孩子在里面上晚自习。
日子久了,陪读妈妈们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态”。王芳菲报名参加了当地一个会计培训班,每周去三次,打算好好学一学原来在上班时没空学习的东西,为“再就业”打基础。
在临川“驻守”多年的席雯,“结拜姐妹”13个。这群姐妹“一呼百应”,平时一起健身、跳肚皮舞、过生日、做饭。
张英常去汗蒸,一周两三次。汗蒸房位于南门小区一处临街的居民楼上,门口打着标语“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在这里,相约去汗蒸是陪读妈妈的一种“日常活动”。
这家汗蒸房是来自四川的李平和别人合伙开的,她的两个女儿正在读高三,“一个花了4万8,一个花了2万4”。此前一直在各地做生意的她,来到临川闲来无事,发现了商机,“来的基本都是陪读家长”。
她们组成了一个“汗蒸陪读家长群”用来联络,常常有人因为“今天孩子在家”“老公来临川”等原因取消行程。
汗蒸房只有不到30平方米,挤不下20个人,一进去要灌下一大杯“碱水”,高温逼迫汗水溢出,不到10分钟就会满身大汗,据张英说这样“可以放松心情”。
熟悉的人渐渐多起来,相互间聊的话题依然离不开高考。
她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交换经验,比如在网上看到高考那天,要穿“旗袍”,意味着旗开得胜,男人穿马夹,寓意“马到成功”。另一位家长马上说,她考察过了,这里红色旗袍卖得贵,“一件要300”。还有的母亲说,考试当天早上要吃一枚墨水煮的鸡蛋,“肚里有墨水”。还有人打听过,高考那几天,临川一中老师和学生都要别上一枚毛主席像章。
这些被孩子们称为“迷信”的做法,却深受家长追捧。
“文曲星的生日”那天早上,张英专门空着肚子,“虔诚”地前去附近的“太子庙”朝拜。
在大殿门口,一名身穿长衫的僧人,被一群妇女围着,他手中拿着圆珠笔和本子,记着学生的姓名、学校、年级,“点一次灯160元”。僧人介绍说,高考那几日,准考证可以复印了拿到庙里来,为考生念经祈福。
眼下,李平急着转让这间汗蒸房,因为等女儿高考完了,自己也要离开这个地方。很多家长也开始为孩子收拾起了冬天的衣服和被褥,“慢慢地一点点搬回家”。
看惯了人聚人散,席雯说,有的家长一直说着想回来,但有了新的生活,很少有人回来看一眼。也有家长离开时,“会扔一块石头在这里”,意思是今后再也不会回来。
开家长会那天,离高考只有37天——学校里各处都能看到倒计时器,高考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在45个高三教室里,倒计时有的被写在前方黑板正中央,有的被写在后方黑板上,还有的被学生用铅笔轻轻地描绘在桌角上。
无形的倒计时在很多人心里。张英经过教学楼,迎面走来素不相识的两个家长,没有寒暄,大声询问:还有几天高考了。
“不到四十天了。”张英突然心里一惊,她加快了脚步。这天回家有点晚了,牛奶还没给孩子热上。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阅读答案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1)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2)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3)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0.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3分)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1)(2)(3)
11.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2分)
A.解释陪读的现象。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D.倡导陪读的风气。
12.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4分)
1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5分)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参考答案
10。(1)C(2)B(3)A(3分,各1分)11。B(2分)
12。
【示例1】我选择刘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首先,他引用孟母三迁的典故,来肯定孟母的做法。接着,他引用相关言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从陪读对孩子品行修养、家庭氛围、学业等方面的影响来证明自己观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另外,他还联系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示例2】我选择李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
(1)他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使行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2)他关注生活现实,引用“啃老族”等社会现象,论证陪读的弊端,用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
(3)运用两个反问句来增强论证的力量,引发读者的思考。
(4)他的论证逻辑严密。
比如,他先提出观点“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然后指出家长包办的生活现象,得出这样做会导致的后果,使观点鲜明并有说服力。
(5)李同学以辩证态度表达观点,“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类似这样客观而辩证的表达,让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示例3】
我选择张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
(1)他现身说法,联系自己父母陪读的做法,表现他与父母相处时的融洽,具有现实意义,更有说服力。
(2)他的发言更加理性和辩证,强调陪读重在“读”,要注重方法,以促进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
(4分,有理有据3分,表达流畅1分,酌情给分)
13。【示例】
(1)李女士包办孩子的生活小事,不利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2)李女士放弃了事业和追求,没有工作成绩,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
(3)李女士把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不相信孩子,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
(4)李女士没有读懂孩子,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5)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没有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
(6)李女士陪读没有讲究方法和艺术。
(5分,答对三点给5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一点给1分。要明确、清晰,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