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再黑暗,
它也有黎明的时候;
人生再迫切,
它也有转折后的松懈。
顶雨的天,
不会时时都有,
能接着雨伞的,
就撑着,
能顶着过去的雨点,
就淋着。
人生没有如果,
只有拥有与失去,
再美的.风景,
也只能摄入镜头;
再多的话语,
也会浓缩成一无所有;
天地之间,
有情就会相应白呼,
无缘之后,
转身也是一道背影的礼数。
没必要时,
就想着有必要,
有必要时,
别埋怨没必要。
有时候,
不如静下心来,
做个优雅的女子,
有时候,
不如尽心尽力做个儒雅绅士。
不与凡尘纷争,
不与世外桃源嘻戏,
一切顺其自然,
属于你的,
不会走远,
不属于你的,
尽管在身旁,
也无心预防。
这就是人生过度时期的综合素质所体现的本质,
我们可以分解为等式与不等式。
父母给予了生命,
锻造属于自己。
吃基础苦,
练一身硬气。
适应人生,
映西风亮节。
学会观察,
穿风透骨。
观望日月,
吸日月精华。
活出自己,
有思维地打造人生。
梦境和艺术,
是一面镜子。
忽然睡醒的梦和好的艺术作品,
乃精雕细琢。
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值得品味。
是精华。
肉体可以死亡,
灵魂是不朽的。
你不是你自己,
你是灵魂的一个符号。
不管你是个什么样子,
肯定应该有样子的`精气神。
饭不是白吃的,
水不是白喝的。
我们不是一生的体验,
今世有今世的目的。
我们不细究每一个动作,
我们要带着心生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