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荒芜的诗歌1
(一)
涌出白的记忆
同海里白色的浪花
一个颜色
在田野里荒芜了许久的
早已收获的诗歌
与遥远而又陌生的村庄
和温暖的月光
与寒冷的日光
在雪地里一起奔波
(二)
只是一些情话
在浅浅的心田里
同浅浅的池塘
种下了几亩荷花
用自己的手耘种
用自己的脚耕耙
爱情是一湾浅浅的云霞
同西边最美的云彩
注定只唯美一个盛夏
(三)
华丽的节奏在弹奏
在一个季节变奏
从低吟的风笛
到岁月安静的问候
荒芜了许久的夜晚
同样荒芜的蓝天
白色的云和蓝色的浪
在天与地之间
轻轻上演着浪漫
荒芜的.诗歌2
有些曾经在流年中荒芜 也许终成陌路
昨晚熬夜 终于看了一场黎明
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啊…朴素着却又是那么磅礴 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黎明带着数不清的记忆 或长或短 或好或坏
伴着一整天的阳光 日子就这样重复着过去 一点一点的消失…
有些虚浮 有点空洞 甚至在寂静的夜晚和暖暖的午后 会有一丝的遗憾与失落
没有理由 没有原因 只是一种感觉 从心底发出的 抑制不住的感觉…
失去的是往事,过往的是云烟,一切都如昙花一现,刹那芳华后凋零满地
那些爱的 恨的 想的 年的 终归会沦为记忆
在慢慢的岁月中与奔流的时间一起消失 一起铭记…
曾经心心念念的人与事
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记载 记忆的播放
当某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过窗台时 便会忽然觉得一切恍如隔世
那些说过不能忘记的曾经的轮廓已经被时间冲淡
辨认不出原来的模样…
所有记忆里的人都在慢慢离去 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脑海中 只剩下了一片死的白色
当一切都结束在黄昏的那一霎
当一切无助都在夕阳西下时默然蒸发
这这与生俱来的孤独与寂寞就只有一抹余晖…
那些繁华 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沙漏 终究敌不过外物的牵绊
只能苍白地站在铺满落叶的季末里,独自黯然成殇…
所有的一切 都在时光的打磨中 褪去青涩 甚至找不到一丝的天真…
月光流淌 成 满地的寂寞 冷冷清清…却也安安静静…
突然间 生出一种念想
许久以后 当繁华尽落 故地重游时 会发现 彼此只是陌路一场…
荒芜的诗歌3
从来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处之泰然
从来没有一种状态可以让我得以安宁
或许我从未选择过
也就没有资格获得彻底的释然
习惯了将一切拒之脑外
所以深夜痛苦就来得如此深重和漫长
无法将他们抛弃 就要学会以此为伴
无论孤独还是恐惧
也都开始要学会去遗忘
我不知道对于人生 我是在等待它耗尽还是剩下期待却选择另一种方式生存
当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的时间在划落
我却还是原地守侯时 是否就此注定沧桑
眼看着曾经爱过恨过的人都不再相关
那么我的爱 当你荒芜成废墟时 我该要怎样去怀念与释然
人是可以靠精神存活的 这是我始终相信并且得以度过每一日的力量
我可以贫穷 可以丑陋 那么请告诉我 你是多么与众不同
我就能相信我的美好与富足 我就能心安理得的耗费这些时光其实有时候人只是那么简单 不是么
那些张惶失措 那些茫然无知 那些伤心欲绝
它们只是短暂的一瞬
所有的繁华和喧嚣 落寞与孤单
也只仅仅存在于内心
我们身处的世界无论多么复杂与绚丽
若你站在原点 看到世界依旧和最初的信仰是一样
可我想告诉你 我和当初你所看见的那个可恨而无知的女孩已经不一样了
虽然我依旧那么自私与不快乐
但是我也学会去接受所不能得到以及即将失去的一切
包括你 我将永远把你遗忘就像你遗忘我一样
终于在某一日 在黑暗与无望中 对自己的麻木也会恐慌
我说好象所有疼痛与堕落都离我远去
我并不是我 而只是在注视下的我 一切存在只是发生不再会有结果
我就这样耗费着无尽 剩下所有的空虚化作涟漪 等待着沧桑
这样的人生并不是我要的人生 却是我始终要面对且去经历的人生
它在进行着 与我无关
于是在午夜 ,我给自己放了一首深情的歌。
那是我对你的述说与最深的思念 .
依旧会想起亲爱的CH写给我的话:
蝴蝶之所以要飞翔
是翅膀给了它欲望
弥天盖影 闪耀不齐
然后我们误以为那是力量
所以请你为我插上翅膀 ,如果翻越不过这次飞翔 ,就让我们一同沉沦在这梦境,永不复醒。
[赏析一]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二]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原文]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注释]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普通。
[译诗、诗意]
朱雀桥边丛生着野草、乱开着野花,
乌衣巷口夕阳西上。
从前在王、谢贵族的高楼大厦中筑巢的燕子,
现在已经飞入平常的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